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渗透印章检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清现代渗透印章的种类特点及与原子印章和传统印章的区别。方法 :显微镜观察现代渗透印章印面及印文反映出的特征判断印章的种类。结果 :根据印章印文特征可以推断出印章的种类。结论 :三种现代渗透印章印面外观不同对应的印文也各不相同,这为印文的种类检验及印文的同一认定提供了检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次蘸取色料连续盖印印文的判定是印章印文盖印时间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鉴别文件真伪具有特殊的作用。为探讨一次蘸取色料连续盖印印文特征的具体特点与变化规律,从而为判定印章印文盖印时间提供依据,选取塑料印章2枚,在一次蘸取印泥或印油后,分别在8份水平摆放、竖直摆放和层叠摆放纸张上进行连续盖印,制作实验样本材料,对制作的实验样本材料上的印文特征进行观察、测量与统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一次性蘸取色料连续盖印印文在文件不同摆放方式下印文角度变化的趋势规律,以及印迹色料浓淡变化和印文可变性特征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一次性蘸取色料连续盖印所形成的印文特征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判定印章印文盖印时间提供依据,并成为判定文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光敏印章是一种新型印章。在对光敏印章印文进行检验鉴定时,首先要根据光敏印章的种类特征确定需检验的印文是用光敏印章盖印的,然后再确定它和供检验的印文是否是同一枚印章盖印,最后根据实际案件的需要及检材印文和印文样本的条件对印文的盖印时间进行分析鉴别。  相似文献   

4.
篆刻的由来     
篆刻,又称印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早在殷代,人们便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留下了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印章的出现,篆刻兴起。开始时,印章统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皇帝专用,  相似文献   

5.
感光树脂制版伪造印章与真实印章的印章规格特征基本相同;伪造后的印章印文在笔画的细节形态、长短、角度、起收笔部位,以及细小笔画的相互搭配关系等方面会与真实印章印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制作伪印章时,由于犯罪分子疏漏导致的个别背景纹线残留在底片上,或者修版过度造成印迹缺损等现象,都会在伪章盖印的印文中反映出来。在检验时,应结合照相制版及感光树脂材料的特性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评断。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丝网印刷伪造印文的检验方法。采用矢量化制版、直接制版和复合制版3种不同的制版方式制作印文图案丝网印版.用于印制实验样本材料。观察丝网印刷印文的印迹特征,对特征产生的原因及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丝网印刷伪造印文的特征及其检验要点——要注重可疑印文的单独检验,慎用传统的印章印文比对检验方法。细节特征的具体反映是确定印文是否为丝网印刷形成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印章印文与签字,是合同文件、各种证件和票据产生证明作用的关键。印章印文与签字先后顺序的鉴定.在有些案件中.成为判别文件真伪的主要依据。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应用彩色显微照相技术.把印文和圆珠笔字迹交叉部位细微特征记录在彩色照片上;通过分析研究显微观察的三维图像,从显微彩色照片上揭示印文与签字先后顺序的客观实在性。  相似文献   

8.
近三四十年战国文字研究进入空前繁盛时期,很多文字的释读有了定论。对学术界在燕文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按铜器铭文、兵器铭文、玺印、货币、陶文等不同载体依次作一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印章印文缺损特征在确定印章盖印时间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就如何利用缺损特征判断印文盖印时间进行了阐述,以求在相关案件的检验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量化的角度分析光敏印章中印油混用后印文产生的形态特征,为印文形成时间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Image-ProPlus软件,对不同时间段印文图像的光强度指标进行测算,量化反映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光敏印章中印油混用后印文易产生"露白"形态特征,该特征的规律性表现可以归属于印文的阶段性盖印特征范畴。结论光敏印文形态特征的量化分析既能够为印文同一认定中差异点的解释提供依据,又可以为印文形成时间鉴别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新蔡楚简是近年来在河南省境内,经过科学发掘的又一批战国楚简,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书信发展至战国有了新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功能上的变化;二是浓厚的个人意识;三是针对性加强。引起变化的原因是诸多方面的,但与战国士风应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许慎《说文解字》所称引的汉代“通人”说中,不少古文经学者的说法体现了古文字结构特点和使用规律,有的可在甲骨文、金文或战国文字中找到具体例证.很多古文字知识和理论在隶书通行的汉代仍然为古文经学者所通晓并加以传授,充分说明了师承相传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战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语料①,考察战国时期第三人称代词在数量、时间性和句法功能方面呈现的面貌。战国语料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彼""厥"等。"之"是最常用的,"其"的使用仅次于"之"字,"彼"不多见,"厥"大概在战国中期,已从共同语中消失。主要的第三人称代词由西周时期的"厥""之""其"变为"之""其"两个。在句法功能方面,这几个代词有较明确的分工:"之"主要作宾语,"其""厥"主要作定语,"彼"主要作主语。  相似文献   

15.
从语义、词性两个方面对《荀子》中的偏正式复音词的构成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通过研究发现《荀子》中偏正式复音词的内部构成情况较前代更为复杂多样,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义。这说明《荀子》所反映的战国末期汉语词汇复音化程度的加深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尚书·尧典》记载了传说时代古人利用正南方天空出现的星辰确定四季,战国楚帛书描绘了十二位上古时代传说人物的创世历史。《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出现了节气以及四季的天象物候记录;商代的甲骨文中出现了六十干支纪日法和阴阳合历,并有君王与巫祝通过天象观测传达天意,预卜吉凶,颁布天象与历法的远古占星术记录。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连词“而”所连接的成分最主要、最常用的是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VP和AP。在战国文献中,这类由VP或AP所构成的连词“而”的常用组合分布趋向一致,并在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上形成一些共同的结构特点,但战国初、战国中和战国末,这类常用组合带有不同的句法特征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成书时代 ,是学术界历来争论的焦点之一。有的学者征用《老子》书中出现的“三十辐同一毂”的记载 ,认为这种辐毂制的车子在春秋之世没有出现 ,到了战国中晚期才出现 ,所以《老子》只能产生在战国中晚期之后。本文就春秋时期辐毂等车制情况展开讨论 ,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文献资料 ,论证了春秋末期以前“三十辐同一毂”的制画实践技术的存在 ,从这一方面 ,否定了《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之说 ,进一步证实《老子》成书于春秋晚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惠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名辩家。他的形象在先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体现了不同作品独具特色的艺术处理。《战国策》突出惠子的谏士风采,《韩非子》突出了其名辩家的风采,《荀子》则倾向于否定惠子的名辩主题,并有意进行人身攻击,至《吕氏春秋》,就将惠子的政治失意和善辩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两千多年前西汉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惊世骇俗之言.他的不朽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这一巨著中,作者从各个方面记述了中华民族自轩辕黄帝以迄西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其中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历法、人物、科技、医学、音乐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