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从哥本哈根会议说起在本月7日结束的哥本哈根北大西洋集团外交部长会议中,虽然杜勋斯所坚持的“冷战”调子还是占了上风,发表的公报还是按照着杜勒斯的口吻,极力贬低最高级会议的意义,强调最高级会议要有“很好的准备”作为阻挠会议召开的挡箭牌,但哥本哈根会议所唱的调子并不全合拍是可以分辨得出来的。即以会议的公报来说,它指出这一个集团的成员国正在实行“密切合作而又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政策”,在这个集团的会议公报上第一次出现了“独立”的字样,说明了美国要操纵它的西方“盟国”已经愈来愈困难。此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2月8日在芝加哥发表的演说中重弹“实力政策”的老调,他装作看不见美国外交政策到处碰壁的事实,而大事吹嘘已经发了霉的所谓“威懾力量”和“报復”政策。他誇耀北大西洋集团、东南亚集团之类的美国所拼凑的侵略集团,并且再一次表示德国统一问题必须按照美国的条件来解决,这就是由军国主义的西德来并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杜勒斯还竭力鼓吹美国的“传教士的精神”,表示美国必须用这种精神来传播美国式的“自由”的福音。一句话,杜勒斯死抱住不放的政策就是:继续以“实力”为后盾在全世界强迫推销奴役别国人民的“美国生活方式”。但是,杜勒斯的“理想”与现实是不是协调的呢?人  相似文献   

3.
1957年11月15日,美英政府突然将一批军火(四百二十挺机枪、五百支步枪和五万余发弹药)分别从的黎波里和英国空运到一直是由法国供应军火的突尼斯。美英政府的这个行动立即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法国总理盖伊阿连忙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对策,并向驻法的美国大使和英国代办提出“口头抗议”;当时正在参加北大西洋集团议员会议第三届年会的法国代表团为此退出了会议;法国外交部长比诺也于18日匆匆赶到华盛顿找杜勒斯交涉。巴黎外交界人士认为这次事件是战后西方三大国之间的“最严重的一次纠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6年3月突尼斯独立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国民警卫队。法国政府为了要控制这些部队,一直自认是突尼斯武器的唯一供应者。可是去年夏天,法国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个月来,帝国主义阵营从所谓“团结”走向四分五裂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这突出地表现在:作为盟主的美帝国主义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地位的进一步削弱,各国对美国的离心倾向继续有所加强。法国和美国关于美国在法国领土上储存核武器问题的谈判的破裂,美国之被迫决定撤出驻法国的空军部队,就是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一次公开挑战,使北大西洋集团的军事计划遭到不小的打击。同时,在日内瓦外长会议召开之前和会议期间,“西方阵线”表现了削弱和动摇,英、美、法和西德之间的明争暗斗方兴未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西德和法国为一方的西  相似文献   

5.
北大西洋侵略集团从12月13日到15日在巴黎举行了理事会会议,讨论了加强北大西洋集团的扩军备战、德国和西柏林问题以及刚果问题等等。美国“纽约时报”在16日的社论中供认,这次会议是“重申决心要继续武装”,从“实力地位出发”“缔造和平”。北大西洋集团的这次理事会会议,是以美  相似文献   

6.
朝鲜停战谈判结束不久,经中、苏、美、英、法五大国和其他有关国家同意,谋求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于1954年4月26日召开。中美两个敌对国家的代表,经过激烈较量,在胜者虽未骄、败者仍顽固的情况下,坐在一起开会,自然特别引人瞩目。在会议期间传出了周总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被杜勒斯拒绝的传说,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5年王炳南同志在他撰写的《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中,对这一传说特加澄清,说“实际上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详见《中美会谈九年回顾》第2l—22页)。但是,周总理在同外宾谈话中确曾多次谈过此事。他在1958年的一次会议上说:“我们不能象杜勒斯那样笨法,到了日内瓦还规定一条:不许握手。”国内  相似文献   

