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探讨鄂尔多斯半日花的保护措施及其科学利用价值,测定了该植物6种不同溶剂的粗提物在100g/L时对番茄镰刀茎病菌、稻曲病菌、棉花黄萎病菌V991、黄瓜黑星病菌、芦笋茎枯病菌、葡萄炭疽病菌和苹果黑星病菌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总体抑菌效果最好,对番茄镰刀茎病菌、棉花黄萎病菌V991和黄瓜黑星病菌的抑菌活性很强,抑菌率均高达100%,对稻曲病菌亦达80.1%; 水煮粗提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较强; 6种粗提物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菌活性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2.
对某钒冶炼厂周边土壤和植被进行现场采样,共采集到高等植物20科29种,土壤样品7个,采用ICP- MS和ICP-OES分析本土植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冶炼厂周边土壤普遍存在V、Cr和Cd污染现象,重金属V和Cr的污染问题突出.29种植物体内均检测到V、Cr、Cd和Pb,其中V含量相对较高.本土植物蜈蚣草体内重金属V含量最高,其地上部分V积累量为86.51 mg·kg-1,地下部分为814.25 mg·kg-1;野胡萝卜对Cd的富集和转运能力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Cd含量分别为18.56 mg·kg-1和5.66 mg·kg-1.两种植物表现出对钒冶炼导致周边复合重金属污染极高的耐性,可作为钒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3.
内生菌是一种存在于植物内部的微生物,其同植物之间密不可分.人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在内生菌的活性以及其同宿主之间的关系上取得了新的进步,进展也十分之迅速,并逐步的在农业生产以及实用领域中应用内生菌.近年来我国在植物宿主同内生菌之间的关系研完的进展中,发现了内生菌可以反作用于宿主.因此文章主要对内生菌的活性及其对宿主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构建丁酸棱菌Clostridium butyricum生物化学反应器,以研究不同驯化电势对其活性的影响.电池性能测试表明该菌具有良好的电活性.在该菌的生物电解池中,控制阳极电势(+0.6V、+0.2V和-0.2V,vs Ag/AgCl),电驯化菌株,结果显示该菌的电活性及葡萄糖代谢呈现出明显差异.0.6V和0.2V组的最大输出电流分别为1.8mA和1.2mA,而-0.2V组为0.02mA.高电势组内,乳酸、丁二酸和乙醇的含量逐渐减少,同时生成少量乙酸和丁酸.但-0.2V组则生成了大量丁酸(345mg/L)和生物质,伴随少量CO2生成(4%).实验结果表明高阳极电势促进生物膜的电极呼吸代谢,抑制其发酵代谢,从而表现出高生物电活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两株自选乳酸菌的益生特性,为其应用于果蔬汁乳酸发酵的功能性饮料研制提供理论依据.以自选植物乳杆菌R23和干酪乳杆菌R35为目标菌,以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6045为对照菌,考察各菌对模拟胃液酸度和肠道胆盐的抗逆性以及凝集能力、表面疏水性等黏附性能,并评价其发酵液对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等体外抗氧化功能.结果表明:两菌株对酸度和胆盐的耐受能力均优于对照菌,植物乳杆菌R23的抗逆性最强,能耐受pH值2.5、胆盐质量浓度5 g.L-1.干酪乳杆菌R35的黏附能力强,而植物乳杆菌R23疏水性较强而凝集能力较弱.各菌株的胞外代谢产物均有抗氧化能力,以植物乳杆菌R23为最强,其培养24 h后的发酵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77.8%和80.94%,分别比对照菌高36.72%和5.81%.  相似文献   

6.
在病原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病原菌分泌大量效应蛋白帮助其侵染植物,因此效应蛋白一直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该文基于大量白粉菌效应蛋白的研究成果,就近年来白粉菌效应蛋白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结果、功能效应蛋白鉴定及其作用机理和无毒效应蛋白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白粉菌致病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植物内生菌Bacillus spp.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材线虫病是重要的森林病害,其致病机理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从马尾松健康树和松材线虫病树中分离到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的植物内生菌,此菌及其代谢产物对断根松苗和离体松枝均有致病作用,且致病症状与松材线虫病类似,但对正常生长的松苗没有作用.这说明这种植物内生菌与松材线虫病有关,是一种弱致病菌.用1 mmol/L的苯甲酸溶液处理接种了松材线虫的松枝,松枝内的线虫照常增殖,但松材线虫病得到抑制.这说明植物内生菌是导致松材线虫病的内因,松材线虫是激发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植物内生菌代谢产物具有丰富的化学结构多样性和广泛的生物活性,是极具潜力的药物研发资源.生物碱类化合物是植物内生菌代谢产物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几年从植物内生菌中发现了许多生物碱类成分,按照结构类型综述了2008—2014年间已报道的植物内生菌生物碱的来源、结构特点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并对植物内生菌生物碱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张全钢  张利平 《科技信息》2008,198(6):101-102
植物内生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在与宿主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者的互惠共生关系.通过对其进行表面消毒分离到内生产酸菌1株,编号:S11-1 .经过形态观察及16SrD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S11-1应归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相似文献   

10.
