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Aki的尾波散射理论,对澜沧-耿马大震前后近10年的时间,在大震区域及外围的7个地震台近2000多张地震记录图的尾波进行测量,得出Q值随时间变化的结果表明:澜沧、耿马两次大震前有1~3年左右的低Q值异常期;在临近大震前1年左右,Q值处于回升阶段;震后Q值明显增大.并结合澜沧-耿马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图,试图分析Q值在断层错动中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澜沧、耿马7.6、7.2级两次大震是分别孕育的双主震并且可能是澜沧7.6级大震的发生触发了耿马7.2级大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利用P波初动半周期测定介质品质因数Q值的方法,测定了澜沧(?)耿马大震前主震及其周围地区的Q值变化.根据该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区域应力场分布的优势方向分析了澜沧7.6级、耿马7.2级两次大震的孕震过程,并结合对该地区划分的三个小区域Q值随时间的变化量,探讨了双主震型孕震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构建的NGDC-EMM-720-V3地磁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澜沧—耿马地震和通海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分布带的岩石圈磁场强度,绘制磁异常图,分析这3个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震中分布与岩石圈磁场的关系.研究表明,这3个地震主震震中均在弱磁异常区,余震序列分布带的岩石圈磁场强度整体也较弱.汶川地震与通海地震岩石圈磁场特征相似,澜沧—耿马地震与二者稍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气象奇点与云南最大震级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活动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大量气象资料选取预报因子,将气象统计理论应用于地震预报,开创了地震预报的数值预报新方法,并对中国云南5个地震分区,分上下半年做出了最大震级预报,其置信度达到特别显著水平。这对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将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状态空间法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介绍了平面杆系模型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技术,包括恢复力滞回模型的数值描述及刚度变化的处理,提出了通过数值积分来计算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状态空间法,同时也提出了逐步积分过程中刚度变化的处理方法.并用本文方法对澜沧-耿马帅茶厂一幢三层四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运用本文计算方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的非线性分析计算,其计算结果比目前结构工程地震反应的非线性分析法精度高,计算精度可以满足工程要求.说明工程设计中运用本文方法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地震国家,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分布范围广。地震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我国的地震预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其明确的任务,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上一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作出了短临预报,因此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掌握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因此,准确有效地向社会宣传防震减灾的有关知识,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均是必要和有益的。一、个人避险当大…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强烈地震。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在党的地震工作方针指导下,采取了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办法,在地震预报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专业台站和群众测报点应用了多种前兆手段,其中以地电流(又称土地电,自然电位)最为广泛。因为所用仪器简单,容易安装与观测。它不仅在报大震上,出现过较好的对应事例,对中小地震,也有一些成功的对应。这不能全归之偶然,而确实有客观的依据,值得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地震带来的损害堪称群灾之首,其给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地震预报不仅能够知晓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还能预测地震的震级及地震所带来的影响。然而,从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现状来看,地震预报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本文首先阐述了地震预报的概念,并就地震预报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革"十年,中国大陆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群测群防、专群结合"为特点的大规模地震预报工作。但是在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如何在大众中普及预报方法,成为这项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地震战线》应运而生。文章在分析了《地震战线》的创刊背景、出版经过和该刊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文革"期间《地震战线》在地震预报知识普及中的作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说明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性 ,研究了GIS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讨论了基于GIS的地震综合预报系统的基本构架 ,并且具体探讨了GIS在中长期地震预报和短临地震预报分析中的应用 .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地震仍是人类生死攸关的威胁之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地震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非线性动力学学的发展。本文分别从地震预报、地震模型、地震反演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介绍了近年来非线性动力学在地震学研究中的应用趋势和进展,并介绍了重整化群理论和混沌反演理论在地震预报方法中的应用,以及地震建模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地震信号检测是进行地震预报的关键.设计了一种低成本、小型化、可显示并存储,通过PCI接口与PC机相连,然后调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地震预报的地震信号检测电路,测试结果达到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3.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预报是举世瞩目的科学难题,作为其重要的科学基础,国际上多震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地震监测技术,不同时代的地震科学家总是努力将所掌握的最新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目前尽管不同类型的地震台网已遍布全球,同时装备的仪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不能满足地震预报的要求。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现有科学认识水平从理论上还不能完全清楚地解释地震成因和地震孕育、发展、演化的规律:二是地震监测技术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在地震预报的方法、判据、指标及相应的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密和优化台网仍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领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开远深井地下水位近30年资料中,大震前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利用相关数学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了滤波处理,对云南及近场区中强以上地震前中长期、短期异常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取;最后对该井地下水位在震前的微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许绍燮地震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核爆地震与天然地震监测工程技术研究,曾组建微震台网,创导地层屈曲变形模式以解释地震的分布图像,提出缺震、等间距性、地震发震时刻与日月位置有关等震兆,提出地震预报能力评分方法。主持编写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方法程式,中国地震震级标准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地震预报科学技术问题、前兆异常和本底异常及宏观异常现象的观测,指出了地震预报所面临的根本困难是前兆的如何正确观测和识别问题。作者认为只有建立在对构造带以及附近地区长期地震危险性的恰当评估,才能减少巨大地震造成的破坏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首次在云南西双版纳发现的澜沧卵翅蝗CaryandalancangensisZheng雄性和在海南尖峰岭发现的尖峰胄蝗StolziajiafensisZhengetMa雌性.澜沧卵翅蝗雌性和尖峰胄蝗雄性,郑哲民已分别于1982年、1989年发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对山西隆起区断陷地震带内各区地震(M≥5)活动性的定量分析和历史地震震中迁移规律的对比,得出了该地震带内下次大震发生在渭河盆地断陷带的可能性较大的结论。并对渭河盆地未来大震的震级作出了估计。  相似文献   

19.
预警地震     
共振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地震事件中也存在,当一个大震爆发时,其地震波将引起一个已到了孕震晚期的震源体共振,地震波被吸收的能量一般并不多,但却可以作用孕震进程的一种标志,即预警信号。发出信号的大震称为预警地震,地震波是各向异性的,在地震带、纬度和经度的方向占有优势,一些毁城巨震,如唐山7.8级、海原8.5级和日本关东8.2级等地震,原来都存在着预警地震,预警地震的存在对可能发生大震地区的防震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滇西澜沧群、崇山群地层层序及其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群、崇山群分布于云南西部,向南延入缅甸掸邦,构成三江褶皱系基底之一部分。澜沧群可划分七个组,崇山群可分两个岩性段,厚达数千米,都代表含海相火山岩的复理石建造,属优地槽沉积环境。原岩时代属晚元古代,可能包括部分寒武纪。崇山群层位略高,相当于澜沧群中上部。澜沧群、崇山群火山岩发育。属TH+CA岩系,其特征与现代陆壳型岛弧火山岩系相似。澜沧群、崇山群经多期变质作用,前者属绿片岩相,具有高压相系的性质,后者属缘片岩相和角闪岩相,属中压相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