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毛竹(Phyllostachy pubescens)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资源,它不仅在我国竹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固碳增汇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湖南桃江县不同年龄毛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年龄毛竹林各器官碳含量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不同年龄竹林各器官碳素平均含量在389.334~534.051 g·kg-1之间,且器官不同,碳含量不同.1年生,3年生,5年生毛竹林地上部分各器官碳含量分别为:竹竿竹叶竹枝、竹枝竹竿竹叶、竹叶竹竿竹枝;地下部分各器官碳含量分别为:竹鞭侧根竹蔸须根、竹鞭竹蔸须根侧根、须根竹蔸竹鞭侧根.但各龄级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并随着毛竹年龄的增长,其器官碳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40个园林绿化竹种的病虫害状况、断梢率、平均竹生长指标和优势竹生长指标的调查统计,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对各指标作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白眼竹、橙绿鞘苦竹、川竹、吊丝球竹、吊丝竹、箭竿竹、烂目竹、美丽箬竹、孟竹、绵竹、坭竹、清甜竹、爬竹、水粉单竹、箬叶竹、肾耳唐竹、髯毛箬竹、肿节少穗竹、长叶苦竹(狭叶青苦竹)、毛算盘竹和油苦竹等21种为试验地的适应竹种.  相似文献   

3.
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天然林碳密度可为森林碳汇的不确定性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分别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区域类型参数换算法、Bemmelan系数法估算森林生态系统中天然林乔木层、林下各层及土壤碳密度;运用冗余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邓肯多重检验对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吕梁山天然针叶林和阔叶林碳密度间无显著差异,寒温性针叶林的总碳密度(256.48 Mg·ha-1)显著大于温性针叶林(112.23 Mg·ha-1);侧柏林、华北落叶松林、山杨林总碳密度增长指数较大,而华北落叶松林、云杉林、白桦林生物量碳密度增长指数较大;环境因子对总碳密度的解释率(44.26%)高于林分因子(8.56%),土壤碳密度与总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气温和海拔;生物量碳密度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林分年龄。随着森林管理策略实施和林分年龄增加,吕梁山森林生物量碳汇潜力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从2012年5月起,选择典型的苏北杨树(Populus deltoides cv. ‘I-35’)人工林为实验地,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不同氮添加处理, 进行野外氮添加定位试验,分析氮添加对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总体表现为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苏北杨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土壤温度影响,同时其对氮添加呈正响应。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密度与施肥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吉育35在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密度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荚重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随密度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荚重降低.施氮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随施氮量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加,施氮对单株荚重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密度与施氮对百粒重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密度与施氮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降,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增加.密度为220000株·hm-2、施氮量为9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竹阔混交林阔叶树下土壤养分对毛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浙江省龙游县和庙山坞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竹阔混交林阔叶树周围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毛竹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竹阔混交林中阔叶树周围全竹、新竹平均胸径及新竹数存在带内差异和树种间差异,毛竹生长随距阔叶树基干距离增加而增加;(2)阔叶树周围不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其周围毛竹生长分布趋势一致;(3)不同阔叶树周围相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有机磷外其他养分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阔叶树周围对新竹生长影响的各土壤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全磷、速效氮、全氮、速效磷、有机碳、速效钾;(5)新竹平均胸径与阔叶树周围各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可达显著水平,新竹平均胸径与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速效钾和C/N呈显著负相关,与各土壤参数交互因子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季节潮白河流域水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20年9月(秋)和12月(冬),2021年3月(春)和6月(夏)对12个水库监测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开展调研。