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绣是苗族女性世代传承的手工技艺,是贵州苗族文化的瑰宝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时期,其存在的短板愈加明显,苗绣如何在产业化、市场化规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成为一个值得重点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以中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阐述贵州苗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目前苗绣产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推动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期为贵州苗绣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提出对策,对推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 对比分析法等,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现状、困境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发展需要探索多元模式、打造赛事平台,精准规划布局、美化乡村环境,保持文化“本色”、夯实基层治理,健全产业链条、保障农民收入,实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与民族地区体育旅游有效结合,助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振兴发展。诚希望该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粮食行业高校作为我国粮食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分析发现粮食行业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思想站位不高、服务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分析认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推广、粮农技术服务和文化传承传播是其核心功能。粮食行业高校可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深校企多元育人合作、增加双师队伍建设力度和大力弘扬工匠文化传承的方式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实现国家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经济基础,只有乡村产业不断发展与繁荣,才能给乡村振兴带来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发展空间。基于517条以“乡村产业振兴”为主题的文献数据,利用Cite Space、COOC2.0、UCINET和SPSS23.0等文献计量软件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分析不同软件产生的不同聚类结果。研究表明: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目标与整体发展战略、具体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维度上存在研究共识;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乡村产业资本规范管理等是其聚类结果的差异性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产业振兴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方向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工艺保护及振兴也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已全面部署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各高等院校设计专业把传统村落中民间工艺作为重要的调研对象,田野调查是传统手工艺认知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研究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以多次教学实践调研为基础,从文献分析到田野调查,从理论构架与实践操作,涉及到村落的选择、日程安排、素材收集、数据整理及成果汇报多方面内容。归纳调查中的经验及具体方法,为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的田野调查乃至传统遗产保护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艺助力乡村振兴是有效实现乡村文化繁荣,激活乡村内在价值,重塑民族精神的重要路径。通过对皖西革命老区近些年组织开展的系列乡村文艺惠民工程成效的调查研究分析,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新生职业与就业岗位、文化与政治认同感以及幸福感等三个主要方面。三个评估体系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审美鉴赏力、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凸显了文艺介入乡村振兴形成的社会效益之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推动力,并在全民健身、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生态环境变迁、文化认同淡化等困境。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为了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乡村振兴规划、强化学校传承、塑造国际品牌和多业态融合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林筠 《海峡科学》2022,(12):82-84+96
乡村振兴背景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成立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走出一条学科优势组合、团队协作的特色道路。其中,漳州市科技特派员及“乡村振兴品牌研创”团队科技特派员在漳州市华安县的乡村工作取得系列成果,从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到明确艺术乡建的优势方向,不仅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为乡村振兴大业培养重要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  相似文献   

9.
童蒙教育作为朱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于培养乡村儿童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和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童蒙教育思想在当代乡村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现状,探讨了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普及和传承朱子童蒙教育思想。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措施,可以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推动朱子童蒙教育思想在乡村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与传承,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乡风文明作为总要求之一,体现了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着眼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合理利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并发挥其积极功能。本文以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为例,重点从挖掘与整理优秀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等方面推进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断增强乡村民俗文化的活力,以乡村文化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不仅能从精神文化层面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更能够涵养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文化动力。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优秀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优秀文化创新与传承,确保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美好的乡村未来。  相似文献   

12.
青海涉藏地区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探索非遗产业发展道路,是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青海涉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财富,反映不同时期藏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思想文化等,随着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青海涉藏地区人民不断优化其运行模式。研究发现:青海涉藏地区非遗推动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非遗文化产业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提供生态理念,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挥非遗传承人带头作用,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塑造乡村文化自信;提供多种增收途径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等。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非遗产业化程度不高、销售渠道单一、创新意识薄弱以及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限制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数字化平台帮助宣传当地特色非遗文化品牌以及健全人才培养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金星 《科技资讯》2022,(4):231-234
文化振兴是民族和国家振兴之要务,在大数据、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笔者通过审视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揭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原因及重要性,分析了滕州市实施墨家文化数字化保护和弘扬具备的优势,并对如何进行墨家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对墨学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是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通过梳理国家层面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以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经济开发为核心、以贫困区域为核心、以精准为核心的贫困帮扶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融合5个发展演变历程,在深入探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继起性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构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立足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际情况和已有文献研究的区域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河坝聚落区、山坡聚落区、二半山聚落区、高半山聚落区4个区域,根据区域特性提出乡村振兴差异化推进路径。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分区分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与其他发展战略的衔接路径4个方面探讨了配套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乡村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大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乡村文化秩序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合理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发展。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从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着手研究乡村振兴,围绕新时期农民群众的“三求”“六盼”,充分发挥好文化先行的优势,提出建设性路径,以此夯实中国乡村文化的根基,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艺术设计的介入带来契机,以新内生发展理论为研究视角,以乡村景观为逻辑基点,着眼于当下乡村景观传承与更新,尝试建构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空间序列以及文脉线索的营造策略。重新厘清文化传承脉络,注重乡村的景观生态的延续,赋能村民,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出适合乡村自身特色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景观小品设计是点睛之笔,对于提升乡村整体环境品质、传承乡土文化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为村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和挖掘地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进行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景观小品设计,打造以村民为主体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采用循环、共生、参与的理念,使之与村民生产生活、乡村生态环境相契合,突显其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6年3月2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联合召开“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研讨会。“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是国家“211”工程项目,教育学院已经招收多届民族文化传承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学院的很多教师、博士生和研究生都参与了这一研究工作。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民族文化及其对人的智力、非智力方面的影响,是民族教育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是近几年教育学院教师积极探索的结果。该课题与时下人们广泛关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密切相关。从教育的角度研究“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般的记录描述研究不同。以我国的蒙古族摔跤为例,不仅研究蒙古族摔跤的起源、形成、主要内容、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更重要的是研究蒙古族摔跤对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以及传递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且关注蒙古族摔跤的传承方式与现状、在目前社会变迁条件下蒙古族摔跤的未来发展等方面。此外,该课题还关注国外的民族文化现象,例如苏格兰的风笛、日本的柔道等等。  相似文献   

19.
五年来,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一直以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为使命,以挖掘与整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主线,在伏牛山文化圈基础理论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研究、地域文化与文献研究及民族艺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富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通过分析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发展现状,从提炼乡村文化内核、丰富文旅表现、创新主题形象营销三个层面提出融合策略,并以凉泉乡旅游发展规划为例,分析其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运用融合策略解决问题。为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