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时”、“小时”、“点钟”“钟点”等都是计时单位,本文想说说它们的用法和语法特点。 (一) “时”和“小时” “时”和“小时”都表示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它们的用法又各不相同。 时 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位置和先后,与数词(其数词是表序数的)一起指明在什么时候,表时点。例如: ①〔1945年〕八月九日,晨六时起床,将《屈原》剧照详细注出。八时过在食堂遇熊式辉、沈鸿烈诸人。……九时半苏太太来……(郭沫若《苏联纪行》)  相似文献   

2.
洞口方言的介词“帮1”、“等1”、“跟1”、“替1”和“捉1”的语法功能是构成给予句式“N1XN2VN3”和“N1V1N3XN2V2P”,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言地位决定了五个介词不占竞争优势而处于消亡阶段。五个介词语义、语法功能的产生有三种模式:“替1”、“帮1”和“跟1”源于句式的重新分析;“等1”的虚化历程为“等待”→“容让”、“听任”→“给予”;“捉1”源于“把1”的词义渗透。  相似文献   

3.
科技领域按照竞争程度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多人区”“少人区”和“无人区”.本文以“少人区”“无人区”科技谋略为核心,阐述如何发掘科学领域的“少人区”“无人区”,以及怎样占领这些“少人区”“无人区”,并解释该科技谋略的应用技巧.  相似文献   

4.
通过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可以用动词“话”、“说”、“谈”、“讲”等。例如:“话家常”、“说闲话”、“谈天”、“讲情”,这些动词都含有“讲说”的意思。在客家话中,“话”这个动词,可以用在“你话他”这句话中,就是“你对他讲”的意思;“你话给他听”,就是“你讲给他听”的意思。但是,“话”这个动词,除有“讲说”的意思外,  相似文献   

5.
现行古汉语语法著作一般都视“而后”“而况”“而且”“然而”为表示承接、递进、转折关系的合成连词,视“而已”为表示限止语气的合成语气词,视“既而”“俄而”为表示短暂时间的合成副词.我们认为,这是以泛时观采认识这些语法现象的.汉语的双音合成词一般  相似文献   

6.
我国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开始自称“华夏”,或称“诸夏”、“诸华”。“夏”含有雅、正、大等义,古代称壮大的事物为“夏”。“华”则含有赤色的意思。周朝崇尚赤色,用赤色牛来进行隆重的祭祀。凡遵守周礼、崇尚赤色的人和族,通称“诸华”。  相似文献   

7.
“姐”“祖”同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方言、相关民族语言材料的研究,辅之以人类学、文字学的观察发现,在姬周语(汉语雅言的前身)和古羌语分离之前的原始祖语中已经诞生了“蛆”的前身“且”,“姐”和“祖”同源。这为“姐”后来在汉语中逐渐代替了“姊”的语言地位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直译”和“意译”是百年难题,“直译”和“意译”没有统一的定义。翻译理论界一直把“直译”和“意译”的重点放在对译文和原文形式的比较上,认为重形式的翻译是“直译”,不重形式的翻译是“意译”。深入研究发现,“直译”和“意译”与形式无关,与词义有关,此观点是“直译”和“意译”重新定义的基础,因此推出翻译方法不是“直译”和“意译”,而是“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意译”。“音译”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术语,然而是一个错误的术语。  相似文献   

9.
中国主流派译论家将equivalent误读和误译成“对等”、“等值”、“等效”、“对等语”,把奈达翻译理论误读成“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认为“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中的“对等”或“等”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然而“对等翻译”中的“对等”是汉语,其词义不是“基本相同”,也不是“基本对等”,而是“等同”、“相等”、“对等”。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翻译不可能对等,由此也证明了“对等论”中的“对等”不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证实了中国主流派翻译理论家误读和误译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0.
动画片中的“原画”和游戏产业中的“概念设计”同属于设计范畴,二者互有区别.由于动漫产业市场的长期不规范,国内有很多公司和个人把“原画”和“概念设计”混为一谈,让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无从下手,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动漫产业长期发展.本文分析了“原画”与“概念设计”的异同,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造成这种现状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是在象形符号“()”上附加指事符号“一”、“二”、“三”构成的指事字,就是甲骨文“()(继)”。  相似文献   

13.
“涕”、“泪”二字,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上古没有‘泪’字,凡‘泪’的意义都说成‘涕’。”汉代产生了“泪”字,但“涕”字仍表示“眼泪”的意思。王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持这种观点①。后来,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一直沿袭此种说法②。只有任学良先生提出异议,说上古已有“泪”字,而且‘泪”指“眼泪”,“涕”指“鼻涕”扮得十分清楚③。笔者认为,对“涕”和“泪”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古籍今译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正干方家。在此问题上,笔者基本赞成任先生的观…  相似文献   

14.
从文献学角度来看,以前各家对“话本”的含义的界定——“故事底本”或者“故事”,都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这种理解忽视了其含义的历时发展——“话本”之含义在历时的发展中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话本”早期作“话”,从唐代到明清文献中的“话”、“话本”、“话文”的用例来看,“话本”、“话文”均为偏正结构,其含义均指“故事”,并无“故事底本”之义,“本”指“(故事)本末”,“文”指故事内容。指“故事底本”的“话本”是现代才发展出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史前文化可分为“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两大系统。“彩陶文化”又称为“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史前人类的遗址,其中有许多精美的彩色陶器。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彩陶艺术在仰韶文化中占  相似文献   

16.
1.1“词头、词尾、前缀、后缀”这些术语都是从国外语言学中引进的,我国有部分语言学家把“词头和前缀”、“词尾和后缀”看成是一回事。请看: “什么是附加式构词法?词干(用“词”、“老化词”作主干的,叫“词干”)加上词头、(前缀)、词尾(后缀),词嵌(中缀)构成新词,叫做附加式构词法。”(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0页)。  相似文献   

17.
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存之有效的方法。讲读教学重在“读”.作文教学重在“写”.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就是努力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读”中学“写”。  相似文献   

18.
中文中的“气”与日文中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微妙的差异。从二者的比较中,可以窥见中日文化的异同。本文着重从构词、语法等方面对“气”和“”进行探讨、比较。  相似文献   

19.
“所有”和“凡”这两个词在逻辑学中被看作是全称量词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般的逻辑学著作都把它们视同一律,不加区别。那么,这两个表达式是不是就如传统所认为的完全一致,没有差别呢?本文正是试图从语言事实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当然,这两个表达式是有共同点的。 (1)从逻辑意义上看,“所有”和“凡”都指称一定范围内的全部分子,“所有S是P”和“凡S是P”都可以用一阶谓词逻辑刻画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永州话中的助词“嘎”和“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中的“了”进行对比,认为永州话中的“嘎”和“了”与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具有对应关系。并探讨了永州话中的“嘎”将被取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