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固体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几种常用的除湿方法,并通过对固体吸附除湿的工作原理及目前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可知转轮转速、再生区扇形角、轴向质扩散等参数是影响固体转轮除湿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此外,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固体除湿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指出今后的研究应从高效紧凑的除湿器,高效便宜的除湿剂,高效的系统型式等方面入手,以提高系统效率,增强与传统空调系统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压缩空气与抽水蓄能耦合的新型储能系统,包括压缩空气部分(CAES)和抽水压缩空气部分(PHCA),可实现压力能的梯级利用,改善两部分的各自运行工况,具有较高的电-电转化效率,同时也为浅层废弃隧道及洞穴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针对该系统的结构特点,首先对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分析表明:新型系统的电-电转化效率为53.82%,能量转化效率为41.06%;PHCA部分具有较高的效率,CAES部分具有较高的容量和储能密度。随后,对能量运转较为复杂的CAES部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AES部分的主要输入能量来自于压缩机(76.05%),最大损失发生在高压储气空间的节流(23.33%)和蓄热器的蓄热(22.9%)过程。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增加两储气空间的压力差和提升再热温度均可以提升系统的性能,而提升再热温度的收益最大,系统的电-电转化效率最高可达77%。 相似文献
3.
开式太阳能旋转除湿空调系统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开式旋转除湿空调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模拟计算。分析了吸附剂性质、除湿轮结构尺寸、操作条件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除湿轮的结构参数是影响系统制冷性能的主要因素。将固定吸附床空调系统性能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计算结果相比较,表明建立的除湿轮的数学模型及系统模拟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原有抽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变工况特性,在本团队现有抽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蒸汽恒压抽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该系统利用蒸汽凝结过程释放的潜热与显热,实现了释能过程的恒压运行,同时蒸汽凝结后参与做功,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和储能密度。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系统总效率和能量密度随各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系统各部分设备的■损失。结果表明:随着预置压力的增加,系统的能量密度逐渐增加,但总效率逐渐降低;随着单个罐体的体积逐渐增加,系统的总效率和能量密度先后出现极小值和极大值;蒸汽发生器和水气共容舱的■损失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5.
以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提出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理想除湿效率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并结合已有实验研究,对空气和盐溶液的质量流量、入口温度及入口含湿量、入口浓度等因素与系统溶液除湿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单一增大溶液质量流量或减小空气质量流量都可以增大系统液气比,但这两种情况中系统除湿效率的增长规律是不同的;在不同液气比下,理想除湿效率均随空气含湿量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液气比越大,理想除湿效率变化转折点所对应的空气含湿量越大;除湿效率将随溶液入口浓度增大而增大,而空气入口温度及溶液入口温度对除湿效率无显著影响.文中结果校正或拓展了已有的研究结果,并更加精细、合理. 相似文献
6.
蓄能型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中除湿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蓄能型液体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中的除湿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除湿器的除湿效率相差很大,而除湿器是空调系统的主要部件,因此系统性能受除湿器选型的影响很大。本文针对除湿器的除湿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水蒸汽分压差作为判据的方法,分别对顺流、逆流和叉流三种型式的除湿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建立了等温吸收的数学模型,用计算机进行了求解和模拟分析,对三种型式的除湿器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得出了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原因,对除湿器的设计与研究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吸收式太阳能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制冷方式及其性能指标的影响因素.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吸收式太阳能空调系统对建筑物内产生的制冷效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某房间传热情况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即采用吸收式太阳能空调系统对房间进行供冷,可以保持建筑物内部节点温度在22.8~25.7℃之间. 相似文献
8.
以实际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为对象,改变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中除湿器、再生器的输入空气、溶液的温度、湿度、流量、浓度等参数,研究输入参数变化对输出参数的影响.在优化的系统运行参数条件下,改变供能热源温度,研究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整体运行时输出参数的变化和系统制冷量、耗能量及COP值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再生热源为90℃时,空调送风温度稳定在21℃,热力系数为0.6左右,基本能满足舒适性空调的送风要求. 相似文献
9.
