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当前,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正由原来的散客空间组织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转变。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发挥需要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区空间整合的相关研究。笔者立足于解决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空间整合问题,基于设施选址理论,以创造城市游客总体满意程度最大为目标,构建了考虑交通方式、景区质量高低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空间整合模型 max∑i∈I∑j∈J∑k∈Kairig〗°ijkxijk。把所建模型应用于石家庄市,得出其合理的需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数目应为5个,确定了其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的空间整合联系,绘出整合图,提出了如下相关建议:1) 石家庄市应在当前的2个旅游集散中心基础上增加3个;2) 基于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整合的交通联系通道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加强;3) 平山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以保证旅游公共服务水平;4) 石家庄市政府需加大对旅游集散中心的介入程度,强化旅游集散中心公共务服功能。
  相似文献   

2.
当前,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正由原来的散客空间组织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转变.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发挥需要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区空间整合的相关研究.笔者立足于解决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空间整合问题,基于设施选址理论,以创造城市游客总体满意程度最大为目标,构建了考虑交通方式、景区质量高低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空间整合模型max∑∑∑i∈I j∈Jk∈Kairig°ijkxijk.把所建模型应用于石家庄市,得出其合理的需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数目应为5个,确定了其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的空间整合联系,绘出整合图,提出了如下相关建议:1)石家庄市应在当前的2个旅游集散中心基础上增加3个;2)基于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整合的交通联系通道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加强;3)平山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以保证旅游公共服务水平;4)石家庄市政府需加大对旅游集散中心的介入程度,强化旅游集散中心公共务服功能.  相似文献   

3.
杜洪锦  崔志英 《科技信息》2011,(31):I0324-I0324
一个城市,特别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在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上,存在种种问题。本文以较为详实的案例从多个层面论述了作为旅游城市.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和意见:整合交通资源,构筑城市便捷交通网络;提高景区相应配套设施水平:重视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韩雪 《科技咨询导报》2013,(18):253-254
旅游集散中心是一种新的散客旅游组织模式.它是由旅游部门监督指导,为进一步整合散客旅游资源和规范散客旅游市场提供综合性平台,更好的满足市民个性化旅游需求和促进自助游消费市场.旅游集散中心的出现,对优化城市旅游环境、提升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和品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针对聊城市发展旅游集散中心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江苏省旅游局发布的相关数据,利用Arc GIS平台,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使用优越度指数、最近邻指数、交通连接度相关指数对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集聚状态,在主城区分布较密,且资源等级较高;2)旅游资源间的交通网络连接度处于中下水平,交通回路性较差,通达度不高,且呈现"中心高,四周低"和"东西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异规律;3)南京市旅游资源可以从优化交通连接网络,确定旅游核心,明朗景区层级,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深度发展旅游产品,整合旅游资源,构建集聚分区等方面进行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6.
以西南地区13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网格维模型、地理联系率、地理探测器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重点村呈聚集分布态势,主要以“省会城市—交通干线”为依托,集中连片聚集分布;(2)重点村空间分布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旅游资源对其解释力最大;(3)重点村聚集在A级景区5 km范围内、距城市5~50 km处和中海拔地区,且沿交通干线分布,并与地区经济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7.
旅游景区是构成旅游功能系统的关键要素,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吸引物.以大别山革命老区119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集聚类型,且均衡程度低;2)旅游景区整体表现出“中部和东部多而稠密、北部和西部少而稀疏”的空间分布密度特征;3)旅游景区空间发展不均衡,冷点区多于热点区,“东西轴热、南北轴冷”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最后,从空间联动视角,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城市战略定位、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等因素,构建“两核三廊四圈一环”的区域旅游景区联动发展模式,以期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高质量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8.
凤凰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虽然局部地区在文化旅游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文化旅游规划缺乏顶层设计、旅游资源挖掘与整合不够、文化旅游设施建设薄弱、旅游人才队伍欠缺、区域合作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凤凰县文化旅游发展必须采取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政府主导型管理与引导、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打造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强化营销合作联动、加大旅游人才的建设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实现凤凰县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肖月莹 《科技信息》2014,(10):207-208
随着旅游景区的不断增加,为规范景区的管理、强化景区品牌意识、提升景区品位与品牌竞争力,旅游景区需在差距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产品、游览体系、旅游服务设施、标识系统、景观与环境、道路交通、综合管线和管理服务进行提升规划,打造景区品牌。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交通质量感知影响景区整体体验,满意度是衡量旅游景区交通质量感知最直接的反映。选取西安市三大不同区位的著名历史文化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景区为研究案例,采集游客调查问卷数据,应用李克特5点量表、等权均值加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城市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的满意度作出综合评价和对比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游客对三大景区的旅游交通满意度都达到满意程度,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城墙景区。满意度差异显著要素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交通便利性、景区道路的设计和护栏、警示牌等旅游交通安全设施4个方面。2景区旅游交通满意度的感知差异和变化规律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上非常明显,而在收入上的感知表现规律则不显著。3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游客侧重关注的旅游交通要素不同。  相似文献   