植物促生菌对燕麦初生苗盐分胁迫下的促生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日益盐渍化耕地的作物抗盐性,从盐生植物根际土中分离得到4株含ACC脱氨酶的植物促生菌(PGPR),并在限菌条件下考察其对燕麦初生苗盐分胁迫下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随盐分的升高,促生作用增大.在10 g/L NaCl盐分胁迫下,4菌株对燕麦初生苗均表现出显著的促生效应,但以假单胞菌属S1最显著,其根长、根鲜重和根干重比未接菌对照分别增加137.2%、138.1%和96.2%.4株PGPR的ACC脱氨酶活性与植物生长参数(根长、根鲜重、根干重和下胚轴长)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93).接种含ACC脱氨酶活性的PGPR可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经济实用的盐渍化土壤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拮抗细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项目研究中,从植物根围、根表和植物内部分离到1345株细菌,并测定了他们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性。118株细菌表现较强的抑菌性,抑菌率≥50%。其中25个菌株的抑菌率≥。70%,93个菌株的抑菌率为50%~70%。另外从棉花黄萎菌的微菌核际分离到57株细菌,其中30株细菌能显著地抑制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菌落生长(5个菌株完全抑制微菌核的萌发和生长,15菌株的抑菌率为40%~97%)。这些拮抗菌的培养滤液也能抑制棉花黄萎菌的生长。室内盆栽实验证明,应用拮抗菌处理棉花种子,有10个拮抗细菌能极显著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其中4个菌株(ICB-18、NCD-2、CS-25和CS--27)的防病效果极好,防病效果为72.3%~81.4%,3个菌株(C-94、C-28和NCD-25)的防病效果为55.7%~61.9%。1999~2000年的2年田间小区试验中。NCD-2菌株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显著,并且显著优于国外商品化生防制剂TF,该菌株连续两年的防病效果平均为85.4%;另外4个菌株(ICB-18、CS-25、C-94和C-28)亦能显著防治棉花黄萎病,但防病效果与国外商品化生防制剂TF相当。在田间示范中,应用生防细菌NCD-2制剂拌种后直接播种技术防治棉花黄萎病,防病效果达到51.2%。同时应用生防细菌NCD-2制剂拌种育苗移栽技术防治棉花黄萎病,防病效果达到52.6%并且增产22.85%。本文同时测定了NCD-2对主要大田作物的安全性,证明其对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黄瓜、茄子和大豆等7种作物没有致病性,并且对这些作物的出苗、生长和发育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木霉的筛选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实验室保存的8株高产胞外细胞壁降解酶的木霉菌株中筛选到一株对棉花黄萎病茵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木霉菌株SMF5.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SMF5对棉花黄萎病茵的作用机制包括生境竞争、产生耐热代谢产物、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等.  相似文献   

13.
