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国务院、河南省政府公布的洛阳市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总体特征、文物古迹的历史时期和公布批次三大方面,探讨了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古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洛阳市165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空间上分布广泛,但分布呈不均衡状态,主要集中在市辖区、偃师市、孟津县、洛宁县;分布密集地区呈现1个大斑块和5个小区块;在时间分布上,文物古迹的时间跨度较大,史前和先秦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文物古迹分布最为集中的时间段;从文物公布批次时间来看,文物古迹批次重心的迁移总趋势是从洛阳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城的选址是影响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洛阳市今后文物古迹的开发与保护中,要注重区划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分析山东半岛城镇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及机制,对山东半岛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区开发、企业自组织形成的多样化产业集群是未来城镇空间演变的新动力,都市圈结构是城镇空间未来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字从产生到现在,其字形演变轨迹比较清晰,词义用法不断被扩大,并且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先民们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4.
通过史料和考古发掘报告,追溯西方早期社会--古希腊罗马文明时期消费文化观念产生的源头,并对其历史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探寻西方消费文化观念早期萌芽和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为进一步的中西消费文化观念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消费文化观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多种机制作用制衡下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以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为研究对象,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出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重现在城市地位、区域职能、经济发展等"城市内涵"变化过程中城市结构的"外在表象"演变过程.通过不同阶段空间演变特征识别,划分"单中心"外衍时期、"功能板块"拼接时期、"圈层放射"拓展时期3个历史阶段.根据分析,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决策者因素三大因素,并基于此预测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演变方向和最终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软件,采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以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度案例地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黄山市人口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其中屯溪区是黄山市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黄山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分布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日趋明显.海拔、城镇化率、交通、旅游发展、政策等是影响黄山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特定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各种内外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对比不同时期的城市形态结构变化,是探索社会经济动因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上海城市空间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5幅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历史时期地图,采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分别计算了上海在100年期间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与扩展方位,以及城市空间形状的紧凑度指数与分形维数,综合研究上海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其中的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建成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884~1978年为上海城市的低速扩展阶段,战乱动荡时期城市发展相对缓慢;1978~1987年为高速扩展阶段,改革开放让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与城市的社会变革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中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重组提供决策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内外文献的综合分析为主。结果其动力机制为自然生态环境、交通道路建设、产业簇群、社会历史文化、新经济环境等方面,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变化对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的影响。结论城市群区域生态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是在多种影响因子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不同时空条件下各影响因子作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知识经济时代,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新经济因素在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重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它们还是要通过传统的交通道路建设、规划编制及实施、产业簇群等动力因素而发生作用;及时整合各种动力因素,最终才能使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探究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及空间类型,可指导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老年友好城市相关政策制定。基于第5、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重庆市为研究范围,以乡镇街道为最小空间尺度,以10a为时间尺度,构建由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和密度组成的综合老龄化指数,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重庆市老龄化集聚性及集聚位置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空间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重庆市老龄化程度加剧,并由主城区向郊区扩张,老龄化集聚效应减弱,分布格局由"中心—边缘"向"圈层结构"转变;2)都市经济发达圈以自然老化和集聚稀释为主,虽有大量年轻人涌入,但老化型乡镇街道数量仍多于年轻化型;3)渝西经济走廊呈现以年轻人大量流失为主的残留老化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以自然老化型为主,重庆市老龄化整体呈现一种主城区和边缘地区低于近郊地区的夹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周炳喜  梁屹 《江西科学》2021,39(6):1030-1034
以宋元、明清时期的赣南历史军事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权重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历史时期的赣南地区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格局演化特征,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格局对现代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赣南历史军事聚落及其空间影响格局演化呈现以下特征:军事聚落层级宋元代为三级、明代为四级和清代为五级;在历史时期经历了三种空间影响格局:"多核心"与带状空间影响模式;向外扩散的"双核心"与带状空间影响模式;向外扩散的"轴"状、带状与"核心"状空间影响模式.历史军事聚落的空间格局对现代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空间影响"轴"可以成为赣州城市发展主轴,空间影响环绕带上的城乡发展差异大,应加强城乡统筹和重点镇发展,空间影响副中心可以作为现代赣南次中心城市发展,历史军事聚落应作为历史城镇、历史乡村聚落进行重点保护.研究表明采用权重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地表现历史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方便历史军事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孙小涵  陈军 《科技信息》2007,(17):160-160
社会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是"福利国家"制度演变的根本动因,上层阶级、中间阶级及社会下层的不同需求,影响着"福利国家"制度的演变。其中,中间阶级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的主导阶层,他们的需求成为"福利国家"制度演变的主导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一些重要遗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头遗址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些重要遗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研究二里头遗址和环境布局及其结构,对于探讨我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和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字从产生到现在,其字形演变轨迹比较清晰,词义用法不断被扩大,并且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先民们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4.