4个季度共采集并鉴定浮游动物67属90种,其中夏季种类最丰富,春季最少。水库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夏季达到峰值,均值分别为231.5 ind./L和0.199 mg/L;春季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60.8 ind./L)和生物量(0.075 mg/L)均最低。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夏秋两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与密度组成均以轮虫为主,冬春两季则以原生动物为主。侠盗虫在水库四季均为优势类群。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亚硝酸盐氮和总有机碳均显著正相关,浮游动物丰富度则与硝酸盐氮、总氮和总磷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水温、亚硝酸盐氮、总有机碳和电导率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较全面地揭示了不同季节潮白河流域水库的浮游动物群落变化规律,可为流域内水生态健康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供了巴山木竹属(Bashania)的拉丁文与汉语两者的全部描述。此竹属乃是产于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山岳地带。本属的模式种为Bashania fargesii,其基本名是Arundinaria fargesii E.G.Camns (1912),它过去长时期被误置于箬竹属(Indocalamus Nakai,1925)之中。本属的特征以及它与北美箭竹属(Arundinaria)、箬竹属(Indocalamus)和苦竹属(Pleioblstus)等属的比较在本文中均已叙及。北美箭竹属(Arundinaria Michx.)从狭义而言,迄今所知,只是北美东南部所特产的一个单种属仅具三亚种而已。诚然,本属在花部特征上近似箬竹属,但在营养体上,尤其是分技情况,它们是非常不同的。反之,巴山木竹属的营养体虽与北美箭竹属和苦竹属有些相似,然而在花部结构上,它们都是很有区别的。此外,本文尚发表有饱竹子(Barhaania qingchengshanensis)一新种,此为巴山木竹属之另一种,它的分布只限于在四川省邛崃县和灌县青城山。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人工养殖条件下相对密度和季节对菲牛蛭繁殖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冬季节,相对密度对亲蛭产茧率、产茧数和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孵化率、孵化数、卵茧大小和湿质量在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高相对密度组(50尾/箱)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春夏季节,相对密度对产茧率、孵化数和卵茧直径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产茧数、孵化率、死亡率及卵茧长和湿质量影响显著,其中低相对密度组(5尾/箱)的产茧数和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高相对密度组(50尾/箱)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而高相对密度组(50尾/箱)的卵茧长和湿质量却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显示,不同季节中亲蛭的繁殖指标均在低相对密度组(5尾/箱)获得最佳值,同时相同相对密度下季节对菲牛蛭繁殖具有显著影响,春夏季节的繁殖性能要明显优于秋冬季节,特别是春夏季节的卵茧孵化时间(44 d)明显较秋冬季节(100 d)短。研究获得了菲牛蛭繁殖的最佳相对密度,证实了在华南地区一年多季繁殖的可能性,可为其大规模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在祁连山中部4个海拔梯度带(3 170、3 220、3 320与3 420 m)并跨越整个生长季(5-9月)所采集的祁连圆柏叶片样品,系统性地研究了祁连圆柏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时间(季节)和空间(海拔)变化.结果表明,祁连山中部祁连圆柏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叶片w(P)对w(N)∶w(P)的变化起主导作用.随着海拔升高,叶片的w(N)、w(P)极显著降低, w(N):w(P)先降后升;随着生长季的推移,叶片w(N)显著升高, w(P)与w(N)∶w(P)没有显著变化.叶片N、P特征的海拔变异系数极显著大于季节变异系数,说明具有相对的海拔变异性和季节稳定性.海拔对祁连圆柏叶片N、P特征的影响占主要作用,解释变异量可达26.50%~49.86%.季节对其影响较小,解释变异量只有6.53%~9.81%.海拔和季节的交互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海拔变化对外界环境改变的时间尺度为年代际以上,季节变化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只达到季节尺度.相对于季节尺度,外界环境对祁连圆柏N、P特征的影响主要在年代际尺度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了丰富柳州城市园林绿化竹类植物的种类,2006年至2009年,在柳州市鹧鸪江苗圃内进行32种观赏竹引种栽培试种,综合评价引种竹种的抗逆性、生长状况和观赏性状稳定性,筛选出适合在柳州市生长的25个观赏竹品种。这25种观赏竹可以在柳州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生长期的毛竹进行定期采样,应用偏振光显微镜及图像处理技术研究毛竹横截面维管束结晶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毛竹生长初期,厚壁细胞结晶比例的变化呈现线性增加;进入中龄期,毛竹开始木质化,纤维素比例降低,竹材厚壁细胞壁结晶比例减少;到了后期毛竹木质化降低,毛竹结晶比例变化趋于缓慢并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3.
