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过去研究界一致认为是“回忆性散文”。但实际上“回忆”并没有成为笼罩“叙述”的一种氛围.而只是一种对“今天”进行观照的距离移动。“过去”在鲁迅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是一种对现实的观照物,是对未来的警示,因而“回忆”与“杂文”是交织互渗的。《朝花夕恰》的文体核心正是这种“杂文方式”:一是“回忆”的功能是在“杂文方式”中显示的;二是主体的叙述性是在“杂文方式”中展开的。这也同时构成了鲁迅叙事散文的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杂文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艺术特质要求呼唤变革思维1、变革的社会与杂文的使命中国社会的变革,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上看,从变革的广度还是力度看,今天的变革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社会变革的影响亦是全方位的.杂文这种集政论性和文学性、集新闻性和持久性于一身的文体所受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在这么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杂文的性质正如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评价鲁迅杂文所揭示的:“鲁迅的杂文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它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当然这种独特的“社会论文”离不开特有的文学表现形式.但从现代杂文诞生之日始.杂文就与变革的社会血肉相连,陈独秀、胡适之、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的骁将和现代杂文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新青年》“随感录”专栏发表的杂文,便是抨击时弊和呼唤新时代的号角:历史推进到九十年代的今天,新世纪的曙光就在前头,迎接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成熟的崭新巨人.然而,变革正如临盘的婴儿.充满对新生命临世的渴望、喜悦和穿过生命遂道的艰难痛苦,它需要助产士;需要呐喊扶助,需要涤除尘污还生命之清纯.从这个意义上说,杂文是今日变革社会的鼙鼓、号角.它是打开生命之门的手术刀,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理水》、《补天》收入在一九三六年一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的《故事新编》中。这里要谈的《理水》、《补天》与同书中的其他作品一样是:古今杂糅,旧事重提。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楚辞     
鲁迅一生对于革命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开辟了崭新的方向。不光在小说、杂文、翻译等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就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研究和诗歌创作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本文仅从“鲁迅和楚辞”这一角度出发,作一管窥蠡测。 (一) 屈原是鲁迅极为喜爱的古典诗人。鲁迅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喜读楚辞。许寿裳回忆,鲁迅在日本求学时购买了不少书籍,而尤其珍惜的就是一本线装的日本印行的《离  相似文献   

6.
韩少功是对鲁迅十分尊崇的作家之一。在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中韩少功的“寻根”小说《爸爸爸》继续并扩展了鲁迅《阿Q正传》中对国民劣根性中存在的原始文化心态与思维模式的思考,并且在“启蒙母题”小说《马桥词典》中存在着鲁迅启蒙语言的双声话语特征;另外,韩少功的散文随笔对鲁迅杂文的思想和方法也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7.
1935年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提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他奉劝读者不要以选本与标点本为依据来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他认为要知人论世,足以应用的选本很少,因为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早在1933年他就在《集外集·选本》中指出“选者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如此则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就范了。”鲁迅指出陶潜、蔡邕等之所以给人留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的前提出发,现代短篇小说以人物的灵魂显示为结构,以灵魂显示的意义为主题,由此而形成以人物的心态为主导,事件与场景淡化为灵魂剖析的线索和背景的总体特征。无论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范例,还是胡适的短篇小说理论范式,均能揭示出现代短篇小说的网状结构可以在不同方位上建构,出现了“纵截式”、“横截式”、“综合式”这三种基本类型。现代短篇小说主题具有真实性、整一性、独立性的层次构成,并以其尾声构成的叙事内在逻辑达到与小说网状结构的叙事文本开放相一致,从而促进小说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杂文曲笔艺术的倡导者和躬亲实践者。曲笔艺术的确立促成杂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跻身于文坛。杂文的曲笔艺术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还能为进步作家利用杂文参加战斗,逃避政治迫害。鲁迅杂文主要从思路构建和语言表达两方面运用了曲笔,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将鲁迅杂文的“形象化”说理推向极致。  相似文献   

10.
