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制装配式结构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其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研究现状,总结了预制装配式结构连接方式的分类,介绍了预制框架结构连接方式,预制剪力墙结构连接方式,探讨了预制装配式节点值得研究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为解决建筑业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低碳、节能、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广泛应用于建筑中,许多国家通过建立定量的评价体系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对环境的要求[1]。因为主体结构在高层建筑的建造中占据主要部分,主体结构的资源和环境要求更加重要[2]。从各种有利于主体结构建造中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技术来考察,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是一种改变建造方式的技术途径[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不仅有环境效益,而且具有经济优势[4],随着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预制混凝土结构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5]。考虑我国建筑业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增长[6],发展建筑标准件、推进施工机械化、提高建筑质量是建筑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7]。因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可以转变建设模式、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及有利于管理等特点,所以国务院2013年1月1日《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推广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加快发展预制装配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成本的增量进行分析,并给出其相应的控制策略。基于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在设计、生产、运输及施工安装等方面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生产及施工建造成本的增高。因此,通过与传统现浇建筑成本进行对比,找出装配式混凝土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常用的竖向承重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是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有效实现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增量成本为研究对象,从混凝土预制(precast concrete,PC)构件的设计、生产、运输和安装4个方面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筛选出影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增量成本的14个因素;发放调查问卷,用收集到的有效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并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增量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增量成本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增量成本受信息化技术、PC构件生产规模、PC构件装载方案、施工工艺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工程建设绿色工艺与流程的开发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建造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绿色、环保的工程施工技术,该文从房屋建筑工程PC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PCF 半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和改良式现浇混凝土结构技术三个方面的技术研究应用现状及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上述几种新技术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向.  相似文献   

7.
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具有构件加工精度高、混凝土浇筑质量好、施工速度快、建筑物使用寿命长、节省大量模板材料及省略支模工序等主要优点,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其中,各种预制件间的连接抗震设计是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所在.介绍了日本在该结构体系上的实际应用情况及主要连接抗震设计的基本内容,为该结构体系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刘继朝 《工程与建设》2022,36(2):287-291
针对当前各地装配式建筑发展不均衡问题,文章提出一套生产施工简单、工程造价较低、符合安徽实际的解决方案,供处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初级阶段的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合理地建立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先,后浇混凝土相交界面剪力传递的力学模型,实现了先,后浇混凝土界面之间相互作用的模拟,依据该模型编制的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所完成的装配式结构计算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俣良好。  相似文献   

10.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风险管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调研与会议座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并运用贝叶斯网络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构件吊装时失稳发生的概率最高,其次是预制构件堆放时的倾倒,发生概率最低的是吊装时构件剧烈晃动.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的施工安全问题,分别从微观的施工现场、项目设计与施工协同角度和宏观产业发展环境角度提出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构建了多角度、多阶段的施工风险综合防控机制,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外剪力墙-内框架混凝土结构这一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基于原型设计了1/7比例的16层模型,选取了LANDERS波、SFERN波和一组人工波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结构的破坏现象、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位移响应及应变反应,根据层间位移角并结合试验现象综合评估了其抗震性能.结果显示:在7度频遇地震和7度基本地震作用下结构表面未观察到裂缝,基本频率下降不超过2%;在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模型刚度线性退化,仅第2层顶部转角墙连梁端部出现竖向微裂缝,层间位移小于规范规定的弹塑性限值,结构受到轻微破坏;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裂缝进一步发展,最大层间位移角达到1/72,结构破坏程度加剧;在8度半罕遇地震作用下,3层连梁端部彻底开裂、剪力墙底部水平贯穿,结构受损严重但未倒塌.结构下部Y方向的抗侧刚度不足,若适当加强底部,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可进一步提高.综合来看,外剪力墙-内框架结构体系能够满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剪力墙刚度远大于内部框架柱,所以地震作用主要由外部剪力墙承担,内部框架柱在试验结束后仍保持完好,说明该结构体系能够在满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基...  相似文献   

12.
崔庆彪 《科技信息》2013,(8):427-427,430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构件生产工厂化,受人为环境等施工因素影响小,减少模板和现场工人用量等优点,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本文介绍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常用的构件,连接方法,并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为装配式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现有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结构与设计、质量与成本、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链的构建与管理等方面概述了我国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为我国学者后续的研究思路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房彬 《甘肃科技》2023,(10):63-66
甘肃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评价标准》是目前省内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等级评价主要的参考依据,其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评价要素和等级划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通过对比分析其与国标的区别,同时对省标的关键指标取值进行解释说明,并结合工程实例,演示装配率的计算方法,使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对省标内容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有助于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在甘肃省的推广和应用,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住宅建筑的设计也越来越美观、科学化和人性化,剪力墙结构设计被开发和逐渐在建筑设计中普及。鉴于此,本文将对剪力墙结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剪力墙结构设计做出相关介绍,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6.
装配式建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兴起,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作为一种高效的抗侧力结构体系与装配式建筑的结合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结合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自身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填钢板预留鱼尾板进行连接的装配式节点连接方式,并分别对采用鱼尾板咬合、鱼尾板对接的组合剪力墙承载性能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专项的建筑类型,着重探讨实用型新技术。结合中国变电站建设“立项—设计—施工”顺序的特点,提出“站内建筑全装配式”理念。从设计角度出发论述,并引出建设施工,建后站内运行等系列问题的浅析研究。与传统的建设模式进行类比,通过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总结出适合目前国内变电站建设需求的模式。针对变电站这类工业建筑的特殊工艺要求,提出符合装配式要求的设计及施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装配式框架结构与现浇式框架结构相比,梁柱连接节点较为薄弱,对不均匀沉降引起的附加应力更加敏感;由于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施工方法不同,导致其梁柱节点连接刚度不同,故在不均匀沉降下进行节点连接刚度对装配式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研究.按照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层数和跨数,利用Midas Gen软件建立四种工况模型,将地表不均匀沉降以竖向...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新型装配式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连接形式,并对其对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基于ABAQUS建立新型梁柱节点模型,输入荷载位移曲线,通过位移加载方式绘制节点在低周往复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以混凝土强度等级、螺栓强度等级为变量,研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表明:随着混凝土强度及螺栓强度提高,梁柱节点的承载力随之提高,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及延性位移比现有钢筋混凝土大,新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较好.因此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可应用到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