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相空间点概率密度谱分析方法对南海及其邻近海域NCEPreanalysisSST候平均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南海与其邻近海域的SST系统的结构均具有混沌特征,南海与孟加拉湾SST系统的耦合谱分布几乎一致;年变化最显著,年际变化次之,季节内变化相对较弱。邻近西太平洋SST系统中的准3a耦合振荡相当显著。对于季节内振荡,西太平洋SST系统强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的SST系统。结果还表明季节内振荡(30 ̄60  相似文献   

2.
 依据大洋钻探井及地震剖面资料,定量确定南海同扩张期和后扩张期深海盆沉积充填差异及沉积物来源变化。研究显示,南海深海盆自渐新世(32 Ma)开始形成,随着南海二次扩张海盆范围逐渐扩大,海盆内主要充填火山碎屑角砾岩及火山灰,碳酸盐岩、超微化石软泥,泥质粘土、粉砂质粘土、泥岩及粉细砂岩。深海盆充填主要沉积物为晚中新世(11.6Ma)以来的陆源碎屑沉积,丰富陆源碎屑的供给与南海闭合过程中同期区域构造事件(如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菲律宾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也与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季风增强以及源区强烈的风化剥蚀有关。  相似文献   

3.
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σ混合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4-7月南海季风的爆发、演变过程,并进行了3组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南海4月份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爆发日期影响不大,但对季风爆发后的强度有所影响,异常增温造成南海季风增强,异常降温则南海季风减弱。(2)南海季风爆发和强度的变化与南海本身的海温变化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5月份南海海温异常。5月份南海异常增温可以使南海季风提前爆发,季风增强,南海海温异常降低时,南海季风爆发的时间推迟,季风减弱。(3)南海海温持续异常可以影响南海及中国大陆的高低空环流变化,海温持续异常增温可以使南海季风提前爆发,显地加强南海季风,并有利于南海季风向北推进,但当海温在6月份进一步持续增温时,则有利于季风维持在较南地区,阻碍季风向北发展;当海温持续异常降低时,南海季风推迟爆发,且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南海表层水温年循环的谐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NCEP1°×1周平均SST资料(1982-1994)进行谐波分析,发现南海SST年循环中基波W1和第二谐波W2是决定性的谐波,诸谐波具有准驻波特征;气候平均意义下的季节内振荡不显著,此外,还讨论了南海全区SST在夏季风爆发之前迅速增温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南海表层水温的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谱估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5年夏半年的水文气象资料,证实南海表层水温存在季节内振荡,这种振在深水区与浅海区有着明显的差异。分析表明:南海水温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纬向风分量u的振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用OSU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热带西太平洋冬春海温异常对东亚初夏(5月)季风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①海温的负距平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南落和西伸,东亚热带季风环流减弱,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增加;②海温的正距平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减弱,西太平洋的赤道西风加强,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8.
应用矢量场的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对东亚热带季风区1973年1月至1986年12月平均850hPa风距平资料作分解,得到了季风异常的6个主要模态(EOFModes1-6),它们具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进而研究了各模态低频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9.
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在长期天气和短期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前沿研究课题.文中在简要回顾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新近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热带大气ISO的传播规律;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及对南海(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的重要作用;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La Nina)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数值模拟等.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夏季风演变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三角形方法”,分别对云南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三角形区域的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垂直速度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1980年夏季云南先后受到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影响.其中,东亚季风首先影响东部地区;之后,印度季风爆发,并影响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其影响范围和强度都超过了东亚季风;而东部受到两个季风系统的影响,是两种季风的交汇之处.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再分析的 1982~ 1996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 ,分析讨论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的若干基本特征 ;从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出发 ,定义了一个季风建立指数 ;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 15年平均的季风建立时间 .结果表明 ,在 1982~ 1996年期间 ,平均而言 ,东亚热带季风 5月第 4候建立 ,维持到 10月第 2候 ;印度季风 6月第 2候建立 ,比南海热带季风晚约 4候 ,持续至 9月第 1候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10~65°N,90°E~175°W范围内近30年逐年7月和8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第三特征向量与东亚季风异常有关,第二特征向量与西风环流异常有关.讨论了东亚季风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以及季风异常对华北东部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1981,1982年6—9月东亚与澳大利亚部份测站的常规资料作诊断分析,探讨东亚夏季风系统各主要成员与南海台风活动的关系.结果得到,澳大利亚冷高压加强,10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跟着增强,南海的ITCZ发展,南海台风生成于澳大利亚冷高压高峰后的衰减时段.西南季风气流是南海台风的重要能量输送带。南支高空东风急流的增强与北支东风急流的动量下传,有利于南海台风生成.西太平洋气旋波移入南海促使南海低压生成.  相似文献   

