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洪 《科技信息》2009,(23):122-122,124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营销人员需求的缺口日益增大,并且企业也对营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从营销方法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来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以便曼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
高职高专对机电类人才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该文从观念上、教学体系上、教学手段上和评价体系上四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作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综合性学科,在新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新学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依据工程认证对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标准,并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课程...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狭窄、教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等。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学校未来规划和整个社会发展。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分析,梳理出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标准和高校培养的人才目标之间存在的问题,利用先进的新工科理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措施,以便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科学发展时代要求。本文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从改变教育观念、优化专业结构、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利用、强化实践教学、卓越人才教育计划、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等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应该积极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创建与时代发展需求同步的专业技能,构建以专业课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而能够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和产业特点,分析了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进行了分析。为培养具有"跨界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专业人才,本文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培养方案重构、社会需求倒逼、校企协同培养、校内横向协同培养交叉融合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教育,它介于传统的理论型本科教育和实用技术型的职业高等教育之间,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理论型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矛盾突出.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研究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方法,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比较注重税务管理人才培养而忽略了市场对税收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面窄。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干社会发展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由单一税收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向综合型管理人才、专业型技术人才、技能型服务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营销实践基础、教学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制已显露出许多弊端。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营销人才。作者从人才的市场定位、教学计划、教学体制、教学方式、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在线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业逐渐涌现出一些新兴业态,这些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不仅代表我国旅游研究的新进展,同时也反映出旅游实践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要。高校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就需要不断探讨现行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及需求模式,分析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适时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丰富化,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性、时代性,实践方式的信息化、多元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得到社会企业的广泛关注。资源勘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长春工程学院资源与勘查专业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行业的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助推地质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李业明 《广东科技》2011,(24):52-53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刨新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性文件的重大目标之一。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水平低下、忽视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等,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的瓶颈。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人才必需先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对适应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和升级,面向创新应用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备受企业欢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协同育人模式从实践基地和教学项目合作转为混合式协同合作,人才培养参与的主体也由双主体转变为多主体。面向创新应用的多主体协同实践育人模式重点突出了专业基础创新的新需求、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新需求、课程体系和评价模式的新需求,其构建途径有:面向新兴产业需求向导,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创新应用能力向导,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面向多主体协同育人向导,构建多主体师资队伍;面向德育向导,融入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育;面向持续改进向导,构建多维度多主体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面向创新应用的多主体协同实践育人模式可为新兴产业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快满足企业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整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安全工程毕业生能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分析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应急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向偏离、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根据新时代安全工程的发展要求,分别从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建议。首先,开展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信息化培养计划,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快速更迭;其次,提出建立培养垂直细分领域的专项技能人才的新模式,为社会提供专业性人才;最后,提出基于PSGE模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加速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步伐,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遵循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基础上,融入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工程应用需求的元素,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实践平台.构建以教学展示、课内实验、课外实训、创新实践等实践平台,同时融入交叉学科知识,构建工程技术应用实训平...  相似文献   

18.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高等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综合人才,这就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通过长期选派大学生入企挂职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相似文献   

19.
庄锁法  陈兴梅 《科技信息》2010,(29):I0006-I0007
本文基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针对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上的改革,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加强项目训练、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一种适合地方应用性大学层次的、切实可行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刘旻  邓伟 《科技信息》2012,(6):140-140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有办学模式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而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求高校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课程体系中,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因此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培养具有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随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做到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动态调整,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