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老之学是道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汉初黄老学派融合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尤其是法家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治思想,形成了一个成熟系统的法律思想体系,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实行法治,简法轻刑,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两汉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为中国封建法律指导思想由法到儒的转变起到了过渡性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贾、贾谊是汉初两大著名思想家。汉初社会的现实问题促使他们进行历史反思 ,寻求社会长治久安之道。汉初思想家进行历史反思的内容主要是治理天下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反思的重点则是秦。他们在历史反思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认识到夺取天下与治理天下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其历史的反思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的变易的历史哲学思想。他们所阐发的思想与主张包含着大量真理性认识 ,对汉初统治者的治国举措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初统治者和思想家从中国农业社会家庭本位角度出发,选择了经儒家改造过的"孝"作为内在精神支撑."孝"能使家族和谐,也就意味着稳定了建立其上的整个政权.同时,通过"孝"把家族秩序与国家秩序结合起来,能使整个社会秩序化.汉初刘邦有意识进行"孝治"尝试,至文景时期把"孝治"发展到西汉的一个高峰,"孝治"构成"文景之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 文帝、景帝、武帝时期的思想方略 《史记· 太史公自序》曰:“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韩,公孙弘以儒显”。这说的是汉初几位大臣的思想方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曹参(?──公元前190年),他从刘邦起兵,因屡建大功 而为重臣,曾任齐相九年,在齐时采用盖公的黄老之术,后继肖何为汉丞相,举事无所变更,“肖规曹随”,躬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政治方略。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士人中,有些士人把儒家的道德绝对化,儒家道德伦理不仅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而且也是处理政治问题的根本原则。但是,把儒家道德伦理绝对化和泛化并不能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因而,明代另外一些士人如王阳明、李贽等对这种政治思想进行了反思。公安派文人深受王阳明、李贽等人的影响,提倡无为而治,指出了如何对待小人的原则,表现出了重实效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伯牙奉琴》是秦腔传统剧中少有的文辞古雅之作。儒家“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的主张对中国艺术发展起到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士人是琴与礼乐关联的主要纽带。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琴是乐器、礼器,也是道器。剧中关于琴论述的实在用意,是为了凸显儒家传统的“礼制”“道统”“纲常”等思想。对儒家经典的复排,其意在渲染“儒—礼乐—琴”三位一体的观念。戏曲《伯牙奉琴》展示了礼乐文化在民间生活中生长的另一个面相,以琴道寓意礼乐,进行世俗性的高台教化。  相似文献   

7.
陆贾的思想是中正平和的,以仁义教化为根本,主张由黄老刑名之政归向仁政,马上马下异术。陆贾在《新语》中引用《春秋毂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以之作为《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而《道基》又是《新语》全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陆贾的思想就是源于《春秋毂梁传》,研究陆贾的思想就可以窥见《春秋毂梁传》的思想的特色。虽然陆贾《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所引用的《春秋毂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不见于今本《春秋毂梁传》,但当见于陆贾所用之古文文本之《春秋毂梁传》,故“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仍可看作是《春秋毂梁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道"为核心概念,运用"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道法自然"的治理模式,强调"无为则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治思想基础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境界,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主张从解构的角度审视权力和政治的功用与同时代其他各家思想的治理向度迥然不同,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治世"的出现,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有限政府构建和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也是当代社会发展所推崇的较高精神境界。形成君子人格,就需要学习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它是一套对君子的日常价值观、日常行为、日常习惯加以总结概括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观念。构建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从修身之道、交友之道入手,融合"五常""中庸""和合"价值观念,探讨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儒家音乐思想中蕴含着浓厚的伦理道德意识,其内容主要是以"德"为基础的为人之道、待人之道的礼乐观,"礼"通过伦理来约束、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而"乐"则是通过一定的"美"的形式,陶冶人的道德情感,影响人的道德意识。礼乐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南朝是一个玄风复阐、三教连衡的时代,表现为儒道会通、佛学玄化及诸家思想的大融合。在本体论上表现为道本儒末,体用一如等特征,在圣贤观上既孔老同尊,又认为孔子高于老子,孔为圣老为贤。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刘子》体现了这一时代思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汉建立,为达到统一的封建国家的专制统治,首先要有一个在政治思想上统一的政治集团。因此,以文、景帝两帝发其端,以武帝大力推崇,从而使汉代统治集团儒者化。至宣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则开始出现经学派别化。首先是齐鲁学派之辨,进而是经今古文学派之争。统治集团儒者化,确立了儒家学者在政治统治当中的主角地位;而统治集团的经学派别化,则使经学变成某一权力集团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汉王朝的动荡倾覆,与汉王朝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汉代儒学也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道教、佛教的兴盛。在中原儒学日益没落之际,河西一隅却一反常态,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不仅保存了两汉以来中原的儒学文化,而且还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魏统一北方后,河西儒学对北魏贡献巨大,北魏统治者利用河西仕人及儒学,振兴了礼乐,完善了官制律令。北魏社会的许多领域都留有河西儒学的深深印记。  相似文献   

14.
北宋贾昌朝所撰《群经音辨》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基础上,对群经中的1000多个常见异读字专门进行了整理、分类和辨析,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音义著作,还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同形异音异义词词典。作为一部工具书,《群经音辨》在编排体例、训释方式等方面都体现了其规范性和科学性,对后世的辞书编纂颇有启发,因而在我国辞书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包含着民主政治的一些元素,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儒家的终极理想与民主政治并不矛盾。儒家参与政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作为近乎于公民社会的政治社团的功能,儒家对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诉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儒家文化的开放性为切入口,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人格平等和参与平等为基础,“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发掘儒家文化的价值功能,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此后,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们的推动之下,儒家法律思想全面贯注到了古代立法与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广大壮族地区长期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浸润。官方主导的儒家学说提倡"修齐治平",把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基于此,儒家意识形态的"仁义礼智信"在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壮族人民在接受"仁义礼智信"的教化的同时,也在自身独特的口述传统中演绎着这些至今还发挥作用的修身思想。具体而言,包括厚仁载物、重义轻利、明礼守法、崇智尚勤、讲信修睦。  相似文献   

19.
初唐之际,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的诗文革新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学风格论、"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的文学本质论、"当有知音,以传示之"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相似文献   

20.
自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信仰日显危机,道统权威岌岌可危,虽儒道二家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二者极大的互补性却促成了双方由对立渐趋合一,呈现中国思想史上首次儒道合一高潮,其结果是玄学的产生。关于玄学的形成,一般都从儒、道、佛三合一的角度进行论述,在此则从儒道各自特有的互含性的必然结果——士人玄学的产生这一角度来尝试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