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橄榄石是石陨石和地幔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它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转变为高密度的似尖晶石(wadsleyite)和尖晶石(ringwoodite,林伍德石)矿物多形.橄榄石的高压相转变机制对认识地球和星球内部物质组成、结构以及地球动力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橄榄石的高压相转变可以经由颗粒边界成核生长,或沿晶体内部特殊方位成核生长而转变为高压相.然而,过去在天然岩石(受冲击陨石)中,仅发现通过颗粒边界物质扩散作用形成的林伍德石多晶集合体,一直未能观测到在橄榄石晶体内部发生的林伍德石片晶状成核生长的相转变现象.  相似文献   

2.
宇宙中充满着神奇和奥秘,陨石就是这其中的奥秘之一,来自地球以外宇宙空间其他天体的石头被称为“陨石”。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有关陨石的美丽传说,当今这些陨石在科技界也曾引起纷纷扬扬的议论……陨石是怎样形成的,至今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认为,火星是一颗“寂静”行星,整个星球被砂土和尘埃覆盖,没有火山活动迹象,而所有地质作用过程都是在过去发生的。但是最新研究表明,从地质观点来看火星内部比原先认为的更复杂、更活跃。《今日宇宙》报道,火星地表拥有火山生成的多种矿物。  相似文献   

4.
对位于无锡市主城区的沈巷小区、东风小区和槐古豪庭降雨、地表径流及其水质过程进行同步监测,分析地表径流的水文、水质变化过程及其特征,以期为分流制集水区地表径流污染的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峰值先于降雨强度峰值;绿地能够降低地表径流中COD_(Mn)、TP和TN等溶解性污染物的浓度,并可能增加地表径流中悬浮颗粒物和有机物的来源;地表径流中TP、TN对受纳水体污染严重,空气中NO_2等含氮物质超标是引起当地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COD_(Mn)、TP和TN等溶解性污染物的初期冲刷强度大于固体颗粒态的TSS,其冲刷强度分别取决于地表径流的汇流速度及径流的搬运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在MM—1200型质谱计系统上,应用同位素稀释法测定了亳县陨石的放射成因Ar~(40)和宇宙成因的Ar~(38)的含量.通过计算,得到K—Ar 气体保留年龄为2080.53百万年(平均值),Ar~(38)宇宙射线暴露年龄为17百万年(平均值),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该陨石的演化史.  相似文献   

6.
<正> 生化需氧量(BOD)是衡量水质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而常用的指标,目前世界各国多采用五天BOD标准检验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测定一个样品需要五天时间,并且操作繁琐,不能满足污水处理过程中控制监测的要求。多年来,各国环  相似文献   

