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宋瑞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3):125-130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代替了大学生包分配就业。学生从就业责任的客体变成就业责任的主体。文章结合西藏产业、行业及企业现状,分析了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探讨了西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自主择业势在必行.本文拟就“双向选择”的正确与利弊谈一点看法.一、双向选择的优越性双向选择是目前落实毕业分配计划的主要途径,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所谓“双向选择”,就是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主导,由学校推荐,在确保完成国家任务的前提下,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本人条件及志愿,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和时间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参与下达成录取协议的一种分配方法.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实行双向选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第一,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3.
张雄伟 《青海大学学报》1999,17(1):66-68,60
文中针对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分配方式,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不仅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应重视对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增强竞争意识,培养求职技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招生就业已全面并轨,大学生就业采取供需见面,进行双向选择来角逐职位.作为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相似文献   

5.
<正>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计划经济时期,大中专院校培养的人才除分配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外,绝大部分都分配到国有企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对高校毕业生实行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国有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的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高校“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将被摒弃,对毕业生“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将被废除,逐步转向国家政策指导下,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7.
邹宇赟  蔡敬华 《科技资讯》2009,(24):155-155,157
“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模式转变。新的就业制度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引导毕业生学会面对问题,排除不良心理压力,积极的进行自我调适,使自己顺利就业,对当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打破了"统分统配"的就业模式,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增强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就业机制已逐步形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文简要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但现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供需不平衡等诸多矛盾依然存在。建筑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应用型学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机电、财经、文秘等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又供大于求;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急需人才,而大学生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的渠道却并不畅通;大学生就业要打破“包当干部”的体制,而人们的择业观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逐步推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而公平竞争的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高校毕业生“统招统分”的分配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分配形式已逐渐形成,它不仅可以使用人单位选到合适的人才,也使在校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然而,这种新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形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病,尚需在今后的人事制度改革中加以改进,才能使之逐步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12.
彭礼 《科技信息》2012,(34):99-99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师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将逐步由“国家负责分配”转为“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为适应形势的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学校职能部门、毕业生都应解放思想 ,积极主动地适应、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逐渐向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方面发展,即高校毕业生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逐步进入市场。尽管目前国家对师范生的就业仍采用包分配的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师毕业生还可以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形势的发展,这种状况已在逐步改变,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已日趋激烈,潜在的危机也正逐渐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5.
曾红英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2):135-136,14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师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将逐渐由“国家负责分配”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学校职能部门、毕业生都应解放思想,积极主动地适应,推进毕业和就业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大学生就业方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这种就业方式,推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方式的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分配方式,把毕业生就业分解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评价问题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配对最优化的问题。建立双向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指标的计算模型,以满意度计量评价结果,提出了双向满意度的概念,建立了使两者配对达到整体总满意度最大的整数规划优化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使理想的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问题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高人范 《甘肃科技》2002,18(4):57-57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用人机制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大学生毕业就业已普遍实行了“双向选择” ,中技毕业生就业则更需要建立“推荐就业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机制。毕业生就业问题推向市场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毕业生就业要面临市场的挑战 ,可谓“适者生存”。目前社会上流传 :“博士生抢着要 ,硕士生不愁嫁 ,大学生看名牌 ,中专技校靠边站。”也有人说 :“大专院校扩大招生 ,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要求不断提高 ,中专技校没了出路。”那么中专技校到底有没有前景 ?中专技校如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 ?一毕业生的就业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就业市场化成为必然,双向选择作为一种配置人才资源的有效方法,将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刚刚起步,双向选择还没有规范化,结果部分学生在双向选择的认识上和实践上进入误区,带来一系列问题:人才难求其所,雇主难求人才,导致择业失败。引导学生走出误区,确立科学的择业观,已成为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首要问题。 误区一:观念陈旧,不适应市场规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国和我省人才紧缺状况的缓解和全国政治经济改革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深化改革”的新阶段。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也由原来国家统一分配而逐渐过渡到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等试点新形式。新旧体制的变革,教育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革,使大学生分配工作面临着新的局面。而大学生分配工作是社会各阶层人士和广大师生最关心的极为敏感又影响巨大的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