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青稞品种"昆仑12号"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以北青1号做母本,昆仑1号做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并结合标准β—葡聚糖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选育而成,该品种主要特点表现为优质、抗性强、高产、适应性广。昆仑12号是我国目前育成的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青稞品种,β—葡聚糖含  相似文献   

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西藏青稞中β-葡聚糖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刚果红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青稞中β-葡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西藏青稞中β-葡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确定最佳测定条件为,pH8.0,反应时间5min,最大吸收波长545nm。结论:该法对青稞中β-葡聚糖的测定简便可行,准确度及精密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燕麦中β-葡聚糖有营养保健作用,为了挖掘和利用燕麦籽粒β-葡聚糖高含量的基因和种质资源,以来自意大利的31份和陕西的25份野生及栽培燕麦为研究材料,对收获的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和其它营养指标进行测定.经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网络分析(CNA),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不同基因型之间β-葡聚糖含量差异显著,56份燕麦材料的β-葡聚糖质量分数介于1.76%~8.72%之间;β-葡聚糖含量与总类黄酮和氨基酸之间相关性显著,与其他营养性状相关性皆不显著;筛选出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较高的基因型ITAO1、XO-1-13等6个.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刚果红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青稞中β-葡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西藏青稞中β-葡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确定最佳测定条件为,pH8.0,反应时间5min,最大吸收波长545nm。结论:该法对青稞中β-葡聚糖的测定简便可行,准确度及精密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以瓦蓝、14-946、昆仑15号青稞为原料,研究了不同萌发时间对青稞主要营养成分、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萌发期间,青稞中的总淀粉、β-葡聚糖、游离酚、结合酚、总酚及游离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脂肪、蛋白、纤维及结合黄酮与总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萌发处理显著提高了参试青稞游离态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降低了青稞游离态提取物的铁离子还原能力及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降低了参试青稞结合态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及铁离子还原能力。蓝色青稞(瓦蓝)经萌发后其游离态提取物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黑粒青稞(14-946)经萌发后其结合态提取物能保存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相关分析表明,青稞中主要营养成分(脂肪、总淀粉、纤维、β-葡聚糖)含量与多酚及抗氧化活性有显著的相关性,营养成分含量的高低可以用来评估其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游离酚、结合酚与3种抗氧化能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酚酸类物质是青稞不同形态多酚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贡献者,这为选择专用型青稞品种提供了便捷的方法。萌发可以改变青稞中的营养成分、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因此选择合适的青稞籽粒颜色与适宜的萌发时间能更好地保留青稞的生物活性物质,有益于青稞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彩色青稞作为一种特殊粒色的种质资源,其籽粒颜色的不同决定其品质的不同。为了解彩色(种皮)青稞营养品质(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和抗氧化活性物质(总酚、黄酮、维生素E)含量与白色(种皮)青稞的差异,为彩色青稞在营养和保健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淀粉含量参照GB 5009.9—2016测定、膳食纤维含量参照GB 5009.88—2014测定、蛋白质含量参照GB 5009.5—2010测定,总酚参照福林酚比色法、维生素E参照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7份白粒、2份紫粒、6份黑粒青稞品种(品系)的基本营养品质指标和重要抗氧化活性物质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参试青稞品种(品系)的营养品质存在差异,其中淀粉含量为31.90%~52.70%,膳食纤维含量为10.59%~15.39%,蛋白质含量为11.90%~17.30%,总酚含量为0.23%~0.35%,黄酮含量为0.15%~0.25%,维生素E含量为0.29%~0.85%;(2)不同粒色青稞品种(品系)营养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彩色品种(品系)的淀粉、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比白色青稞品种高2.63%,3.66%,19.85%;抗氧化活性物质(除总酚外)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彩色品种(品系)的总酚、黄酮和维生素E含量分别比白色青稞品种高11.54%,7.10%,12.47%。彩色青稞在营养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方面优于白色青稞,在功能性保健产品开发方面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得出,大麦(青稞)β-葡聚糖在降血脂、凋节血糖方面比从其它谷物和菌类中提取的β-葡聚糖更为理想,目前同内市场还没有从谷物中提取的β-葡聚糖产品销售。  相似文献   