从新疆和硕连作棉田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46株芽孢细菌.29株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中有9株拮抗性极强.经鉴定,9株拮抗性极强的菌株中有2株属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7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相近.抑菌特性实验表明:J-02和J-15的抑菌高峰分别出现在衰亡期和稳定期,对pH的耐受范围分别为5~9和7~9;J-02的热稳定性较好,J-15对温度较敏感,但100℃处理后仍有抑菌活性;J-02能够抑制大丽轮枝菌芽管伸长形成菌丝,J-15可导致大丽轮枝菌菌丝畸形,失去产孢能力.盆栽实验表明,J-02和J-15这2株拮抗菌对棉花黄萎病有明显防治作用.综合结果表明J-02和J-15均有作为棉花黄萎病生防菌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用棉花黄萎病(V.dahliae)毒素,处理不同抗性品种二叶期幼苗,结果表明,黄萎病毒素对棉花幼苗有明显致萎作用,其萎蔫指数与田间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发现黄萎病毒素对种子发芽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木霉及其制剂对棉花真菌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9个木霉菌株对棉花丝核菌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为39.71%-82.35%,14个菌株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37.5%-75.00%,9个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30.49%-65.85%。制备了绿色木霉LTR-2的可湿性粉剂,田问条件下处理种子及灌根,菌剂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50.1%-80.0%。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从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组织分离到的内生细菌YBS106对三叶一心棉苗进行灌根诱导,同时挑战接种棉花枯萎病菌或棉花黄萎病菌,测定YBS106诱导对棉叶中抗性相关酶POD和PPO活性及与抗性相关的MDA和VC含量的影响,同时测定YBS106对棉花枯、黄萎病的相对防效。结果表明,YBS106诱导对POD和PPO活性及MDA和Vc含量均有显著影响。YBS106能有效诱棉叶中POD和PPO等防御酶活及Vc含量增加和MDA含量的减少,MDA和Vc含量在诱导后第5天达到最高,POD和PPO活性在诱导后第10天达到最高。病原菌挑战接种100 d时,YBS106对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的相对防效分别为64.24%和71.37%,这与棉花系统抗性相关的防御酶活及相关物质(MDA和Vc)含量的变化趋势吻合。该结果表明YBS106诱导棉花产生了对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的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17.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9年对采自新疆各地的30个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的研究。查明新疆棉花黄萎病不仅在培养特性上存在明显区别,在致病性上也存在强、中、弱三种不同的类型。过去检查新疆棉花黄萎病一般属于致病性较弱的类型,而这次通过鉴别寄主反应及多感染塔什干1、2号品种,说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性在中亚地区属较强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从南澳大利亚埃文采集的土壤样品中计数分离了细菌和放线菌,该土壤对Rhizoctonia.solani融合群8引起的小麦根腐病具有抑制作用。统计了分离物中对R.solani AG-8菌株2l有拮抗作用的百分比。热处理(60℃,10min)能够消除土壤的抑病能力,可显著减少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但是并不改变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分离物的总体百分比。依据对R.solani AG-8菌株21,Gaewuaru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Ggt)菌株8,Fusarium graminearum菌株Fg,Verticillium dahliae菌株Vd5,Bipolaris sorokiniana菌株Bs,Pythium irregulare菌株BH40,以及引起棉花猝倒病的Rhizoctonia solani solani AG-4菌株1664的抑菌能力,自2700个菌株中筛选了9个最强拈抗菌株;其中7个菌株能够产生几丁质酶,或者产生内切葡聚糖酶,而几丁质酶活性与生物防治效果具有相关性。这9个菌株鉴定为Bacillus megaterium(菌株Ap25),B.subtilis(菌株Ap113),Streptomyces spp.(菌株Ap117),Bocillus coagulans(菌株Ap123),Streptoverticillium reticuIum(菌株Ap89),Cellulomonas flavigena(菌株ApT5),以及放线菌(菌株Ap116,Ap111和Ap139).B.megaterium Ap25 and B.subtilis Ap113对小麦根腐病及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刺激小麦生长的作用最强。这两个菌株能够在平板上抑制一种分离自同一土样的有益菌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菌株ASMH的生长,但对该木霉菌的生物防治效果及其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没有明显削弱。  相似文献   

19.
甘肃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肃省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到8种病原真菌,引起6种贮藏期真菌病害,分别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m infestans)引起马铃薯晚疫病,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马铃薯早疫病,茄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引起马铃薯黑痣病,具柄细基束梗孢(Cephalotrichum stemonitis)引起马铃薯褐腐病,Verticillium tricopsis引起马铃薯萎蔫病,Fusarium solani和F.sambucinum引起马铃薯于腐病.马铃薯为V.tricopsis的新寄主,具柄细基束梗孢(C.stemonitis)引起马铃薯褐腐病、F.sambucinum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在我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THERE ARE 51 SPECIES IN THE GENUS OF GOSSYPIUM[1]. EXCEPT UPLAND COTTON CULTIVARS, WILD CULTIVARS, SPECIES AND RACE HAVE ABUNDANT GENETIC POLYMORPHISMS DUE TO THEIR VARIOUS ENVIRONMENTAL DISTRIBUTION AND LONG-TERM NATURAL SELECTION. THEREFORE, THEY POSSESS LOTS OF EXCEL- LENT GENES THAT CAN BE USED TO EXPLOIT POTENTIAL TRAITS, SUCH AS DROUGHT RESISTANCE, DISEASE AND INSECT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