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4,(19):14-14
<正>睡眠缺失危害多。一项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就会导致体内700多个基因发生改变。即使一晚睡眠不足,也会对人产生严重危害。以下盘点出缺乏睡眠的14个短期危害和长期危害。短期危害:1.容易暴饮暴食多项研究表明,短期缺觉者更容易过量饮食,更爱吃高热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吃得更油腻。2.更易发生车祸美国《预防》杂志刊登美国睡眠基金会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会导致车祸危险增加3倍。主要原因包括:缺觉会  相似文献   

2.
3.
默会知识是组织与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但相关理论在过去20多年间并未取得太大的实质性进展,尤其是在概念的操作化层面进展甚微。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默会知识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兴起的背景;继而分别从四个方面归纳了默会知识的内涵属性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困境;最后借鉴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建议采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方法来研究组织中的知识问题,并建议采用因果地图技术来诱发和捕获组织或组织中个体所拥有的高度情境依赖的、因果模糊的程序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东汉之后,有关日月食方位的记载,一直是我国传统历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这些记载多是基于观测的实录,直到明末才开始对日月食方位进行定量的计算和观测.<新法算书>分别给出了计算和观测日月食方位的方法;王锡阐在<晓庵新法>中详细介绍了计算日月食方位的全部过程;梅文鼎和<历象考成>给出了确定日月食方位的作图法.文章在研究和比较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解释王锡阐在计算日月食方位过程中所使用的"泛向"、"次向"、"定向"的具体含义;追溯导致很多学者认为王锡阐确定日月食方位用的是日面、月面坐标,<历象考成>之法实本于王锡阐这一历史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群众喜欢节庆的气氛,12年的等待太久,印度教徒于是设计了两次大壶节之间的半壶节,每6年在安拉阿巴德和赫尔德瓦尔举行。想象一下上千万人集中在同一个河口的壮观场面吧,这就是最近发生在印度的真实故事。神的城市——这场盛大集会的源头是印度神话。节日起源最早版本的记载,和一场神魔大战有关。印度神话里代表正义一方的提婆(也称为天人)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列有"船舱"、"船舷",也列有"艏"、"艉",虽然没有"舯",但<辞海>中列有,<航海科技名词>、<船舶工程名词>中都有,电脑字库里也有,按照构词法,"船艏"、"船艉"、"船舯"也是合乎逻辑的.媒体也是这么理解这么使用的,如<新商报>2003年4月1日载,"新华社深圳3月31日电……两艘外籍油船在进行原油过驳时发生爆炸起火,一艘船艏炸损,……"但船舶工程和航海科技界从来都不是这么用,除了"船舶"以外,"船"字不与任何其他"舟"部首的字构词.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列有“船舱”、“船舷”,也列有“艏”、“艉”,虽然没有“舯”,但《辞海》中列有,《航海科技名词》、《船舶工程名词》中都有,电脑字库里也有,按照构词法,“船艏”、“船艉”、“船舯”也是合乎逻辑的。媒体也是这么理解这么使用的,如《新商报》2003年4月1日载,“新华社深圳3月31日电……两艘外籍油船在进行原油过驳时发生爆炸起火,  相似文献   