对分布式能源系统进行简要介绍,了解其在国内外发展情况。确定了微型燃气轮机(微燃机)分布式能源系统(DES)各组件的热力学过程和损失的计算方法。对微燃机分布式能源系统,进行了能源平衡和平衡计算,确认该系统比常规能源系统在能源利用率,效率方面具有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除湿器冷凝表面应具备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除湿器的冷凝表面应具有加快水蒸气凝结以及水珠脱落过程的性能出发,利用晶体生长、热力学的有关理论分析指出了除湿器冷凝表面应具备的特点,并通过引入宏观和微观的概念解决了这些特点中所包含的矛盾。为除湿器的表面工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周湘江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液体除湿制冷的太阳能空调系统的设想 .其最大特点是利用吸湿剂溶液代替冷冻水处理空气 ,取消了制冷装置 ,因而可在较低的集热温度下运行 ,其辅助加热方式可使系统在使用辅助热源时高效率地工作 相似文献
12.
对发电机蒸发冷却过程冷凝器失流的问题进行热力分析,建立了物理模型。并以R113为工质求得冷凝器失流情况下冷却腔的温度、压力和液体下降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发电机耗损功率和液体初始装载量的影响.所得结果表明,在冷凝器失流情况下,腔内的温度、压力随时间迅速增加,蒸汽比容随时间迅速减少,但液体下降高度不大;随散热功率的增加,将使腔内的温度、压力、液体下降高度随时间增加以及蒸汽比容随时间减少更快.这些结果,能够对发电机蒸发冷却的设计和安全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吸附式汽车空调的热力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由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吸附式汽车空调系统的结构特点,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加热/冷却流体与吸附床及吸附床内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不同工作过程中,吸附床内的温度场分布及传热特点.研究表明:在等容吸附及等容解吸过程中,有明显的“热管效应”,可大大提高吸附床内的传热性能.文中还讨论了不同工况、不同物性对性能的影响,指出提高吸附剂当量导热系数、减少与壁面的热阻是该系统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叶文波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10(3):39-40
作者通过对8个火力发电厂进行调研,收集了有关集控室空调冷却水的设计方案、水质资料及运行情况,来分析说明采用哪一种冷却水系统最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5.
火力发电厂冷却塔除雾收水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冷却塔节水问题,对火力发电厂湿式冷却塔除雾收水的节水方案进行了论证.根据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分析,冷却塔塔内进行静电收水的节水方案是不可行的.冷却塔塔外收水方案虽不违反热力学原理,但通过理论计算,其结果表明冷却塔出口水雾的净含水量随气候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含水量低.因此,这种新型节水方案需结合冷却塔实际运行工况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6.
就蒸发式冷却空调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蒸发冷却是以水作为制冷剂的,利用水的蒸发取得冷量.但是它不将蒸发后的水蒸气进行压缩、冷凝回到液态水后再进行蒸发,因此与机械制冷相比,蒸发冷却不需要消耗压缩功,一般来讲,蒸发冷却空调的能效比是机械制冷空调能效比的2.5~5倍.还介绍了蒸发式冷却空调系统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方式,蒸发式冷却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卡诺定理 ,从空调制冷过程中的能量变换 ,分析了夏季降低空调器室外机工作温度以及周围温度场中温度梯度对空调运行的功耗影响和节能效果 结合水雾降温的应用实例 ,对水雾降温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并对水雾降温的经济性前景作出了预测 给出了水雾降温用柱塞泵设计计算结果 提出了水雾降温、离心雾降温及组合式热交换节能、节水的实用模型 ,结合目前的峰谷电费计量方法 ,提出了蓄能式冰箱空调一体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吸附树脂对对甲苯胺的静态吸附行为及其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 Amberlite XAD-4与两种新型吸附树脂 NK和新 H对对甲苯胺的静态吸附行为 ,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并讨论吸附热力学性质 .两种新型吸附树脂对对甲苯胺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 Amberlite XAD-4 ,微孔作用机制及表面部分极性起决定作用 .吸附焓变 ΔH<0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 ,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 .对吸附焓变和自由能变的讨论同时表明树脂对对甲苯胺的吸附为多层物理吸附过程 .吸附熵变 ΔS表明吸附树脂表面的不均匀性和吸附质分子在树脂表面的分布及其局域运动与吸附有密切关系 .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冷凝脱湿的特性,利用能效分析法、物料平衡法和热力平衡法建立了高炉鼓风系统冷能利用的分析模型.对某钢厂的高炉鼓风冷却脱湿系统的实际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并利用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钢厂高炉鼓风脱湿系统的冷能利用不充分.为提高冷能利用,盛夏月份每日产生的22.56T/h、10℃冷凝水量,经处理可以回收利用到单台冷冻机的冷凝器,降低冷凝器侧循环冷却水温度1℃,增强了冷凝器换热效果和制冷系统制冷量352kW,提高了高炉鼓风脱湿系统的冷能效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