竹材抗压动态破坏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和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及箣竹(Bambusa arundinacea)等4种竹材进行了顺纹(轴向)和横纹(径向)抗压动态破坏过程试验,分析了竹材的纵、横向抗压力学性能,并对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竹种抗压强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竹材的抗压本构关系、动态破坏过程以及试样的宏观断口形貌间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并且竹材的品种、年龄和抗压方向对竹材的抗压强度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竹林培育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经营类型下竹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长期集约经营的毛竹林分,植被的碳储量要比粗放经营毛竹林的高12.1%,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集约、粗放经营的毛竹林植被碳储量都要显著高于集约经营早竹林;集约经营的毛竹林和粗放经营的毛竹林植被年固定碳数量分别为4.03 t/hm2和3.21 t/hm2。(2)由于耕作的物理效应,导致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增强,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所以集约经营的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比粗放经营的低,下降了18.7%;集约经营的早竹林土壤有机碳下降更多,达46.9%。(3)粗放经营的毛竹林虽然植被有机碳的储量要比集约经营毛竹林的低,但是由于集约经营的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的幅度要大于植被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幅度,因此粗放经营的毛竹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要比集约经营的毛竹林生态系统的总的碳储量高13.9%;集约经营的早竹林总的碳储量均显著低于粗放、集约经营的毛竹林,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4)从竹林长期可持续经营的角度来看,应该降低毛竹林林地土壤人为干扰的强度,采用竹林土壤免耕、块状或者带状开垦技术,降低土壤呼吸强度,同时可以通过适度施有机肥来补充土壤有机碳的消耗,维持土壤地力,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和维持竹林生产力相协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大熊猫作为“国宝”级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过程中受到食竹资源的限制。对大熊猫分布区以外的潜在食竹的营养组成进行研究,与主食竹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筛选出大熊猫潜在的可食竹,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和保护区竹种的引种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西南林业大学竹园中箭竹属的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元江箭竹(F. yuanjiangensis)、扫把竹(F. fractiflexa)和棉花竹(F. fungosa),簕竹属的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青皮竹(B. textilis)、孝顺竹(B. multiplex)和绵竹(B. intermedia),慈竹属的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牡竹属的大叶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等10种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竹叶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总能、总磷、钙、能量蛋白比等9个指标,探讨竹叶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季节性变化。【结果】竹叶营养含量中粗蛋白最高的为大叶慈竹(19.54±2.76)%,最低的为元江箭竹(11.64±0.70)%,10种竹叶粗蛋白季节性变化明显; 粗脂肪以孝顺竹的最高(3.59±0.32)%,青皮竹的最低(1.91±0.76)%,粗脂肪季节性变化明显; 粗纤维以棉花竹的最高(43.29±4.10)%,慈竹的最低(37.58±2.45)%,粗纤维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竹叶总能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能量蛋白比以元江箭竹的最高((162.44±10.17)kJ/g),元江箭竹、棉花竹、孝顺竹、云南箭竹的能量蛋白比显著高于慈竹、大叶慈竹、佛肚竹和青皮竹的(P <0.05); 10种竹叶中钙质量分数为(0.85±0.05)%~(0.93±0.07)%,钙季节变化不明显; 总磷质量分数为(0.15±0.01)%~(0.27±0.03)%,粗灰分质量分数为(12.06±4.32)%~(16.16±3.80)%,总磷和粗灰分的季节性变化明显。【结论】通过与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比较,发现云南箭竹、元江箭竹、扫把竹、慈竹和孝顺竹等5种竹子从营养组成上符合大熊猫主食竹的需求,将在实际饲养中进一步验证大熊猫对其喜食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自制的汉麻活性炭对竹醋原液的脱色脱臭的最佳工艺,以单因素试验考察活性炭的用量、吸附时间、温度对竹醋原液(100℃蒸馏液)脱色脱臭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单位体积竹醋原液汉麻活性炭用量24mg/mL,单位体积竹醋蒸馏液汉麻活性炭用量10mg/mL,吸附20min,吸附温度60℃,pH值为3.0,磷酸汉麻活性炭脱色率达85%以上;氯化锌脱色率达60%以上,磷酸汉麻活性炭吸附量高达385.3~427.3mg/g.结论:磷酸汉麻活性炭脱色率比其他活性炭脱色、脱臭率高,可应用于竹醋液的脱色脱臭.  相似文献   

17.
毛竹种下等级的RAPD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毛竹(Ph.edulis)种下的7个变型或栽培型及其同属的2个近缘种进行遗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RAPD技术能将7个毛竹的变型或栽培型同属的两个近缘种明区别开来,在毛竹(Ph.edulis)种下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其中圣音竹(Ph.edulis f.ubaefromis.)与其他毛竹的亲缘关系较远;(2)RAPD分子标记可以成为研究竹子种内遗传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及其变种叶片养分重吸收效率,旨在揭示主要养分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以期为毛竹及其变种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毛竹及其变种[黄槽毛竹(P.edulis cv.Luteo-sulcata)、花毛竹(P.edulis cv.Tao Kiang)、厚壁毛竹(...  相似文献   

19.
不同竹龄毛竹材表面颜色、润湿性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竹龄毛竹竹材的表面颜色、润湿性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竹龄增加,氙灯照射后毛竹素材表面颜色逐渐变暗加深,颜色变化越来越明显。1年生竹材润湿性最好,2年生竹材润湿性较好,4个月竹材润湿性较弱,4年生竹材润湿性最弱。随竹龄增加,竹材表面半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加,木质素相对含量的差异较小;综纤维素含量在4个月至2年生之间逐渐降低,2年生时最低,2年生至10年生之间,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