8.
关于“征”、“症”、“证”在医学术语中应用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症”、“征”在医学领域是使用频度颇高的三个 (字 )词 ,由于其音、形、义相近 ,因而在取舍时不易辨别。虽然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医学名词》中已有规范 ,但在实际应用上仍然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为此 ,本刊组织中、西医学界一些专家 ,就此三词据理辨析 ,以求正本清源 ,达成一致意见。本栏刊出后 ,欢迎广大读者来文来函 ,进一步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学医出身的新闻工作者。曾先后在湖南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就读医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当时,就经常与同学们一道对“征”、“症”、“证”的合理应用进行辩论,但一直没有找到应用这三个字的规律,最后的结果是“一切按教科书行事”,死记硬背式地将教科书上出现过的组合记住,以便在考试中不丢分。至于为什么这么用,老师也讲不清楚。但在实习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大夫们并不十分注意这三个字的应用区别。他们认为,疾病的表现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医师在对前来就诊的人员进行检查时,往往起初不能确定接受检查者是不是真的有病,就用“体征”这个词来描绘被检查者的一些特殊表现;当被确定某些特殊表现是疾病所特有的,就可以用“病症”或“症状”来将“体征”进行细化或规定。至于在我国古时候的“病”与“症”是否同源,大夫们是不太关心的,他们认为,用了“症”字就表示被检查者是确定患上了某种疾病。反过来,没有确定被检查者的特殊表现是疾病,就不应该有“病征”这样一个容易混淆“有病或无”概念的词出现。关于“综合征”的说法,大夫们的意见也是,这一概念是对被检查者身体的某些还不能完全解释的特殊表现进行笼统地概括,不能完全确定被检查者的所有特殊表现均与“疾病”联系在一起,故没有用“综合症”,而是用“综合征”。但是,在表达“症候”、“症候群”的时候,往往将它们看作与“综合征”相同。其实,与电路的并联、串联相似,“综合征”反映的是串联的表现,而“症候群”反映的则是并联的表现。在药品说明书上,“禁忌症”和“适应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词,因为药只对已经患有的疾病起作用;但是,疫苗的产生是近百来年的事情,疫苗的适应对象往往是正常人群,对疫苗应用“适应症”似乎就说不过去了。但是,疫苗与药品一样,都存在适应人群和禁忌对象。另外,随着疾病诊断的分子生物学发展,从细胞、分子水平来诊断疾病时,很多原来归结为“症状”的特殊表现可能不一定与疾病存在必然联系,某些“体征”却可能是疾病发生的标志。对于“证”的用法,恐怕只有从事新闻、科教宣传工作的人员关心了。如果“证”可与“征”同,则最好规范今后的用法用“征”,因为“证”只在中医中表述疾病状态,在西医中没有表示出一层新的意思来。我国在医学方面的很多用词是从“中医”方面来阐述的,而西医的用词与中医有很大的差别。如中医的“五脏六腑”就与西医中的心脏等解剖器官的称谓有很大区别。很多西医中不同英文词的汉译,往往出现一些笼统的词汇来表达这些不同的概念。如果“征”、“症”、“证”的区别是用在西医方面,就应该参照西医的概念来准确表达。在中医方面,应坚持中医的完全独立,坚持中医用词的固有表达。一旦要将中医与西医结合,就应该有专门的书籍来解释说明“中医”和“西医”中某些相同描述对象的不同表达。  相似文献   

10.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金色火焰,映透山海,比任何科幻大片更动人心魄. 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托举下,嫦娥五号探测器升空入轨,承载着中华民族探月梦想,奔向月球.由此,2020年最令人期待的航天“大片”正式拉开序幕.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对于许多普通中国人而言,月球的确很...  相似文献   

11.
李俨、严敦杰往来书信(1940—1941年)(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史研究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这段历史也日渐成为迫切的研究课题,为此目的,本刊特开辟史家通信专栏,希冀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推动对中国科学史学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查尔斯·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一再遭到来自遗传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冲击与挑战。今年2月份,据俄罗斯著名的S-通讯网站报道,澳大利亚有袋类哺乳动物遗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惊奇发现,袋鼠的基因与人类基因在结构上非常相似,甚至很多DNA的排序也全然一致,据此他们推测大约1.3亿年前,人类与袋鼠有着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13.
朋敏 《科学大观园》2011,(11):58-58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校园里,一个19岁的青年匆匆吃过晚饭,就回到宿舍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因为他很有数学天赋,导师很欣赏他,所以总是对他额外照顾,对他的要求也很高。  相似文献   

