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淠史杭水利工程及其灌区周边的历史、自然与文化资源,是淠史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但这一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对皖西地区治淮历史文化的梳理,夯实了淠史杭生态文化的基础,在物质层面提出构建“六点三线”的水利风景旅游资源,再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资源,推进“数字乡村振兴”,促进农林水利产业资源改革。在非物质层面提出传承治淮历史文化,丰富淠史杭生态文化资源,融入艺术、民俗、非遗元素,助力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传承红色文化推动淠史杭生态文化资源升级。这一路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义和较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为弘扬与传承地方文化,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振兴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区域生态文化创新研究是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新课题.本文从我国的生态制度文化创新、生态物质文化创新、生态精神文化创新三方面探讨了区域生态文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并提出了区域生态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对策:创造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普世生态文化;建立以生态文化为目标的全球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武夷山为代表的闽北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存在着多元的闽越礼俗、中原礼俗以及地域独特的生产性礼俗文化,它们构成了相对独特的区域文化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文化生态价值,反映着多元的文化精神、理念和文化思维.探讨这一地区的文化多元性和文化生态价值,有一定的文化反思和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区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国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从总体上激活族群的历史记忆、维护平等互利的族群生态,通过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交流,促进我群和他群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享资源环境和文化,从而促进“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李翔 《创新科技》2004,(1):27-28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成果。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文化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功用,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创新对策,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该文强调文化价值的特殊地位,力图梳理文化价值与文化资源、文化价值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文化价值与文化产品三组关系.在第一组关系中,该文指出了文化资源生成的历史与当下的两个路径,主张文化资源以文化价值的形态存在,才能实现其无限增量目标.在第二组关系中,该文主张区域文化产业竞争是区域文化之争,更是发展话语权之争,因而在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时,必须以文化价值为导向,从战略规划设计的层面推动文化价值走出去.在第三组关系中,数字和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消费时代的文化消费特征,成为梳理文化价值与文化产品关系的前提条件,指出记忆、品味、品质是支撑文化作品的“三大件”,它们必须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有效融合.上述三组关系构成了一个区域文化产业价值追求的完整的系统,要在区域文化产业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必须从这个系统整体上去解答这些问题,并理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山水风景作为审美客体,是一个形象丰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自然与人文相互渗透的景观空间,因其具备的美学、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胜境.人与大自然复杂的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需求构成了山水风景审美的特有内涵.研究山水审美,提高审美素养,对发展中国山水文化,美化社会生活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创新科技》2020,(4):85-92
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在空间上覆盖黄河,在文化上协同黄河文明共同提升郑州文化影响力,在都市功能区划上发展黄河文化生态带。随着黄河高质量发展趋势愈显,通过研究黄河沿岸区域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发现区域内历史文化厚重、生态资源优质,但目前发展不均衡、不科学。据区域发展现状,提出以旅游与生态相互促进为发展方向,进行区域统一规划、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等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生态下,主流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传播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区域文化是提升主流价值传播文化势能的重要载体,在凝练区域文化精神、塑造区域城市文化品牌、构建区域日常话语、开展区域文化主题活动等方面融入主流价值观元素,可以有效提升主流价值传播的文化势能,而以区域文化中的情感因子激活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是将主流价值传播文化势能转化为文化动能最切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区是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是满足人类对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通过探讨北京东灵山、百花山风景名胜区草甸资源在自然科学、自然美学、游憩服务方面存在的功能和价值,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该区域退化的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该区草甸景观退化的主要因子,并建立了草甸恢复示范区.为风景区的植被景观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代民间歌谣内容丰富而生动,以最鲜活、独立的民间姿态保存着社会生活和民间朴素情结.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积淀丰厚,其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民间歌谣情真意切,单纯朴实;格调优美,形式多样;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它的传播与流变准确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和民众情感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吸收、研究和传承区域文化资源,形成与主流文化的互补,以实现其文化生态的平衡,是地方高校的使命所在,也是其生存之道。乐山师范学院所开设的校本课程“郭沫若价值研究”,侧重于从文化生态对邦沫若滋养的视角,在区域性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中,透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具有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传统,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建设规模的扩大,也出现了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基于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渊源及对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挖掘地方史料与历史文献,总结中国传统应对洪灾、开展城市生态修复、营建风景的相关策略,通过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改善百姓生活,增加城市风景塑造的分析,阐明了保护与致用相结合的当代价值及调试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生态文化的定义、结构、特性,及其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主张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和表现,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进化过程和结果.区域生态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区域文明程度.世界先进生态思潮和先进生态实践方式具有全球意义.区域生态文化的创新及其相互之间的共融、共生与共荣,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生态化,人类文明不断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化必将不可抗拒地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出发,探讨了益阳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及其对益阳市区域发展的重大影响,认为要因地制宜、保护和充分利用益阳市域范围内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形和水系,特别是要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设山水生态新城.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东北少数民族生存于森林环境,森林环境培育了各民族森林生态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各民族对其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适应,形成了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计方式、社会规范、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提出传承森林生态文化,促进城市化发展与建立区域广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是东北各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途径。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态美学理论的提出有利于缓和美学与生态可持续价值之间的冲突.通过森林生态美学理论的应用,将扩展风景游憩林的概念内涵,促进风景游憩林经营美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完善风景游憩林的美学评价体系.在今后的风景游憩林经营实践中,应提高对森林生态美重要性的认识,注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应用,通过景观设计提示、风景小道设计、不同森林景观经营模式的选择等途径来提高风景游憩林的生态美学质量,并引导森林游憩者获得良好的生态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省三原县为例,在分析县域生态环境现况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的分析,对其整体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依照生态功能区划原则,综合考虑三原县的各类环境要素,将县域分为四大生态功能区。旅游发展规划基于对县域生态环境要素、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内容的综合考虑,积极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育,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对三原县展开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及旅游线路组织规划研究。三原旅游发展应强化生态功能,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和基本农田等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间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境内,背倚雪峰山脉,面临八百里洞庭湖,要居武陵源、岳阳楼、南岳衡山等风景名胜区之中枢。  相似文献   

20.
构成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区的要素可以概括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地理学上的区域差异是历史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类型和经济成果是构成文化区域特色的各种人文条件的基础。北方草原地区在历史上的经济类型及经济成果,大体可以概括为以游牧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盲牧业为主。兼有农耕、采集、渔猎等类型的复合性经济类型。多次发生在历史时空中的民族大迁徙和政治统治权力的扩张与更替。推动了北方草原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的整合。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的形成过程是文化区域形成的最显著、最生动的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