7.
在伦敦会议失败以后,“五国委员会”的活动又失败了。美、英、法帝国主义企图从埃及手中夺取对苏彝士运河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政治外交阴谋,接连两次受到严重的挫折。这是埃及在保卫自已的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的又一次巨大的胜利。“五国委员会”负有一个不名誉的使命,那就是向埃及推销“国际管理”苏彝士运河的杜勒斯计划。本来,在伦敦会议期间,情况已经很清楚;埃及方面对杜勒斯计划是断然拒绝的。“五国委员会”的活动事先注定要失败。美、英、法帝国主义也不是不了解这一点的。所以,在“五国委员会”在开罗活动的同时,英法采取了加紧军事恫吓和诱使外籍领航员离职的行动,并且加强了对埃及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条约组织国家(澳、泰、美、英、法、菲律宾、巴基斯坦和新西兰)从3月11日起,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举行会议。美国务卿杜勒斯亲自出马主持会议。可是英国外交大臣和法国外交部长都表示不感兴趣,无意出席。在堪培拉会议前夕,艾森豪威尔总统“共同安全特别公民顾问委员会”提出的外援调查报告,主张给予马尼拉条约和巴格拉条约国家以较大的优先权。这是投给这个军事组织中间的亚洲国家的“钓饵”,为的是要引得这些国家上钩,使它们在堪培拉会议上能够多接受些美国的吩咐。的确,自从万隆精神在亚非地区扩大影响以来,被拉入美国圈套的菲、泰、巴三国已经逐渐显露了对  相似文献   

9.
国际札记     
听其言而观其行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0月21日启程前往欧洲参加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以前发表了一篇声明,声明中说:外长会议的目的“是要把日内瓦最高级会议取得的一般协议变为具体协议”,“这是需要真正的和解,需要双方作出一些让步的。美国代表团将本着这种精神行事”。杜勒斯还就外长会议将要讨论的议题表明态度说,美国将设法“寻求德国在一个欧洲安全体系内的重新统一”,美国“将设法推进联合国正在处理的裁军问题”,美国“愿意促进东方和西方间的接触”。不能忘记的是:不过在十一天以前,这同一位美国国务卿在美国退伍军人团年会上发表过另一篇演说。在这篇演说里,杜勒斯攻击和诽谤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表  相似文献   

10.
美国所策划和领导的北大西洋侵略集团成立的十周年已经黯然度过。美国曾打算利用这个机会为这个集团大肆宣扬,艾森豪威尔吹嘘它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安全集团”,并且“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日益强大的团结的政治力量”。但是这种渲染丝毫也掩盖不住这个声名狼籍的集团的侵略实质和它所处的困境,连号称美国在西欧的“管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斯巴克最近也不得不承认,北大西洋集团的“真正弱点是成员国的不团结”。事实表明,这十年是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不断遭受可耻的失败的十年,也正是北大西洋集团侵略面貌毕露、内部矛盾百出,争吵不休并且日益走向四分五裂的十年。  相似文献   

11.
最近,法美代表在北大西洋集团雅典会議上剛剛顶了一陣牛,5月15日和18日戴高乐和肯尼迪又先后亲自出馬对对方的政策进行露骨的攻击。回想去年5月肯戴会談期間,肯尼迪亲自对戴高乐說:“美国是欧洲的女儿”,捧戴高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唯一在目前仍居于負責地位的重要領袖”。曾几何时,反目不认亲。这是一个多么鮮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2.
1月底巴格达条约集团在安卡拉举行了四天的会议。事前,美国宣传机构竭力吹嘘这个第一次由杜勒斯亲自出席的会议具有“特别重大”的作用。但是,从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含糊而又空泛的公报看来,正象不久前艾森豪威尔没有能在巴黎会议上阻止北大西洋公约集团的离心倾向一样,杜勒斯在这次会议上也没有能把已经陷于瘫痪的巴格达条约集团重新打起气来,牢牢地按在美国的战车上。这次会议的过程不仅充分说明了巴格达条约集因内部的严重矛盾,而且由于美国企图把中东变成原子战争基地的阴谋彻底暴露,更进一步加强了中东人民加强团结、反对美国侵略政策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半月述评     
埃及人民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斗争,随着“五国委员会”活动的失败,又获得一次重大的胜利。西方殖民者由于兜售“杜勒斯计划”的碰壁,已经陷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然而它们不仅没有从其中获取必要的教训,反而更加狂妄咆哮,图谋组织“使用国协会”,来对埃及人民进行更大的挑衅。“五国委员会”活动的失败英、法、美派到埃及去兜售“杜勒斯计划”的“五国委员会”的失败命运,是早就注定了的。大家知道,在伦敦会议中提出的“杜勒斯计划”,是完全蔑视埃及的主权的,苏联、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锡蘭等国坚决反对这一计划,印度并且提出了对案。埃及人民自然更坚决反对“杜勒斯计划”。西方殖民者看  相似文献   

