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精,这个古老的生物学问题,直到近代才对它进行了称之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它的许多秘密随着实验技术的完善,得到了阐明,《受精研究及其应用现状》对哺乳动物和人类受精研究的进展和人精子体外受精技术及实际应用作了比较概括的论述,可以一读。  相似文献   

2.
杨中汉 《科学通报》1994,39(13):1226-1226
近年来植物受精生物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数种植物花粉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少量分离已获成功,在体外已完成了精卵细胞的电融合.动物受精过程的深入研究揭示精细胞及卵细胞表面有着起识别作用的特异膜蛋白.植物受精过程中雌雄生殖细胞间的识别尚无定论,Blomstedt等用生物素标记的方法比较了百  相似文献   

3.
被子植物雌雄配子及其表膜特异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被子植物雌雄配子的细胞学与生物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精卵细胞分离纯化、活力保持与检测技术的建立、形态的构观察、生化特性分析及人工体外融合成功,等等.这些进展为创建体外受精操作系统及探讨受精识别机理提供了可能性.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存在多位点识别.有关配子水平识别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是通过不同途径寻找雌雄配子表膜特异蛋白.其中质膜的纯度与数量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生物的演进中,受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科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研究课题。1875年至1880年伯奈登(E.Van Beneden)等人对受精的研究作出了最早的贡献,在此基础上,人们对哺乳类受精的生物学和化学很快有了了解。近年来,对受精知识的了解已影响到人类受孕和避孕的医学和伦理两方面,而且这种影响将继续下去。本文阐述了哺乳类受精过程中一些主要的细胞和分子特征,包括从精卵相遇,互相融合到形成合子。虽然以小鼠的配子作体外试验为例,但所阐述的受精机制和过程可能适用于许多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类。本文将小鼠和海胆的受精作了比较,这种比较结果表明在这两种不同的生物有机体中,受精过程有许多共同的细胞学和分子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现代植物受精理论的基础,是达尔文在这问题上首先提出、後来又由米丘林和李森科发展的那些观点。二十世纪初叶魏斯曼主义在生物学中的广泛散佈,使得达尔文明於植物受精过程的深刻的、正确的概念被长久遗忘。只有在米丘林生物学得到发展以後,达尔文主义的作为新陈代谢生理过程的有性过程的概念才又复活起来了。在受精过程中奠定了後代遗传性和生活力的基础。由此可见,受精概念与遗传性理论的总的原理显然是聚密联系着的。米丘林的植物受精理论是在米丘林的遗传性理论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并且构成它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魏斯曼主义者认为有性过程可以归结为雌雄  相似文献   

6.
朱洗 《科学通报》1954,(3):64-64
一般人憑主觀的想像,容易認爲本種精子,應該是最適合和自種的卵受精的,受精的結果也一定是最好的。而達爾文和米丘林曾以耐心的觀察,證明以上這種主觀的想像,正與自然界中的事實相反。他們以許多自花授粉與他花授粉,或同品種授粉與異品種雜交,或混精雜交等結果,作比較的觀察和細緻的研究之後,指出近親受精結果反是屢屬不良;遠親受精却常常能得到優越的子裔。因此,就在生物學界中開出一條新的道路,這條新的研究道路的理論,主要的就是建築  相似文献   

7.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高秆野生稻(O. alta)分别属于AA和CCDD染色体组, 其种间生殖隔离影响着高秆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和利用. 本研究从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栽培稻与高秆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细胞学机理. 结果表明, 其不可交配性的细胞学原因在于: (ⅰ) 胚囊亲和性障碍,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受精障碍, 包括不受精、受精停滞和单受精等; (ⅱ) 杂种不活障碍, 表现为杂种胚胎发育停滞以至胚胎夭亡, 这是导致不可交配性的主要原因. 杂种F1不育包括胚囊败育和花粉败育, 其中杂种胚囊完全败育, 以胚囊退化为主; 杂种花粉高度败育则主要表现为典败; 杂种胚囊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原因主要在于其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 即染色体不育导致了杂种的高度败育. 由此提出了克服栽培稻与非AA染色体组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8.
泥鳅成熟卵受精孔涡旋状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坤明 《科学通报》1991,36(15):1175-1175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等硬骨鱼类成熟卵的受精孔是位于动物极的卵膜中,对于精子为何能定向进入受精孔,从事鱼类受精细胞学的很多学者认为:在卵膜或卵子皮层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有吸引精子的作用——精子的趋化性。泥鳅精子入孔除化学因素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这就启示我们需对其受精孔的结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于豪建 《科学通报》1986,31(2):160-160
在前面实验中所得到的爪蟾孤雄生殖单倍体均不能完成变态。此外,目前在无尾两栖类中仅有父本的遗传物质能否长成成休,尚无报道。为此,我们应用液压方法得到了爪蟾孤雄生殖二倍体成体。下面简略说明我们的实验。 将野生型爪蟾的卵子与白化突变型(a~p/a~p)的精子受精。以紫外线照射受精卵的动物极,使卵原核失活,然后用液压方法抑制第一次卵裂。在受精后  相似文献   