14.
15.
《科技术语研究》在2005年第2期上特辟专题,就“生态环境建设”提法进行了讨论。笔者仔细拜读,在深受启发的同时,觉得有几点值得商榷。一、“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不是黄秉维先生笔者在2003年曾就“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概念的起源与内涵进行过探讨,发现“生态环境”这个汉语名词在中国的出现至少已有50年历史。[1]因为,在1953年出版的译著、苏联А.П.谢尼阔夫著的《植物生态学》中就出现了俄汉对照名词“экотоп生态环境”[2]。在1956年出版的《俄英中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名词》中已经有了汉英俄对照名词“生态环境ecotope экотоп”[3]。基本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这一名词也开始在部分生态学著作的题名中出现。[4-5]因此,黄秉维先生在五届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即1980-1982年期间)提出“生态环境”一词,实属重提,而不是首创。即使黄先生自己说“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也不能因此就认为黄先生是“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有关“首创者”[6]的说法欠妥。二、“生态环境”一词在国外也有较普遍应用笔者曾对美国国会图书馆、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在线书目进行过并行检索。结果表明,共有10种书籍在题名中使用了“ecological environment”这一术语。其中5种出版于中国,1种在波兰,1种在巴基斯坦,1种出版于南非,1种在美国,1种作者不详[1]。同时对1973年以来的CAB文摘进行的检索结果表明,共有99篇论文、报告和著作在题名或摘要中使用了“ecological environment”这一术语。其中中国作者44项,德国作者9项,法国作者4项,其他20个非英语国家29项。国语或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印度和新加坡共13项[1]。Barrows在他编写的《动物行为、生态学和进化词典》中也收录了“ecological environment”一词[7]。三、“生态环境”一词可以作为生态学规范名词使用Barrows认为“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生物、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的综合,既包括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也包括对生物不起作用的因子。而“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一个生物的特定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影响该生物对种群生长的贡献”[7]。孙儒泳等认为“所有生态因子(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9]。笔者曾将“生态环境”定义为“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综合”[1,11]。王如松最近指出,“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10]。虽然目前对“生态环境”的定义不尽一致。但是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态环境”特指对生物起作用的那些因子[7,9,11];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态环境”特指“生态关系”或“功能性关系”[10]。而事实上,“生态环境”一词与“外部环境”[7]“生物环境”[9]“粗粒环境(coarse-grained environment)”[7]和“细粒环境(fine-grained environment)”[7]等词组一样,在词组结构上均属偏正结构。这些“环境”概念各具特定内涵,并共同构成了生态学整个概念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生态环境”一词可以作为生态学规范名词来使用。四、“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弊端不在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提法受到许多专家的质疑,这是事实。但是,其弊端并不在于“生态环境”。因为假如当初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人,知道“生态环境”一词既可能是“生态学的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的简称,又可能是“生态与环境”的简称,很可能就不会提出所谓的“生态环境建设”。因为当提出者在可能面对多种解释(如“生态学的环境的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生态或环境建设”,等等)的情形下,还不至于“明知故犯”,使自己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事实上,“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弊端正在于提出者当初并没有弄清“生态环境”与“生态学的环境”和“生态与环境”的联系,以及“生态环境”与“环境”的区别。直到1999年,黄秉维先生在承认错误时也还认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8],便印证了这一点。因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的看法仍然不妥。五、在政府行文中不宜使用“生态环境”一词一般而言,政府行文是面向社会的,它所采用的某个学科的术语,不仅要求在本学科是科学的,更要适合于整个社会,既具有普遍性又不会引发歧义。“生态环境”一词可以作为生态学规范名词来用。在日常用语中用“生态环境”一词“也是可以的”[12](无论它是“生态学的环境”的简称,还是“生态与环境”的简称)。但是,(1)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环境建设”(即“生态学的环境的建设”)没有普适意义,不必见于政府行文之中;(2)若“生态环境”一词用于政府行文之中,既可理解为“生态与环境”[12],又可理解为“环境”[8],还可理解为“由生态引起的环境问题”[12]等等,容易引起混淆。因此,在政府行文中不宜使用。笔者同意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提法加以纠正,并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保护环境”等来代替。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态环境”一词的几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在2005年第2期上特辟专题,就“生态环境建设”提法进行了讨论。笔者仔细拜读,在深受启发的同时,觉得有几点值得商榷。一、“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不是黄秉维先生笔者在2003年曾就“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概念的起源与内涵进行过探讨,发现“生态环境”这个汉语名词在中国的出现至少已有50年历史。[1]因为,在1953年出版的译著、苏联А.П.谢尼阔夫著的《植物生态学》中就出现了俄汉对照名词“экотоп生态环境”[2]。在1956年出版的《俄英中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名词》中已经有了汉英俄对照名词…  相似文献   

17.
航空武器系统是军用航空器(载机)的各种武器及其相关装置(包括硬、软件)所构成的综合系统,可分为机载武器系统和地面相关设备两部分。从广义上讲,军用航空器本身就是包括若干武器与其他作战系统的更高层次的武器系统。整个航空武器系统的效能既取决于武器系统自身的完善程度,又取决于载机性能的高低,航空武器系统的发展同载机的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载机/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18.
1.汉语中航天、空间和太空的使用 钱学森同志是中文“航天”这个中文词的命名人。他将地球大气层以内称为空,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大气层以外和太阳系以内的空间称为天,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人类飞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以外称为宇,太阳系以外的人类活动称为航宇。由于人们到太阳系以外的活动很少,大家对“航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相似文献   

19.
1.汉语中航天、空间和太空的使用 钱学森同志是中文“航天”这个中文词的命名人。他将地球大气层以内称为空,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大气层以外和太阳系以内的空间称为天,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人类飞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以外称为宇,太阳系以外的人类活动称为航宇。由于人们到太阳系以外的活动很少,大家对“航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相似文献   

20.
一、舫空武器系统 航空武器系统是军用航空器(载机)的各种武器及其相关装置(包括硬、软件)所构成的综合系统,可分为机载武器系统和地面相关设备两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