14.
杜勒斯病且死矣。在这期间,美国一些资产阶级报刊议论纷纷,忽然大加恭维杜勒斯的“政绩”。有的还替杜勒斯编年表;有的则把他对各项问题的中心论点加以汇编,仿佛怕他的后继者忘怀似的。杜勒斯被描绘成为从来未有的最伟大的美国国务卿。明眼人一望而知,华尔街指挥棒下的这阵“合唱”,正是为了掩饰杜勒斯一贯坚持的战后美国“战争边缘”政策的破产,正是为了遏止因杜勒斯去职而引起的西方国家广大公众反对杜勒斯政策的愈来愈强烈的呼声。美国专栏作家季普曼写道:“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况在美国现代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没有一个总统曾经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给予他的国务卿这么大的权力的。这种权力虽然是总统给予的,但在事实上已经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世界和平力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战争势力。以准备新战争为目的的美国“实力政策”,不断地遭到失败。在欧洲和亚洲,由於苏联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努力,都出现了国际紧张局势趋於缓和的跡象。只是在世界和平力量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只是在世界舆论的力量面前,美、英、法政府最后才被迫同意同苏联举行四国政府首脑会议。这个会议得以召开的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和平力量的胜利。苏联政府和世界舆论认为这个会议的任务应该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信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世界人民正以大力争取这个会议能够实现它自己的莊严任务。“实力政策”的奇怪的逻辑但是美帝国主义并没有睁开眼睛,面对现实。它们在这样的局面下,不是收敛起它的“实力政策”,而是为了辩护“实力政策”,为了挽救“实力政策”的失败,更加嚣张地宣传这个政策,更加疯狂地奉行这个政策。美国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竭力发挥帝国主义者的奇怪的  相似文献   

16.
1956年年底,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交给艾森豪威尔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担心英法侵埃战争失败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加强,会形成“对西方的主要威胁”。因此他建议,美国的“主要任务”是要“克服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加强”,否则,美国就无法在中东“填补真空”。“艾森豪威尔主义”就是根据这个“蓝图”设计出来的。人们看到,美国的侵略矛头不是针对某一个阿拉伯国家,而是指向全体阿拉伯民族,目的是要打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缺口,从阿拉伯人内部来击溃阿拉伯民族主义。但是,美国的这种企图是肯定地不会成功的。杜勒斯的悲哀正在于:他既不懂得历史,也不懂得时代。去年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再一次表明,阿拉伯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7.
自从法国国民议会在一九五四年八月三十日拒绝了“欧洲军”条约以后,九月二十八日,美国纠合了英、法、西德、荷、比、卢、意、加等国,在伦敦召开九国外长会议,达成一些协议,并发表了“最后决议书”,即所谓伦敦协定,它实质上是“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的翻版。“最后决议书”包括一系列文件,主要是将西德和意大利拉入一九四八年三月建立的布鲁塞尔条约(即“西欧联盟”)组织,并把西德拉入北大西洋联盟,同进还准许西德有建立陆、空、海军和武装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杜勒斯在演说中还谈到二月二十三日举行的曼谷会议。他说这次会议将讨论“三个实质问题”:“军事安全、防止外界指挥的颠覆活动的安全以及经济福利”问题。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组织在美国控制下的马尼托条约国家统一的武装部队的问题,镇压亚洲国家民族解放运  相似文献   

19.
一有没有变? 1956年11月初,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上表示了反对英、法和以色列对埃及的侵略,提出停火的提案。人们都还记得,在此以前,当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后,美国是一直在基本上同英、法一致行动的:它迅速实行了对埃及的经济抵制;它反对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正当合理的行动;它提出企图篡夺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的所谓杜勒斯方案;它实际上默许英、法对埃及的不断的武力威胁。因此,尼克松把美国在11月初对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事件所采取的做法吹嘘为“历史的转折点”,有“高度的戏剧性”,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他大声宣布:“现在我们已经放弃了殖民主义,并且保证支持以前被大国当作殖民地统治的国家。”到了12月下旬,传出了所谓“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方案,这个方案是由艾森豪威尔在1月5日向美国国会以特别咨文的方式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要  相似文献   

20.
约半月前在巴黎举行的北大西洋公约集团首脑会议,经过几天的尖锐斗争之后,在结束的时候发表了一个号召冷战的宣言和公报。杜勒斯说,会议“达成了目的的一致”。但是实际上,关于西方“团结”的漂亮辞句和反苏诽谤所掩盖着的事实,却是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崩离析和西方实力地位政策的破产。随着这种政策的破产,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大大地动摇了。苏联人造卫星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向全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团结和优势,揭示了当前国际形势中东风压倒西风这个基本特点。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北大西洋侵略集团的冷战和实力地位政策的基础。战后,作为世界反动力量的中心的美帝国主义推行实力地位政策,主要是利用反苏歇斯底里,凭借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