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广西众多作家对物欲、肉欲和门户观念等支配下的世俗爱情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以生存为由的爱、接受游戏规则的爱和爱的懦弱者也提出了严正质问。与此同时,在理想主义光辉的烛照下,作家们书写了真爱的榜样,抒发了对柔情的赞美,对敢于担当者的高歌,使爱情走出了世俗的泥沼,迈向理想的彼岸,体现了介入生活的顽强的现实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2.
从圣经文化的独特视角,对旧约圣经《路得记》记载的女主人公摩押女子路得这一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和解读,指出它内中所表达的婆媳之爱、恋人之爱及邻里之爱,决不是狭隘自私的个人之爱,而是博大利他的无私之爱,是一种跨越民族、宗教、血统或外貌的真正的人类大爱,这一不朽佳作所蕴含的一曲曲爱的赞歌,在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池莉以“究竟什么是爱情”置换了“五四”以来“如何获取并发展爱情”的主题,从粉碎浪漫爱情神话和强调婚爱中的生活法则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婚爱本质观,并表现出对现代情爱特质的由衷欢呼。  相似文献   

4.
詹玉是凤林书院词人群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成员,《名儒草堂诗馀》收录其词九首,他与刘辰翁关系密切。詹玉词作主要是抒写亡国之恨,对南宋王朝的失望和乐于隐居山林之情;其次写凡间男女的性爱之情,凡人的相思之情,神仙的爱情,这部分词占了詹玉词的一半。詹玉写凡间男女性爱之情是非常大胆的。詹玉的词有的语意率真,有的则比较隐晦。  相似文献   

5.
“爱”是教育的灵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智”是教育行为的内在动因。爱与爱智从教育的本质属性上构成了教育最根本之精神。  相似文献   

6.
特里斯丹(Tristant)和伊瑟(Iseult)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十二世纪时流传着众多的版本,其最古老的版本——即行吟诗人贝鲁尔和托马斯根据传说的重要片段谱写的诗篇,后由二十世纪初法国研究中世纪文学的著名学者约瑟夫·贝迪耶整理并出版了完整的版本。对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的角色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爱情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和分折。展示了特里斯丹"反英雄"的一面,伊瑟"女英雄"的行为,阐述了他们的爱情不能称为"风雅之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八月之光》在双线对照的叙事策略下,提出了爱与恨的母题,揭示了只有人伦之爱才能让人获得宁静和幸福。  相似文献   

8.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一生坚持的信念,她爱写作、爱生命、爱孩子、爱自由、爱自然、爱父母、爱家庭,爱祖国,她是一个和爱、善良、纯洁紧密相连的世纪伟人.简析冰心的爱,是对生命、孩子的纯洁的爱,是对大自然的有如大海般博大的爱,是对亲人对祖国的永远的爱,是对清丽脱俗的古典美的爱.她的散文体现出一种人生的真实的美丽.  相似文献   

9.
席慕容,用一个画家、一个女人、一个对生命一往情深的人所特有的温存,表现了一种绝对宽容、绝对真挚、绝对无怨、绝对美丽的爱情观。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时空张力,使人感到爱情的永恒与真挚:唯美的禅境和佛意,让人为爱的纯洁而感动。她恰当地继承了中国古诗的传统,其诗意象营造唯美清新,而其禅意的惟妙惟肖配合着超画面的巧妙情节,使得平实的语句更具经久不衰的诗性。  相似文献   

10.
陆游诗词中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执着壮丽的人生追求;二是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三是祥和超然的人生态度;四是真挚专一的纯洁爱情。  相似文献   

11.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爱情题材的描写,大多数作家从伦理道德角度审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他们的爱情婚姻观:爱情应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等级、门第与金钱不应作为真正爱情的筹码;在男女两性精神之爱与肉欲之爱结合的基础上而结成的婚姻才是牢固的。但也有少数作家把爱情视为一种欲望的发泄。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恋爱道德缺失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恋爱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必然要面临着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方式的选择.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必定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即为恋爱道德.我国的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爱情与学业主次颠倒、恋爱动机功利化、行为短期化、恋爱责任感缺乏及公共道德缺失的现状,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所致,另一方面是由社会大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家庭、高校三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略论大理白族情歌中的自由超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歌能最集中、最典型地折射出普通乡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及其文化观念,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大理白族情歌为例,阐释情歌中的自由超越性,旨在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提高文化竞争力,以文化和谐促进民族和谐,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秦汉以后,儒术独尊,墨家兼爱理想在儒者的非难声中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在市场经济盛行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利而不相爱,冲突与矛盾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爱的危机。墨家兼爱理想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同类的尊重和认同,是人类理性的直接表现,会对陷入困境中的同类表现出同情、怜悯、关怀和帮助,并能够通过正当有效和文明的种种途径,化解和处理各种危机和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融合剂,在当代对墨家兼爱理想进行阐释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墨家兼爱理想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爱的能力、爱的行为、爱的实现路径及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屠格涅夫创作中有两种爱情范式:一是以心灵的吸引为基础的“理想型”爱情;二是以不平等的“奴役”为基础的“生活型”爱情,两者在产生过程、感情性质及人物设置等方面均呈现出鲜明对比。在观念上,屠格涅夫肯定前者而摒弃后者,而在现实中又不得不承认后者总是击败前者,由此折射出他爱情观中的矛盾与悖论。  相似文献   

16.
畲族民间情歌可谓丰富多彩。从爱情生活发展的过程来看,畲族男女青年从相识、初恋、热恋到喜接良缘,在爱情生活的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数量众多民间情歌。既使爱情受到挫折,男女青年们也用民间情歌来相互鼓励,或对破坏爱情的一方或是对来自社会的压力进行有力的鞭挞。不同爱情发展阶段的畲族民间情歌,就像一组组反映爱情心理发展变化,展现爱情心理奥秘的诗篇,把畲族男女青年在爱情生活中的不同阶段的各种微妙的爱情心理都表现得细致入微。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而透过苔丝的悲情故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代伦理思想的折射。文章主要从性别伦理、恋爱伦理、夫妻伦理等方面来探讨哈代婚恋伦理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韩东的情爱叙事大致可分为情爱笑剧、情爱关系剧、爱情痛剧三类,呈现的是爱情平庸、空洞的现实图景,并以对爱情神话的深刻反思独树一帜。而对细微心理的捕捉与洞察及平实、冷静的叙述是其最突出的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