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有关文艺的真实性论述是多方面的,作者仅就文艺家深入生活、如何真实地反映生活、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原则、文艺家要树立科学世界观等问题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重温鲁迅的这些深刻论述,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入手,详细论述了鲁迅小说表现手法上的荒诞色彩。这种荒诞色彩的出现与鲁迅广泛接受西方文学创作技巧和吸取传统小说精华有很大关系,鲁迅找到了反映生活的最佳角度,用荒涎手法再现荒诞的现实,深化了作品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3.
作为鲁迅灵魂的记录,《野草》几乎蕴含了其心灵的全部智慧和意义。其中关于"路"和"走"的意象建构,更是深层次地反映了鲁迅对于人生的思考。无论是在路的始端所阐述的对环境的逃离,在路的终端所书写的对穷途末路的焦虑,抑或是在路途上对行走的强调,都在不同程度上突显了鲁迅对世界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整个创作生涯中,诗歌创作的时间最早,也最长。据现有材料看,他第一首诗写于一九○○年,最后一首作于一九三五年,共写了新旧体诗(主要是旧体诗)六十余题,七十余首。我们可以说,鲁迅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与杂文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虽然“无心作诗人” ,但“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郭沫若《(鲁迅诗稿)序》)的确如此。鲁迅“高吟肺腑走风雷”的战斗诗篇,反映了时代的脉  相似文献   

5.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文有很多抒情成分,但最具有特色的是基调低沉、外冷内热的抒情风格,这种抒情风格是鲁迅人格和人生经历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鲁迅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虽然《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不是中国家族小说的典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所反映的鲁迅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弊端的批判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通过茅盾、鲁迅三十年代杂文的比较,探讨他们的杂文在思想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敏锐地反映现实,是茅盾和鲁迅的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第一个共同特征。三十年代是民族危难深重的时代,侵略与反侵略,投降与反投降的斗争尖锐激烈。茅盾和鲁迅一样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抨击日本侵略者。他的许多杂文控诉了日寇的血腥罪行,喊出了人民的愤怒吼声,如《血战后一周年》,《紧抓住现在》,《惊人发展》等。他的《把握住几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1936年鲁迅逝世以前,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既有辱骂和攻击的一面,也有佩服和尊重的一面,既有仇鲁的一面,也有联鲁的一面,并非完全否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世界观的转变、思想觉悟的提高、宗派主义的克服,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已清楚地认识到鲁迅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巨大价值和崇高地位,因而多次著文,对鲁迅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处处对鲁迅表现出真诚的崇敬。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在他光辉的几十年战斗生涯中,始终对儿童文学给予热情的关心和密切的注视。他不仅在理论上卓有建树,而且在实践上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创作和译著。重温鲁迅有关儿童文学的珍贵遗言,我们深深体会到,尽管是处在风雨如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黑暗岁月里,鲁迅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指出了宽阔的道路和光明的方向。尽管时间相隔已有四十余年,但鲁迅对儿童文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精辟见解,至今仍具有十分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战斗的一生中,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和透辟的论述。鲁迅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文化教育遗产中的宝贵财富。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没有写过系统的教育专著,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身体力行中,也保存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发掘和整理鲁迅的教育思想,是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下面,仅就几个方面对鲁迅的教育思想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熏染的金庸,十分推崇鲁迅这位五四文学大师,金庸不仅借鉴了鲁迅,又能独辟蹊径.金庸和鲁迅在作品形象、文化精神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挖掘体现了对精神本体中潜在的哲理和人物心理内涵的认同.鲁迅与金庸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他们对精神本体的建构是凭借"阿Q性"、看客及勇士形象呈现出来.金庸小说因与鲁迅作品的历史记忆结成纽带,具有更深一层的提示性的精神蕴涵,这种承继性体现在对奴性哲学的批判、启蒙意识的张扬及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和金庸运用卓越高超的幽默、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这个以儒学为本的文化环境中,孝是深深影响中国人心理特质的一种文化。因此,探讨中国现代文化巨人鲁迅对孝道的理解和践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鲁迅对封建孝道进行了猛烈批判,呼唤中国的新人从封建孝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达到思想的觉醒与解放及行动的合理与自由;鲁迅对家庭中父与子、母与予以及几代入之间情感关系有着清晰的论述,其意在主张建立合理的家庭伦理思想观念体系。他认为爱是家庭维系的动力,同时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家中长子,鲁迅于行动中尽力履行孝道,其孝行反映出鲁迅作为成长于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心灵危机以及行孝之艰难。  相似文献   

14.
正在民国美术的坐标上,鲁迅是美术革命运动最伟大的先驱者和实践者。民国美术史背景之下的鲁迅,培育了中国创作版画这一新兴的美术品种,丰富了中国美术的内涵,鲁迅的美术思想指导着中国几代美术家的创作。中国美术史发展到清末,日渐萎靡。只有少数画家在中国传统美术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更使中国美术与世隔绝。这个时期的中国美术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休眠期。清光绪七年,鲁迅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诞生。  相似文献   

15.
鲁迅早年,曾经和当时大多数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在文学上,他广泛地接触了近代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学思潮。其中除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外,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鲁迅,尤其是对前期鲁迅的影响(本文所指的鲁迅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吴国禹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187-187,73
鲁迅先生农村题材小说中,构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特别是小说<社戏>最为典型,反映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以与他所描述的不幸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这折射出鲁迅先生怀旧及寻找中国出路的苦闷和彷徨.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面镜子。它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卅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现买。可以说,它“提供人民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的价值,比当时所有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提供的都要丰富的多”。妇女问题,是鲁迅一生十分关切的社会问题。许广平曾说:“鲁迅关心妇女,为解放妇女提供的意见,是很完备的,内容有关婚姻、家庭生活、寡妇、新女性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他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妇女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18.
冯德河 《科技资讯》2008,(11):172-172
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有着鲜明的社会时代特征,反映其博大的思想报负,虽遭不断的批评,但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多元系统论和功能目的论为依托进行系统的历史性分析,阐述鲁迅"直译"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并由此获得对当代翻译学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 鲁迅非常重视文艺批评。他不仅以自己具有真知灼见的文艺批评实践,为人们树立了榜样;而且对文艺批评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说明。本文试就鲁迅关于文艺批评的思想,作一个粗略的概述。一鲁迅一贯强调文艺批评的必要性,深刻说明了文艺批评对于文艺事业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从根本上说来,文艺批评的必要性是由文学艺术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又转过来积极作用于社会现实生活。文学艺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文学活动只是他为改良社会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因此,鲁迅的多数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除了强烈的反封建这个总主题以外,鲁迅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改造国民性,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是中西合璧的,相比较而言,西洋技巧在其作品中用得更多也更娴熟.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