聂绀弩的<韩康的药店>是中国杂文史上的经典名篇,立足于该杂文的历史背景,认为它具有"古为今用"、"影射"这两个显著特点,并以小说故事形式折射出杂文的理趣美,师承和发展了鲁迅先生战斗性杂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鲁迅于1927年定居上海并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在此期间鲁迅从上海政治文艺状况的现实出发,创作了《故事新编》中后五篇小说,集中体现了鲁迅对上海及中国现代文坛的全面认识与思考。鲁迅在小说中揭示出当时上海出现的各种荒谬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各种文坛丑类的本质所在,并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真正地能够代表民族脊梁的历史人物,为困于日本侵略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现代中国人提供了精神参照。同时为年轻的"左联"在上海复杂多变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认清方向,向健康、积极的道路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钱锺书一向重视中西文学和文论的互相阐发,所论常有援引英国文学和文论。《谈艺录》中他根据中西文学史和批评史上的实际,把创作分为两大宗:一为模写自然;二为润饰自然。这两大宗派貌似迥然,实则内在相通。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也是一个关乎文学起源的问题,涉及写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厘清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辨析文学中的真实与虚构价值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氏小说思想的建构是特定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的历史产物。从其精神渊源来看 ,它体现了传统儒家诗教理想与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传统批评体用理念与现代科学实用理性的梁式会通 ;从其理论体系来看 ,它表现了梁氏试图会通小说的现实使命与审美特性的价值取向 ;从其现实启迪来看 ,强烈的批判精神、积极的新变观念、鲜明的现实品格、自觉的开放意识是其思想创建中可资批判汲取、创造扬弃的重要的精神元素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爱伦.坡是19世纪初的一位文学怪才,其小说、诗歌和文学批评理论都已成为全世界珍贵的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哥特式小说至今风行于世,他因而被誉为"美国恐怖小说之父"。在中国,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300多年来经久不衰。两位文学巨匠举世瞩目,都表现出对超现实的鬼怪题材的偏嗜。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志怪体文言小说的典范作品,其中的短篇小说多具有寓言化写作特点,对中国新时期寓言化小说创作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在此,以《画皮》为例,从寓言化的内涵、形成和典型意义三个方面,分析《聊斋志异》的寓言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萧红与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个性的女作家 ,她们所创造的诗化小说和融会了现代意味的民族化小说样式 ,为新文学小说创作带来了种种新奇的美学景观。从小说的语言、色彩方面比较论述二者的创作 ,可有效揭示作家富有女性特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小说本体论”的讨论虽然并不新鲜,但仍有继续言说的必要。因为它涉及到小说艺术的价值观,关系到如何正确对待小说的创作与阅读等问题。为了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叙事与经验的关系中获得当代小说家继往开来把故事“讲好”的路径。在后形而上学视野下,本体论建基于以感同身受的体验为基础的认识论。根据优秀小说家们的创作实践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本体论主要有三种:小说本体的愿景论、思想论、语言论。审视这些各有所取的不同路径,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何为好小说”的价值本体。优秀的小说都拥有一个基本特点:“复杂与单纯”形成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8.
茅盾的生前显赫、死后落寞,都与其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得失密切相关。这一小说类型的创作范式可归纳为"感性细节"加"理性框架",思想精髓在于批判现实时的分寸把握,说到底是作者意欲干预政治又希望规避现实风险的文化心理的产物。茅盾及其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之际,在现代文化冲击中既深感诱惑又惊惧交加的矛盾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9.
“空间”是一个与戏剧的本质存在方式尤其是现代戏剧的特质极其相关,且可以兼顾具体作品的形式与内涵的美学范畴,笔者提议用“空间”一词建构现代戏剧批评理论。从戏剧的剧场空间、外部文化空间、内在结构空间三个层面,可建构三种批评策略的方法和前景。首先,从剧场的角度出发进行戏剧的空间批评,关注剧场空间实验的成效及其可能的拓展范围,必然为戏剧阐释带来一种有效的解读视角。其次,有鉴于文化空间理论的蓬勃发展,戏剧批评亦应努力突破传统的空间概念,结合现代文化地理学等空间批评理论,多多关注戏剧作品中地理、历史、权力关系、民族身份等文化空间问题。最后,现代戏剧创作出于体类自觉,发生了空间化叙事转向,针对这一现象的理论关注与阐述,便是直指戏剧作品本体内在之基本结构的“元空间批评”。“元空间批评”通过内部形式分析,解读作品中因空间结构错置而产生的隐喻,进而关切本原性的社会文化问题,并借助空间结构样式的分类为戏剧史研究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20.
伍联群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26-30,34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生活于蜀地的九年时间里,形成了他成熟的文论思想和主张。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论中的“文道论”、“文气说”,从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主张文学创作应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我们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陆游的文论进行了论说和评析,指出其对传统文论的反思和改进。陆游的文论充满了积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对于现代文艺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