11.
运用分形理论对合肥市旅游景区系统的研究显示:合肥旅游景区系统空间呈内紧外松的格局,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景区的密度衰减性在增强,是比较标准的有限扩散集团凝聚.景区系统空间具有多分形特征,自组织优化功能较弱.合肥市旅游景区系统优化应着力于三点:完善"两核心、四组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加强交通体系建设,深化旅游产品规划建设,积极引导旅游流空间流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全域旅游内涵特征、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梳理安徽大别山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剖析存在的公共服务设施、乡村特色、开发主体等障碍因素,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原则,从产品、景区、开发主体、示范区、智慧旅游平台等方面提出创新发展路径,促进安徽大别山乡村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自上海成立中国大陆第一个旅游集散中心以来,旅游集散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景区(点)推广开来。一直以来,旅游集散中心的研究集中在其发展过程、运行模式、现存问题等方面,对旅游集散中心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欠深入。而实际上,旅游集散中心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在散客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散客旅游市场不断成熟的发展趋势下,旅游集散中心将朝规模化、信息化、专业化、网络化和联盟化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成  李悦铮  江海旭 《河南科学》2012,30(11):1676-1679
运用最近邻点指数、基尼系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为例,分析得出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特征;利用区域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论证了山西省旅游资源分布形态及与省内道路交通的联系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旅游资源在省内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主要集中于晋北、中部、临运(临汾、运城)和晋东南四大区域,在11个地级市中呈集中分布;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省内道路交通布局联系密切.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完善旅游网络体系将是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中心旅游城市的构建及旅游资源整合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石家庄市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分析,提出石家庄市旅游部门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构建石家庄市中心旅游城市地位,成为旅游者进行区域旅游的中转地,并对其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三大旅游增长极"和"四环旅游辐射区域开发"的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例,基于地理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探讨长江三角洲387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景区在研究区分布较为集中,其分布高密度区是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景区间的快速交通线路密度不大,空间联系较弱,且紧凑程度一般.最后,给出长江三角洲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及河南省构建"全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的重要城市,其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及运行将是满足该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中散客旅游需求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对现有三种集散中心模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郑州市旅游集散中心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并从组建单位构成、经营定位、选址策略、服务内容、网站建设五个方面对郑州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运营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实践操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成渝高铁开通前后沿线站点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探究。【方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选取2015和2018年为时间截面,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测度成渝高铁沿线主要站点城市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1) 高铁开通后,沿线站点城市交通可达性整体得到明显改善,交通可达性值呈中间低两极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压缩”效应明显。2) 高铁通车使沿线站点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趋于网络化,内江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旅游经济联系的第三个核心。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空间上呈现出两端强中间弱的形态,数值上呈三级等级梯度特征。4) 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耦合协调程度处于一般水平,高铁开通带来的交通可达性改善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未完全显现。【结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成渝地区旅游合作发展战略、开发成渝地区旅游新业态,从而促进区域内交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最邻近性模式和拓扑空间分析法,用邻近指数R、连接度β指数和γ指数、交通回路a指数、通达度指数Ai、平均路径长、紧密度指数C对郑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聚集效应、交通网络结构、紧密度、区域竞争力的定量分析.研究认为,郑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均衡,交通通达性较低,景点间的连接度不强,各景区可进入性有待提高等.为此提出了构建"一心、三片、一带"大郑州旅游区的空间结构,对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建设景区间的亚高速,旅游需求产品的空间系统优化,建立服务区以提供旅游服务和疏散人流,增加区域竞争力等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0.
《河南科学》2016,(7):1193-1197
基于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湖北省旅游经济数据,结合GIS技术,探讨该省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结果表明:省域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明显,空间联系表现为沿主要交通干线"点-轴"扩散,联系强度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此外,通过对中心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及旅游吸引范围的测算,表明旅游城市的规模与旅游经济的辐射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