14.
南海夏季风强弱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大气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澄海  崔洋  靳双龙  燕青 《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1):1194-120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逐日地温、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带通滤波的方法对南海夏季风典型强弱年,青藏高原地区3—6月大气低频振荡信号分布和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在春季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度场和纬向风场存在30-60d大气低频振荡、准双周和5—7d的大气振荡.揭示了在典型的南海夏季风强、弱年,200hPa,500hPa上低频振荡产生的位置,强度及传播特征各不相同.在典型强季风年份,高原北部形成低频振荡并向北传播;而在弱季风年份,高原地区的低频振荡具有原地振荡的显著特征.在强季风年,高原的非绝热加热削弱高原地区低频波,非绝热加热在高原以外的东西两侧中再现出来,与南北两支急流相联系.在弱季风年份,高原地区的非绝热加热起着加强高原地区低频波的作用;形成了以高原为中心的准南北方向上的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桑美"和"碧利斯"云系中的对流发展特征,利用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对TBB(Temperature of brightness blackbody)高分辨率资料进行2次过程输送通道的对比分析并计算了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矢量.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发生在前后不超过一个月的2个热带气旋过程"碧利斯"和"桑美"的特征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碧利斯"主要受异常活跃西南季风和南海季风的影响,水汽输送强度大,产生了持久的、大范围强降水."桑美"主要受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影响,水汽输送强度仅为"碧利斯"的一半,其登陆后东亚副热带季风明显减弱,造成了降水集中、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船用海水表层水温观测以人工观测为主的现状,基于跨平台的Modbus库Libmodbus的走航式海洋表层水温监测系统,通过在船舶一侧布放处于船舶吃水线范围的水温传感器来采集表层水温信息。采用RS485/Modbus协议实现多站多点联网,构成分布式系统,进行海水表层温度的自动采集。上位机基于Modbus-RTU协议,并添加循环冗余校验以保证其对水温传感器的远程控制和表层水温信息采集功能的可靠性、安全性。该系统不仅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方便,还具有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稳定可靠地监测海洋表层水温,实现表层水温的随船在线测量。  相似文献   

17.
用1979年FGGE—Ⅲb资料,对亚洲及其邻域的总能量、大气显热源和水汽汇进行谱分析.结果表明:准40天振荡是亚洲夏季风区的主要特征振荡.振荡方差贡献的分布以及振荡源中心位置反映出在印度、孟加拉湾、南海和东亚大陆上空夏季风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受中纬度系统影响,华南沿海和云贵地区则分别受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夏季风系统的影响.振荡从主要振荡源向外传播,东亚季风区振荡主要从东南向西北传播.总能量和水汽汇振荡的传播还表明,从南半球有明显的向北传播通道.这些通道与越赤道气流通道大致相对应.大气显热源的振荡则无此特征,但它对大气环流准定常状态的维持有一定的影响,孟加拉湾湾头和南海既是热源中心,亦为准双周振荡的源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7-1998年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环流系统的演变,揭示该地区热力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发现,不同高度上标志着南海爆发的环流系统如500hPa上的副热带高压、200hPa上的南亚高压以及850hPa 上的孟加拉湾低槽等系统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具有显的变化特征,对流层中高层以上的环流系统反映了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而对流层低层环流系统的变化可能与局地特征具有密切关系。从中南半岛和南海两个地区地面感热和潜热加热与该地区温压场变化之间的关系上看,中南半岛地区的热力作用对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区域环流系统演变具有重要作用,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东亚季风的活动规律及其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东亚季风活动的一般特征、东亚季风的变异性及其原因探讨的途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更新世南海南部上层海水结构变化的岁差驱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DP1143站浮游有孔虫次表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与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的δ18O差值( Δδ18O(P-G))和δ13C的差值( Δδ13C(P-G))揭示了1.56?Ma以来南海南部温跃层和营养跃层冰期、间冰期的变化规律.有孔虫同位素差值与地球轨道参数ETP的交叉频谱揭示出岁差周期与更新世南海南部上层海水结构(温跃层和营养跃层)变化周期的相关性.在1143站Δδ18O(P-G)和Δδ13C(P-G)记录中也发现了丰富的半岁差周期.由于南海上层海水结构与东亚季风关系密切,岁差作为外部驱动力应对更新世东亚季风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