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传统汛期和枯期划分方法存在一定主观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月径流重构序列变异分析的水文分期方法.该方法将原始月径流序列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重新排序,构造重构序列;运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对重构序列进行变异诊断分析确定变异点,通过公式推导得出变异点对应的变异月份;根据变异月份分析汛期和枯期的差异性,确定水文分期.以广东省北江流域为例,选择高道、石角等共计10个水文站的逐月实测流量资料,通过重构各站的月径流序列,并对其进行变异诊断得到两个显著的变异点,据此计算确定相应站点的汛期和枯期.统计各站点汛期和枯期的起止时间规律,确定北江流域汛期为3~8月、枯期为当年9月~次年2月.文中北江流域各水文站分期结果与模糊统计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变异分析的水文分期方法与基于模糊统计的分期方法结果基本一致,分期结果合理可信,可以满足分期需要.该方法以研究序列的变异点作为划分汛期和枯期的依据,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水文分期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汉中盆地自然地理因素与16个雨量站和12个水站的资料,分析了汉中盆地枯水资源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运用相关分析来预报枯季径流。针对枯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水源涵养林,绿化荒山荒坡,修建蓄水工程,提高调蓄径流的能力,增加枯水流量;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计划用水,改进灌水技术,防止渠道渗漏和水源污染,充分利用枯水资源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南洞地下河最枯径流的周期变化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运用基于小波分析和重标极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南洞地下河总出口24a最枯径流的周期变化和趋势进行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4a、10a和15a3个周期的波动控制着南洞地下河最枯径流在1990-2013年时间域内的变化特征,其中10a的周期震荡最强,为流域年最枯径流变化的第一主周期;15a、4a尺度为最枯径流变化的第二、第三周期。在4a、10a和15a3个时间尺度下的赫斯特指数分别为0.315 60、0.573 28、0.740 43,说明未来4a尺度下最枯径流的变化趋势与过去相反,而未来10a和15a等较长尺度下的趋势变化与过去的变化相似。研究结果为南洞地下河最枯水期水资源的开发与调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序聚类与滑动t检验法诊断渭河干流(咸阳站)、泾河(张家山站)与北洛河(状头站)1960-2010年径流变异情况,引入Copula函数分析不同水文区径流丰枯遭遇特征。结果表明:咸阳站径流于1969年、1993年变异,张家山站于1996年变异,状头站于1994年变异;变异点前后,各水文区相同设计频率下径流量显著减小,干流减小趋势最为显著;不同水文区径流丰枯遭遇概率变化显著,1960—1993年径流丰枯同步遭遇概率远大于丰枯异步,1994—2010年,除张家山-状头径流遭遇组合外,径流丰枯同步遭遇概率远小于丰枯异步,不同组合遭遇概率趋向均匀化;流域内不利于调水概率显著减小,持续且剧烈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改变是造成该现象的主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小波分析的黄河河川径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采用Morlet小波函数,分别对黄河上、中、下游河川径流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了黄河上、中、下游河川径流变化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径流序列变化周期和丰枯突变点.通过小波方差检验,得出黄河上、中、下游径流变化第一主周期均为22年.经径流变化趋势分析,预测黄河上、中、下游大约在2003~2012年均将处于偏丰期,结果表明上、中、下游河川径流变化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 DHSVM),根据枯期径流2段退水规律,建立基岩裂隙水运动的计算方法,实现了DHSVM的改进。根据东江星丰流域地形、土壤、植被及水文地质特征,采用现场观测、遥感资料分析及室内试验等手段,确定星丰流域植被、土壤、基岩裂隙特征参数。利用2003-2008年实测气象、水文资料进行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采用扰动分析法分析改进的DHSVM参数对径流、蒸散发影响的灵敏度。结果表明:改进的DHSVM实现了裂隙含水层对径流的调节,能更好地模拟枯期基流,提高了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7.