7.
陨石小档案——孔子的骄傲身份确认:陨石是坠落地面的流星体残余。简洁些说,天上的星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陨石。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我是记录陨石访问地球的第一人,我在《春秋》一书中写道:公元前645年12月24日,有5块陨石落在河南商丘城北。”陨石籍贯:天文考古学家们说,大多数的陨石来自太阳系诞生时形成的物质,但也有例外。一个名叫阿连德陨星的碳质陨石于1969年坠落在墨西哥,它含有的一种白色物质似乎是在太阳系形成以前就有的。一句话:陨石来源于宇宙太空!陨石种类:按物质构成,陨石可以分为三种: 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其…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演化观点、系统论和结构主义原理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形成、结构和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 (1)地表系统的形成是在地球圈层演化过程中,经过三次大的突破而形成的; (2)地表系统是由两大结构系统(生态系统、社经系统)和三大功能系统(主体有序系统、开放过程系统、环境反馈系统)相互耦合而成的巨大而完美的系统; (3)地表系统具有多层、有序、多维、开放、多重耦合和反馈复杂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复杂生产线系统由于设备规模大、影响因素多,导致运行过程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性。系统部署的传感器网络产生的实时大数据(流数据)可以作为系统状态监测的来源,然而传统数据处理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对系统的健康度作出实时评价。该文以复杂生产线系统运行中的实时大数据(流数据)为基础,基于信息熵原理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量化分析系统内部属性间的行为模式和相关性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复杂生产线系统健康度实时评估方法。磨矿生产线案例表明,该方法可以对复杂生产线的系统健康度作出实时评估。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00多亿年以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后1秒钟内的宇宙极早期,宇宙的温度高达100亿度以上,当时宇宙中除了氢元素(以质子形态存在)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化学元素。在这个宇宙极早期阶段,宇宙是由基本粒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构成的。在大爆炸后1秒钟到3分钟内,是为宇宙的早期阶段。在宇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有机成油说和无机成油说以及其中一些当时较有影响的学说进行了分析讨论,用地球形成以及生命—地球同源的观点对无机成油的可能性、成因机制、成油物质来源等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了生命—地球同源同演的新认识,揭示出了无机成油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陆生植物的起源和维管植物的早期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它影响到地球上所有的其他生命和全球环境。在过去的20年中,从中奥陶世历经整个志留纪至早泥盆世的岩层中,化石植物(微化石和大化石)的新发现改变了人们对陆生植物起源的认识,并且为陆生植物和维管植物早期演化分异提供了基部类群分化的时间框架。据此人们识别出地史中的3个陆生植物的时代:始胚植物时代、始维管植物时代和真维管植物时代。另一方面,分子系统的研究使人们深入认识了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早期分支。通过比较形态学研究和基因序列的共同努力,建立了植物系统发育树。总结了最近的进展和新的认识,评价了基于分支分析的系统发育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地磁场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相关的解释很多,如:永磁体假说,电荷旋转假说,热压电效应解释,温差电效应解释,自激发电机假说等,但由于都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未能被广泛接受。地球周围有一个被称为范爱伦带的带电粒子连续分布。是范爱伦带产生了地磁场,还是地磁场产生了范爱伦带?经过考察,可能是后者。但是,地磁场的起源问题仍然不能由此得到解决,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4.
“新陈代谢先起源”假说认为新陈代谢的出现先于(或同时)模板复制能力的出现。“复制先起源”假说则认为前生物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能够通过非生物自发聚合形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遗传信息系统,并逐渐拥有了“新陈代谢”能力。针对这个“生命起源”研究中的“鸡”-“蛋”悖论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母岩成分对残积红土形成及分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刚  廖义玲 《贵州科学》1994,12(3):33-39
本文运用地质成因观点,通过对比碳酸盐岩、花岗岩、玄武岩三种不同母岩残积红土的地质削面和分带特征,分析母岩对红土形成及分带的影响,认为可溶性岩石形成红土的过程不同于非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红土剖面完全不同于其它红土剖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母岩的溶蚀性。本文还提出碳酸盐岩红土属溶蚀残积的成因观点,并建议按母岩成分划分残积红土亚类。  相似文献   

16.
油菜花序轴薄层切段在MS培养基上经诱导能产生愈伤组织,再经分化长出不定根与不定芽.本文研究了外植体愈伤组织形成,细胞启动的形态学特征及根芽分化的特点.实验证实花序轴启动部位多在表皮下的皮层薄壁细胞.启动细胞脱分化形成分生细胞团、分生细胞层,进一步长成愈伤组织突起.大多数分生细胞团可直接分化为不定根、不定芽.一般不定根为内起源,但亦有外起源,而不定芽多为外起源.  相似文献   

17.
对稀土元素在工农业上的研究进展及稀土元素与风化成土过程、土壤、水体和植被的研究作了一系列总结,并对稀土元素在上述领域的发展趋势做了简单的说明.随着人类活动对稀土元素研究开发的深入,稀土元素已经日益深刻的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并引起社会的广大关注.稀土元素示踪技术对土壤坡面侵蚀过程和沉积物来源具有指示作用.稀土元素在古生物事件中起一定作用.地质方面,最新研究表明稀土元素能为找矿提供有益信息,并且在探讨矿产成因与矿产成矿机制等问题上提供了新途径.稀土元素的存在形态是生物利用性和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参数.最近国际国内对水中稀土元素已做了广泛研究,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稀土分布受水体的化学参量(如PH值、有机质等)和水化学过程影响,含量高低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天然水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及岩石中稀土的溶出.稀土元素对植被影响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植被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ZnO陶瓷中晶粒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详细研究,结果发现烧成初期,在较大粉粒与较小粉粒间表面能差的作用下,首先形成许多原始ZnO粉粒降集体,粉粒的聚集中心是其附近较大的ZnO粉粒,粉粒聚集体是ZnO晶粒的雏形,其中存在许多不规则的微界面,相邻聚集体之界面则是原始的晶界,随烧结温度升高,晶粒不断长大,晶粒中的微界面趋于消失。文中提出了新的ZnO晶体生长模型,即晶粒的生长发育经历了2个阶段;1是粉聚集  相似文献   

19.
20.
讨论了对照非旋转原点天球参考和地球参考系的转换方法,并和经典方法进行了比较。两种转换方法在数值上基本是一致的,但新的转换方法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它在概念上和实用上更简单,同时指出用甚长基线干涉观测确定地球定向参数的归算中,使用新的转换方法将更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