10.
开花生热是某些植物科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重要适应机制,有助于植物花器官抵御低温伤害,并且能够促进昆虫访花和传粉受精,对于确保植物的生殖成功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近年来植物开花生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结合开花生热活体实时检测的技术发展,对植物开花生热的类型、生物学功能以及调控机制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植物开花生热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罗晓艳  黄秀英  孙方臻 《科学通报》2002,47(19):1489-1493
在受精过程中,哺乳动物卵子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呈现连续性反复升高,有证据表明;将受精的1-和2-细胞期的胚胎细胞核移植到未受精卵中能导致卵子产生钙升高并使该重构胚激活,然而,尚不清楚胚胎细胞核这种诱导卵子内钙升高的能力是如何获得的,是否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早期胚胎细胞核都具有这种能力,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将小鼠受精早期胚胎细胞核移植到成熟卵母细胞中,并测定该重构胚细胞内钙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受精1-和2-细胞期的细胞核具有诱导成熟卵子钙释放活性的功能,而4-和8-细胞期细胞核,融合的2或3个4-细胞期的细胞核及乙醇孤雌活化的原核均不具有这种能力,结果说明,胚胎细胞核诱导卵子细胞内钙升高的能力是受精过程中产生的,是受精胚特有的,它存在于早期受精胚的特殊发育阶段,这暗示早期受精胚这一特有的能力对胚胎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就大多数物种而言,交配的目的在于受精,亦就是使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新个体.人类对精子、卵子的受精作用已研究了三百多年.人们发现尽管有难以计数的精子争先恐后地“想”进入卵子,但最终却  相似文献   

13.
鞘磷脂酶加速体外豚鼠精子顶体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其贤 《科学通报》1988,33(23):1827-1827
哺乳动物精子顶体在受精前,必须经过顶体反应。顶体反应是精子穿透卵子透明带并与之卵膜融合,最后发生受精的必要条件。因此,促进或加速精子获能和顶体反应,将导致受精率的增加。 豚鼠精子在体内开始顶体反应至少需4h。Fleming和Yanagimachi报道了豚鼠附睾  相似文献   

14.
叶树茂 《科学通报》1978,23(9):574-574
植物的受精作用是生物学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近十多年来,人们为了控制受精过程,克服一些植物由于柱头和花柱的障碍所出现的交配不亲和性,应用组织培养技术研  相似文献   

15.
试管婴儿——哺乳动物卵细胞的体外培养、受精与移植。自1890年希普(Heape)作家兔受精卵移植试验至今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人类卵细胞的体外培养、受精与发育的观察,自1948年门金(Menkin)和索克(Rock)报道至今亦进行了近四十年的研究。直至1978  相似文献   

16.
大部分哺乳类卵母细胞成熟后休止于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MⅡ).在受精过程中胞质游离Ca~2浓度[Ca~(2 )]_i从nmol/L水平上升至μmol/L并且有规律地波动,即Ca~(2 )波动或振荡(Oscillation).研究表明,胞质游离Ca~(2 )波动是诱导MⅡ卵恢复第二次成熟分裂的重要信号.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熟MⅡ期卵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对于未成熟卵和卵老化过程中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研究较少.有报道仓鼠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振幅仅为成熟卵的1/2.对于小鼠GV期卵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则报道不一.本文研究小鼠生发泡期、生发泡破裂(GVBD)、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MⅠ)、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MⅡ)及老化过程中卵母细胞受精诱导的胞质[Ca~(2 )]_i波动的特点,在卵母细胞成熟和老化的过程中认识受精[Ca~(2 )]_i波动机制的形成和变化.  相似文献   

17.
苏联斯特尼可夫教授从受精选择性的理论基础出发,做了家蚕重复交配的试验,用三个雄蛾的精子,使一个雌蛾受精,结果比单交一雄蛾的,产蚕量提高到121.5%。中亚细亚蚕业科学研究所实验雌蛾三重交配,次代蚕的生命力超过对照区24—27%。这些试验说明:家蚕雌蛾从二个乃至三个雄蛾的混合精子中选择受精,对提高后代的生命力上是有实际意义的。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朱洗先生等曾从事家蚕混精杂交的工作(“科学通报”1954年3月  相似文献   

18.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8,33(9):718-718
海南岛的二叠系主要分布在该岛西部东方县的昌化江流域。 根据昌化江西岸二叠系剖面(竹蜓)类化石群的研究(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海南地质大队,1987),岛内二叠系研究获得以下进展: 1.以碳酸盐岩类为主的鹅顶组,除含有极为丰富的以短筒形-厚纺锤形壳体为主体  相似文献   

19.
精子与卵子相遇时会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以色列科学家已发现了精子用来引导电流穿透卵细胞壁的触发脉冲,这不但引发了受精,而且改变了细胞壁以防止其它精子的侵入,这一发现对人类繁殖和避孕有重大意义,因为它能使人们帮助或阻止精子进入卵细胞。  相似文献   

20.
精胺——地鼠精子体外获能和受精的抑制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其贤 《科学通报》1989,34(5):383-383
多胺化合物,包括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组织和体液中。在人精浆中,精胺(spermine)浓度甚高(2—15mmol/l)。然而精胺在生殖过程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有关精胺对哺乳动物精子活力、代谢和受精作用的报道也存在诸多矛盾。近几年来,一些作者证明精胺可抑制顶体素酶原的转化,导致受精率下降。此外,精胺还可增加人精子cAMP水平。Stanger和Quinn观察到精胺不仅可提高小鼠体外受精率而且还可缩短受精时间;但我们以往观察到精胺抑制豚鼠精子体外获能,导致受精率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精胺可能参与精子获能和受精过程。本文研究精胺对地鼠精子体外获能和受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