8.
将燕麦β-葡聚糖分别以质量分数0、0.2%、0.4%、0.6%、0.8%、1.0%添加到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中,研究燕麦β-葡聚糖对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布、ζ-电位)和凝胶性(保水性、凝胶强度、白度值、内部水分分布、流变特性、微观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显著增加了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活性、稳定性和ζ-电位的绝对值(P<0.05),并减小了粒径。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能显著增加凝胶保水性、凝胶强度和白度值(P<0.05);燕麦β-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能够显著缩短凝胶的弛豫时间,显著增加不易流动水峰面积百分数(P<0.05),显著提高加热终点时凝胶的储能模量和损失模量(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能够使松散的蛋白质凝胶网络变得致密均匀。添加燕麦β-葡聚糖可以通过在蛋白质表面形成保护膜,抑制液滴聚集以提高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性;通过在加热过程中与肌原纤维蛋白相互作用以提高蛋白凝胶性。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添加量为1.0%时,对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性和凝胶性的提高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青稞碾磨中各层粉体营养成分的差异,对不同碾磨层粉体的营养及功能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青稞不同碾磨层粉体的营养成分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1次碾磨麸皮中粗纤维、阿拉伯木聚糖、Ca、K、Mn和Na元素含量最高,第2次碾磨麸皮中脂肪、灰分、粗蛋白、γ-氨基丁酸、Fe和Mg元素含量最高;青稞米中总淀粉、Cu和Zn含量最高且色泽最白,青稞原粮中β-葡聚糖含量相对最高。重金属Hg、Cd、As、Pb在不同碾磨层粉体中均未检出。不同碾磨层粉体中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含量最少,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氨酸。青稞原粮中氨基酸组成与人体氨基酸模式最为接近,第1次碾磨麸皮中氨基酸品质相对更好,第2次碾磨麸皮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分最高。不同型态的多酚、黄酮及总酚在不同碾磨层粉体中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第3次碾磨麸皮中游离酚、总酚含量最多,结合酚、游离黄酮、结合黄酮含量均在第1次碾磨麸皮中最高。本研究旨在为青稞不同碾磨层粉体的精深加工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从而统计出待检标本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率。结果6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经传统培养方法诊断28例阳性,32例阴性,阳性率为46.7%;经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33例阳性,12例为可疑感染,阳性率为55.0%,20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说明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检测临床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 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并以传统真茵培养方法作平行对照实验,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茵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 16例深部真茵感染组的(1→3)-β-D-葡聚糖水平为51.7±66.5 pg/mL,明显高于正常非深部真茵感染组8.6±25.2 pg/mL(P<0.05),且比传统培养方法快速、准确.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深部真茵感染,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小麦黄矮病在青海省河湟海东地区中度爆发流行,已成为小麦产业发展的重大威胁。为了全面评价青海省小麦品种对黄矮病的抗病性,于2014年使用条播法对101份小麦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采用我国标准的平均严重度抗性评价体系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101份品种中抗品种1份(兰麦-2),其余全是感病品种。青海省目前的主栽品种青春38、互助红均表现为高感,未发现良好的抗源。  相似文献   

13.
以燕麦β-葡聚糖为原料,用物理化学、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燕麦β-葡聚糖物理化学性质、与刚果红结合的性质以及其持水性。实验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在波长190~870 nm范围,无吸收峰;与刚果红结合的质量比为4∶1;吸水率为(231.30±9.07)%。因此燕麦β-葡聚糖是能与刚果红特异性结合且有很强的吸水能力的不含醛基的白色水溶性多糖。  相似文献   

14.
燕麦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为β-葡聚糖,其许多功能的实现都要依赖于β-葡聚糖.实验以燕麦麸皮为材料,以水为溶剂提取其中β-葡聚糖,用刚果红分光光度法测量各提取条件下燕麦麸皮β-葡聚糖的得率.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确定燕麦麸皮β-葡聚糖提取得率最高的条件组合.结果表明:实验中各因素对燕麦麸皮β-葡聚糖的提取率都有一定影响,影响顺序依次为提取液p H料液比反应温度提取时间.提取β-葡聚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时间100 min,料液体积比1∶20,提取液p H 10,反应温度10℃,在此提取条件中β-葡聚糖的得率为4.31%.  相似文献   