枯水径流的序列分析和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枯水径流的年际变化具有长波性变化这一规律,对汉中盆地主要河流的枯水流量序列进行谐波分析,揭示其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为枯水径流长年变化的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集对理论径流分类差异性细化不全面的现象,全面考虑径流5类丰枯分级标准的同一性、轻度差异性、中度差异性、重度差异性和对立性5种特性,建立五元集对分析法对水库流域径流丰枯进行分类研究,并与频率分析法和四元集对分析法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水库流域年径流丰枯类型交替出现,特丰年、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年发生的概率分别为4%、9%、45%、33%和9%,平水年居多,其次为枯水年;水库流域45年水文序列中,后23年的水文极值年出现频率较前22年有较大增加,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极值现象在该流域有所体现;五元集对分析法全面考虑集对理论差异性,能充分体现流域径流丰枯类型,较其余方法更能反映年径流实际丰枯,在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Copula函数分析了东江流域径流量边缘分布,分析各水文站点洪水频率,得出水库建成前后流域上中下游丰枯遭遇变化。研究表明:1广义极值分布与对数分布为东江流域洪水过程研究的最优分布。Gumbel Hougaard Copula函数对所有站点丰枯组合拟合效果较优;2三大水库对6组丰枯组合遭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性:下游水库削峰填谷作用对丰枯组合影响明显,博罗-岭下组合平平遭遇概率增大最多,为4%;中上游水库削峰填谷作用对丰枯组合遭遇影响不明显,但其平平遭遇概率均有增大趋势,东江流域径流整体趋于平坦化;3龙川、河源、岭下、博罗4个水文站点水文过程皆受水利工程影响,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在1974年后不再同时出现最大值,有效减小了洪灾威胁;4水库建成后不仅能通过削峰填枯作用降低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更能提高其联合重现期与同现重现期,减少洪水极大值分别或同时出现的概率,对流域的防洪有利。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生态环境政策调整,以1957~2019年龙潼区间降水、径流、输沙和遥感数据为基础,运用累积距平法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降水和植被指数变化与水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龙潼区间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减小趋势,而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变化却呈显著减小趋势.径流在1985年发生了由丰到枯的突变,输沙在1985年和2002年发生了由丰到枯的突变.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现恢复态势,年均NDVI指数上升1.7%,空间上NDVI指数呈波动增加趋势,区间流域的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最佳.与基准期A(1957~1985年)相比,B时期(1986~2019年)降水对径流的贡献率为26.21%,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贡献率为73.79%.与基准期A(1957~1985年)相比,B时期(1986~2019年)和C时期(2003~2019年)降水对输沙的贡献分别为22.80%和11.73%,而人类活动对输沙的贡献率为分别为77.20%和88.27%.  相似文献   

11.
汉中盆地平坝区水资源分析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汉中盆地平坝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水资源总量进行了统计、计算和分析、评价,并且在平坝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低温麻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分级降温、直接低温、多次低温、生产性低温的方法,对口虾蛄进行了低温麻醉研究,提出了较佳的麻醉方法、麻醉水温和麻醉时间,可为活虾蛄麻醉运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流域尺度与枯水流量初步研究——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贵州省境内近70个水文站多年观测资料,研究对比了喀斯特流域和非喀斯特流域因流域尺度差异引起的枯水流量特征的变化,并指出喀斯特流域的盈、亏水类型不仅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且与统计的时间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低液限粉土较一般土质粒径集中级配差,孔隙率大,毛细作用剧烈若直接用作路基填土会导致路基难以压实,强度低,水稳定性差,对路基造成极大的危害。根据相关的室内试验对低液限粉土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在低液限粉土掺入一定配比的改性加固材料如石灰、水泥、水玻璃、粘土等改善低液限粉土的物理特征,提高强度。试验证明掺入水泥和水玻璃能有效的提高低液限粉土强度提高,水泥提高效果较增幅小,掺入小比例的水玻璃可以大幅提高粉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的TP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uO-ZnO-Al_2O_3-V_2O_5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进行了TPR(程序升温还原)研究。结果表明还原过程经历了慢速到快速再到慢速的三个阶段,此过程属于成核机理并有诱导期。还原时采用低H_2浓度、高空速、低升温速度对取得高活性、高选择性有利。对TPR谱图作数学解析,得到了催化剂的还原反应动力学方程。研究中发现催化剂还原前予经煅烧会降低其选择性。催化剂中各组分间存在有强相互作用。本文还初步探讨丁V_2O_5对催化剂结构及还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配注原则、提高水驱油效率是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据不同沉积相带的储层物性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注水井配注原则,特别是对低渗透储层,首次提出应用最佳驱替速度,建立合理驱替压差来配注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低渗透砂岩油藏“调水增油”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对贵州赋存于沉积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元素组合研究基础上,并与卡林金矿床对比后拟定的低温开放体系中金矿成矿的初步模拟实验表明,该体系中元素主要是由构造动力驱动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迁移,并在迁移过程中按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成矿条件变化形成沉淀分带;金氯络合物的分解和成矿物质的沉淀与黄铁矿和有机质明显有关;元素的变化趋势呈非简单线性关系,有机质受到热变质作用,且变质作用不同对金成矿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义65井区沙三段九砂组油藏属中等水敏性和速敏性的地层,油藏为轻质油-稀油油藏,原油具有低密度、低黏度和高凝固点等特点,地层水总矿化度较高,一般为1100~19900mg/L,水型为NaHCO3型。研究了义65井区高温低渗储层伤害机理,从地层特性、注入水水质、悬浮物堵塞、游离油和乳化油滴、结垢、细菌及以往增产措施等方面评价了可能对储层造成的损坏及损坏程度。义65井区地层的水敏性、速敏性和低渗透性是注水井损害的内在因素,注水井中悬浮固相颗粒、含油量和细菌严重超标,水质不合格是注水井损害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