直隶口外地区是清代乡村聚落变化最激烈的地区之一,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兴盛的过程,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直隶口外地区由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巨大转变。在县志和地名志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清代青龙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和演化的驱动力。其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骤然增长的“双轴”时期、快速增长的“双轴+多核”时期和缓慢增长的相对均衡时期三个阶段。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乡村聚落分布呈现出低海拔、低坡度、近河流、远冷口、远主道路的指向,人口和海拔是影响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以来苏州市句法空间集成核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空间句法分析技术,构建了1995年和2004年2个时期苏州城市空间集成核.通过SPSS对不同时期集成核轴线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集成核形态、结构与增长中心等变化特征,分析集成核变化所隐含的城市空间中心性变化,从而为城市演变提供了空间系统的内在解释.建议新一轮空间规划遵循空间系统内在的句法法则,构建不同职能的主副多中心结构,充分利用环路与干道交接地带的集成效应,加强主集成核沿线地下空间开发与地铁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处,在历代的重建、扩建中,其名称在不断演变,由最初的"草庐"演变为"诸葛庐""武侯祠""卧龙岗""诸葛亮庵"等。名称的演变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丰富了卧龙岗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对卧龙岗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社会背景、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将中国古代蹴鞠分为起源战国时期、发展秦汉时期、鼎盛唐宋时期3个阶段,从古代蹴鞠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开展形式和活动特点等几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演变结论。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21,39(1):132-139
选取2009—2018年截面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运用重力模型、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局域关联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东北三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并选择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其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研究表明:①2009—2018年东北三省旅游经济重心在辽宁省内且向东北方向偏移.②东北三省旅游经济表现为空间依赖性.旅游经济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低-低集聚区集中在黑龙江.另外,辽宁、吉林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二元结构也较为显著.③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发展由"西南高、东北低"逐渐演变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格局.2009—2018年旅游经济的发展以热点区为主.④居民生活水平、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经济等一级指标对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影响较为显著;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等二级指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表征珠海市社会空间的人口、家庭、住房和职业等方面的指标,提取了珠海市社会空间特征的主成分;利用系统聚类法,依据主成分对珠海市社会空间划分了不同类型,并分析社会空间特征的形成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流动人口和本地多代户作为2个主要的持续性因子,其两者的异同和相互作用是珠海市社会空间差异和演变的主要动因;(2)虽然珠海市社会空间重构呈现一定的融合趋势,但主要是基于老城区的社会区更新演替,在空间上呈现了较强的圈层状分布和居住隔离现象,高学历人口集中分布在城市核心区,而低技术型的务工人员和农村人口处于城市的边缘区域;(3)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工业、高教园区和城市副中心为载体的“飞地”,重新塑造了珠海市社会空间结构;(4)与非移民城市相比,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对主因子构成和社会空间分区类型划分的影响更为强烈,在空间分布上更为广泛;(5)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制度变革及人口要素的流动等方面共同形成了珠海市社会空间演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浅谈瓦当纹饰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当虽小,却是中国特有的土木结构建筑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瓦当纹饰的演变,可以折射出古代多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对历史研究和考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