15.
在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体系中添加天麻醇提物,考察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发酵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多糖及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起显著促进作用的关键特征成分;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g/L天麻醇提物中的特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对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多糖及β-葡聚糖起促进作用的关键特征成分及优化添加量。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天麻醇提物能够显著提高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多糖及β-葡聚糖的含量,在其质量浓度为7g/L时,菌丝体干重、菌丝体多糖及β-葡聚糖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08g/L、5.974%和2.055mg/g,与不添加天麻醇提物相比分别增加了0.36、1.29和1.44倍(P<0.05)。天麻醇提物中的特征成分分别为天麻素5.8375mg/g,对羟基苯甲醇1.1072mg/g,对羟基苯甲醛0.6601mg/g,对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多糖及β-葡聚糖起促进作用的关键特征成分均为对羟基苯甲醛,其优化添加量分别为100、250、150mg/L。  相似文献   

16.
正交优化燕麦β-葡聚糖提取及其分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提取燕麦中β-葡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得到的燕麦β-葡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分别考察pH值、液料比、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由此知提取燕麦中的β-葡聚糖的较佳工艺是,液料比为25,pH值为11时80℃水浴提取4h.用凝胶色谱测定纯化后β-葡聚糖平均分子量,得其平均分子量为9.697×105D.  相似文献   

17.
β-1,3-葡聚糖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1,3-葡聚糖对小鼠水浸应激性胃溃疡、乙醇或阿司匹林损伤性胃溃疡、大鼠幽门结扎性胃溃疡和乙酸腐蚀性胃溃疡等有非常显著的预防或治疗作用(p<0.01~0.001),而且均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小分子β-1,3-葡聚糖的抗溃疡作用优于大分子β-1,3-葡聚糖;β-1,3-葡聚糖抗溃疡作用机制与其对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影响无关,而可能与其对胃粘膜的直接接触和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丰富格瓦斯的品种和加强其保健功能,以青稞和绿豆为原料,通过发酵来制备新型的格瓦斯(HM-K),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对其抗氧化特性和抗氧化机理展开了研究,并与其它三种格瓦斯(HB-K、WH-K和QL-K)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青稞-绿豆格瓦斯(HM-K)的最佳发酵工艺是:选择同步发酵法,以保加利亚乳杆菌与生香酵母为混合发酵剂,青稞与绿豆比例为7∶3,菌剂添加量为0. 25%(两种菌各为0. 125%),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24 h,所得产品呈棕黄色,酯香味和醇香味突出,有青稞和绿豆的特有香味; HM-K与HB-K具有较高的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力、还原力和总抗氧化力,特别是HM-K的指标皆明显高于WH-K与QL-K(p 0. 05); HM-K的总黄酮含量最高(125. 21 mg/L),其次是HB-K(97. 46 mg/L),两者明显高于WH-K和QL-K(p 0. 05),HM-K与HB-K的总黄酮含量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 0. 05);而HM-K(137. 46 mg/L)与HB-K(135. 21 mg/L)的总酚含量差距不大,但都明显高于WH-K和QL-K (p 0. 05)。研究结果表明可能是原料和发酵工艺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格瓦斯之间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差异,从而引起其抗氧化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根据芽孢杆菌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pHBM102为模板,扩增得到β-1,4-内切葡聚糖酶GluD基因片段,克隆至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载体pHBM905上,获得重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HBM905D,将此质粒分别转化毕赤酵母GS115,KM71和SMD1168菌株,筛选获得GS115(pHBM905D),KM71(pHBM905D),和SMD1168(pHBM905D),平板诱导培养表明,GS115(pHBM905D)所产生的水解圈最大,酶活力最高.摇瓶诱导培养,表达β-1,4-内切葡聚糖酶,此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5℃,最适反应pH值6.4,在诱导8 d后酶活力达到最高为0.185 8 U/mL.  相似文献   

20.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法研究不同月份中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植物枝叶中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PPG)含量的动态积累,确定棒柄花枝叶的最佳采收时期。结果表明,当年11月至次年2月份样品中PPG的含量相对较高,其中2月份的含量最高,为0.14%;当年3~10月份样品中PPG的含量相对较低,其中6月份含量最低,为0.0329%。当年11月至次年2月份为棒柄花枝叶的最佳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