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小农社会,丈夫的丧失无疑使妻子失去了依靠。一般来说寡妇守节、未婚女守贞,必须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才能生存下去并守住节操。在明清时期微州的节妇、贞女当中,有部分家庭条件较好,衣食无虞,但大多还是非常困难的,她们只得依靠自身的辛勤劳动来维持生活。明清时期,国家鼓励妇女的贞节行为。徽州社会是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妇女的守节、守贞往往会得到国家、宗族以及亲属的援助。但也有相当的贞节妇女无依无靠,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方兴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8):90-93
为了对现存的徽州牌坊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利用,也为了能够更好地方便相关科研工作者对徽州牌坊进行研究,徽州牌坊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迫在眉睫,在分析了徽州牌坊资源数据库建设可行性的基础上、从徽州牌坊资源数据库结构、数据采集、平台建设3个方面给予了阐述,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促进徽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2):5-8
徽州有三绝,分别是古祠堂、古民居和古牌坊。徽州古老牌坊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徽州的各个角落,以其特有的姿态展示着徽州的文化,反映着徽州人特有的审美方式。牌坊装饰艺术作为徽州牌坊的研究切入点之一,在研究徽州牌坊文化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文物保护进度的加快,微州牌坊作为徽州文化的代表物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文物保护者的关注,这为研究徼州牌坊装饰艺术奠定了基础。对徽州民间牌坊的装饰艺术进行研究有助于徽州牌坊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自明清始至民国时期徽州茶商在上海的活动概况,具体分三个阶段论述,分别论述了各个不同时期徽州茶商的活动情况。探索了旅沪徽州茶商的发展脉络,并简要分析徽州茶商在上海所处境遇的变化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方兴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35-38
徽州牌坊是徽文化的典型代表,为了促进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对徽州牌坊进行保护、传承和研究,有必要利用当今信息技术建立徽州牌坊资源数据库,而构建数据库的关键难题之一便是元数据的选择;基于此,依据徽州牌坊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定义牌坊资源元数据,以期构建更加合理的资源数据库。 相似文献
6.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5):88-92
由于徽州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理学宗法的熏陶,使徽州女性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思想上较其他地区更趋保守,女权意识也较为薄弱,基于此,徽州地区的女性思想才更具典型性和探究价值。徽州女性思想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徽州女性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探究该时期的女性思想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舆论背景,可以从一个侧面把握整个徽州地区的发展过程,并对当今女权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刘长江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明清时期 ,广大妇女深受封建礼教迫害 ,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贞节观的束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也出现了反对传统礼教的新思潮 ,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造就了妇女解放的社会氛围 ,广大妇女逐渐突破了封建礼教的禁锢 ,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个性自由 ,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众多家境贫寒的中下层丧偶妇女 ,为了自己和已有子女的生存而再婚 ,这无疑是对贞节观念的极大冲击 相似文献
9.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写在徽州人心中、流传于民间的另类重要的“徽州文书”.徽州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通过对徽州民谣的分析和解读,再现了明清时期徽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究徽商产生、发展、壮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4):91-97
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州的一些卖身契进行个例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的人口买卖问题较为普遍,大多底层贫苦的大众通过鬻身的方式来获得必需的生活物质资料,用以缓解一时的生存压力和心灵上的生存紧张。这些鬻身问题的存在,清晰地反映出地域社会的贫苦民众在深陷历史变迁的漩涡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惨淡。 相似文献
11.
孙世家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1):67-71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编撰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全书所记多为神鬼怪异之事,内容通俗、广博,它的许多优秀作品成为明清两代小说和戏曲家们争相取材的对象。以明清小说和戏曲对《夷坚志》中的故事的改编再创造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为研究《夷坚志》在明清的文本传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通过历代评论家对《夷坚志》的接受与反馈情况,探寻其对明清文学的影响之巨。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明清时期的吉安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吉安商人人数众多,主要活动在中国西部、西南等正在开发或未开发地区。他们多为弃农经商,主要经营纸张等传统商品,其经营目的主要是养家糊口,获利后多为消费性投资。吉安商人的活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又强化了传统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陈忠义$泉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泉州362000
@何新所$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①[清]《惠安县志》(二)第90页,福建省惠安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重印。
②[清]周学曾等编.《晋江县志》(上).第88页~~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代的教化思想影响了很多文学作品,从明清小说中的劝教艺术来看,它对人、对于人性解放和社会稳定还是产生了积极意义。明清小说中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传统礼教要求她们柔弱温顺,但是面对压迫与侮辱,众多女性选择了复仇.明清小说中女性的现实复仇行为展现了女性反礼教行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赣东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代以来,赣东北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至明清已成为江西的富饶之地。赣东北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得力于这个地区水路的发达、物产的丰富、农产品的充沛和较浓的从商行贾之风,成为江西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对江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并推动了江西手工业的兴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它的兴衰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广西文化区域的形成肇始于唐宋,确立于明清,在地形、移民和政区等因素作用下,广西总体上形成了东部的汉语区与汉族风俗区以及西部的壮语区与壮族风俗区,其中东部汉语区从方言上可分为东北部的官话亚区和东南部及南部的粤语亚区,从风俗上可分为桂柳平、梧郁浔南和钦廉三个亚区。可以说,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区域奠定了今天广西文化版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卢建一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4-48
明清时期,闽台海岛开发经历了巡检司、卫所或寨游、军镇发展为海岛行政区.海岛居民的经济开拓,减轻了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由传统自然经济向以海洋经济为导向的商品经济过渡,海岛的经济发展与军事驻防相辅相成.海岛教育基本上按照内地的模式,共同的科举制度将海岛与内地的读书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思想文化上相互影响,形成了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闽台文化.探讨海岛开发的不利因素与不足之处,祈望能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龙山白云名列汀州八景之首,明清时期受到众多文人的钟爱,产生了大量相关诗歌。龙山白云诗的创作与汀州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底蕴、职官人才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古汀州府治所在地长汀县地处武夷山南麓,多山,汀水自北向南,蜿蜒迤逦穿城而过,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条件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造就的山水景观为龙山白云诗提供了江山之助;长汀建置肇于晋太康,成于唐开元,悠久的历史,鼎盛的人文为龙山白云诗给予了人文之助;从创作主体而言,现存龙山白云诗的作者均工诗善文,且有相当功名职位,是为人才之助。 相似文献
20.
李和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4):27-32
文山地区开发历史,为文山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元明清三代是文山地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山地区的社会经济较以前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