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藉由考察《论语》原文中可见的孔子之生死观,对《先进篇》中“未知生,焉知死”一语之意涵进行再检讨。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作家,武士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其作品中,武士道精神也贯穿在人物形象之中,芥川对武士道的接受是矛盾的,他既赞同武士道中的“义”,又反对其对人性的压抑及复仇精神。因此,芥川笔下的人物与他本人一样,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使他笔下的人物痛苦挣扎,使他本人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不是一天形成的,武士道的世俗化也不是一日之间实现的.原本只是武士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武士道诞生后不久,便开始了向其他阶级渗透的所谓“世俗化”.8至19世纪一千多年漫长历史岁月的渗润,武家统治者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强制性灌输,农工商的模仿,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已经处于武士道德全民化的门槛上了,明治政府的“全体国民武士化,武士道德全民化”政策,不过是实现武士道德全民化的助产婆而已.  相似文献   

4.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明治政府加快侵略步伐,以武士道广泛进行战争教育.1899年,新渡户稻造在美国出版<武士道>一书,将武士道美化为完全可以和西方骑士道并肩而立的理想化道德.讴歌武士道培育了举世无比的忠君爱国的日本国民,赞美武士道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赋予的力量,公开为日本国家和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政策辩护.新渡户稻造片面拔高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刻意掩盖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无论是对外国人全面、准确地认识武士道和日本国家,还是对日本人正确认识武士道和近代化的历史道路,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朱子学,先后成为武士道最主要的思想渊源。总体上讲,神道教构成祈求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禅宗佛教充当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儒家朱子学则提供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武士道与作为日本文化构成要素的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学说,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也以事实证明了武士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哈利·波特》小说中所描绘的"死亡"切入,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小说"不仅描绘出令人惊叹的魔法世界,也形象地诠释了深刻而富有诗意的死亡科学。"  相似文献   

7.
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平安时代是私人性武装集团的道德规范和战争精神;幕府时代是武家社会的理想价值、战争精神和统治理念,左右国家的统治体制、内外政策、决策方式和运作模式,引领日本社会以武为本的发展方向;明治、大正和昭和时代初期是全社会的核心价值、军队的战争精神和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忠诚的伦理观念构成塑造日本崛起的精神动力,武勇的战争精神则充当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后期思想有一个伦理学转向,绝境的概念就是在伦理与哲学双重语境中来讨论的主题。绝境的概念也是一个死亡的概念,在时间的绝境中,死亡如何构成存在之界限或者绝境。“向死而在”,这就提出了对死亡边界的跨越问题。这就是在死亡、见证和幸存之间的某种谜一样的关系。这就是说,绝境就是指向界线,没有通道、步伐、位移或替代。解构就是在绝境中的思考,解构思考不可能性,解构不能去“能去的地方”,去能去的地方那不是解构,不是真正对责任的承担。解构没有一个地形,解构身处绝境来思考,它只思考绝境。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动漫大国,多年来在动漫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日本,动漫已深入国民心中,反映着日本的文化性格。本文从日本动漫的影响出发,并以《圣斗士星矢》为中心,对动漫故事人物与日本文化性格的关系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正是与之有精神上的契合和情感上的共鸣。沈复夫妇舒展个性、追求个性自由的生活态度,与他当时所倾心提倡的闲适生活的品味正相契合,甚至沈复的写作态度和写作风格,也与他提倡的抒发"性灵"和"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文字风格颇相类似,体现了他强调译者所选择的译作要与译者自身的个性气质相一致理论。  相似文献   

11.
武士道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作为日本古代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中,成为日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其破坏力和创造力同样巨大。纵观历史,日本现代化道路上两次美梦成真的惊人成就,既有浸透"战争之道"毒汁的赫赫"战功",又得益于"献身之道"精神强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教导士人为“仁”献身的观念经历了千年的颠扑之后,作为绝对的真理烙在仕宦士人的深层意识之中,永不破灭,于是苏轼勇于用生命对此进行着诠释与演绎。而屈原对于生命以及生命意义的苦苦追问所展示出来的生之可贵的意蕴与深情。又使得苏轼深深忧愁、痛苦万分,不得不用老庄纵浪大化的精神来进行消解,用投身自然的举动来进行舒缓,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会着生命深层的韵味,倡导着新的生活模式,创造着新的精神风貌,开启着新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3.
以生命权为视角论死刑废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死刑存废这一国内外热点讨论的论题,本文拟从生命权不容侵犯这一新的角度进行论证.人的生命权具有不可剥夺性,与普通人一样,罪犯也享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死刑虽披着"合法"的面纱,但也是对人的生命权的侵犯;死刑不是保护一般人的生命权所必需的刑罚.  相似文献   

14.
韩玲 《科技信息》2011,(25):9-10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华兹华斯在《露西组诗》中频频论及生死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自己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是现代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一类散文称为"人生美文".人生美文成功地展现了现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他们怎样由苦闷而思考,由思考而奋起,终于在生活的实践和磨练中,认识人生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步步地从狭小的自我走向国家、民族"大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虚弱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同时也规定了生死问题的本质。生死问题最终是无法用“独我论”来解决的,因为生死仅靠自己的认识与觉悟是无法应对的,它需要与其他人之间以各种形式的媒介的介入。由此,从临床哲学的角度来讨论生死问题,对生死学的发展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将逐步以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消息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它标志着我国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死刑执行制度正向文明化、人道化迈进。就我国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现状做了说明,分析了我国采取注射方式执行死刑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同时,也就其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争议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论狄金森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爱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5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她对死亡的态度是不讳恐惧、积极探索、敢于直面,而她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她赋予死亡以生命,为人类对死亡问题的思考开辟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边沁是完全从功利论的角度主张彻底废除死刑的,但其理论存在着不足:以"感觉"为基础的功利论极易变种为支持死刑的理论根据,以功利优先于正义为特征的刑罚目的论给惩罚无辜留下空间,在生命观上强调人之生命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功利论应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引入其理论,这样就可在抽象的刑罚制度层面将死刑排除掉,最终确保在以分配正义为原则的具体刑罚制度适用中彻底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