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是王国维早年“见识、文采诚有过人”之处的美学专论,它发表于《红楼梦评》问世与《人间词话》创作之间的1907年。其时,王国维已由《红楼梦评论》第四章对叔本华美学的怀疑和辩护,经《叔本华与尼采》对它的批评和扬弃,过渡到第三、第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生活之欲",要使人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拒绝"生活之欲",人生解脱的途径不外是"美术、出世、自杀"三种。王国维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导致王国维形成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主要是受到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影响,同时亦源于他内心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天才与自卑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实是“无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实是“有我之境”,其实,他们对意境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只是对意境分类的角度不同。叶朗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割裂了意境中情感和意象的关系,其实是叶朗误读了叔本华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哲学的功能角度探讨哲学,提出了“哲学是智慧之学”的新命题。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之:1、哲学能增长智慧;2、哲学促使了谋略学的产生;3、哲学智慧成就科学事业例说。文章认为,应把哲学从“政治哲学”和“书斋哲学”的圈子中解放出来,让哲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哲学思想出发,围绕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即"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人生观方向:解脱与超越"、"人生观思考:从痛苦到超越",试图对他们如何剖析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并通过分析指出:叔本华是达观主义者,而尼采则是本质上的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有我"、"无我"费思量--《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少论者认为其间包含着“有我”的矛盾。其实,“无我之境”中确实包含着“有我之情”,但这同“无我”并不矛盾。因为“无我之境”中的“无我”是从创作主体的心性修养及观照方式方面而言的,而“有我之情”中的“有我”则是从具体文本的呈现状态方面来看的;前者是创作主体的旨趣和追求,后者则是前者情趣之自然流露,是前者追求的形象化确证。  相似文献   

7.
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从审美无利害关系出发,提出“眩惑”范畴。在王国维看来,“眩惑”刺激人的欲望,使人“复归于生活之欲”,违背艺术的精神与宗旨,不能使人超越功利、进达纯粹知识。对待艺术中的“眩惑”成分,要因文而异,具体看待,不可以偏概全。要从中国传统美学的雅俗之辨中,发掘其蕴藏的深层意蕴和非凡之美。在艺术和美浸淫着世俗气息的当下,更应从人的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等出发,认识到“眩惑”在满足人性发展方面的肯定性价值及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尼采审美主义源于对叔本华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独特体悟,其特点在于,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中寻求生命救赎之途,尼采认为,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衍生的悲剧艺术,在悲剧的现实面前建立了一个艺术的中间世界,从而缓解了人类的心理重荷,并为生命提供了经历,战胜痛苦的可能,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有其唯心一质及空幻色彩。  相似文献   

9.
《人间词话》是一本采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体制而又注入了新观念血液的诃论名著与美学论著,作者王国维是我国美学史上与文学批评史上首先引用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来评论我国古代诗诃的美学家与文艺理论家。其“境界”说又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向为学术界所乐道。但仔细分析,觉得王氏所举的一些诗例词例.似与其理论不甚相符。现略抒管见,请大家批评。  相似文献   

10.
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模式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结论有明显的平面化倾向。而在“文化阐释”的视角中可以发现,王国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自的相关“因子”构建了自己的体验和解读,王国维照搬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得出是重视文字文本、轻视文化文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意境理论虽然不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但毕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境界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论”包含三层不同含义:一是作为对艺术审美本体的概括,用来说明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二是用来指示诗词中描绘的景物、景象;三是用来描绘人的心理体验。作为审美本体的“境界”又可分为三对范畴: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般认为同属于艺术本体论的“隔”与“不隔”,实际上是从风格的角度入手来判断诗词优劣的标准,而不是艺术审美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杨度一生以“帝王之学”安身立命,以之指导自己的人生,并孜孜追求“帝师”之梦。他的所谓“帝王之学”其实有“术”而无“学”,是战国以来纵横家思想的嬗变与翻版。杨度最终落泊仕途,沉沦史河,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是因为没把“帝王之学”学到家,而是时代注定了他的这种学术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一生既是追求永恒价值的过程,更是企求消解困惑而又不能的迷茫历程。王国维力图从形而上的层面为人们开拓出精神的寄托与慰藉地,以平息躁动不安之心灵。但经历艰难的寻觅、反思,不但没有消除他心灵中的困惑,反而把他推向了更深的、不能自拔的"情感"与"理性"、"精神"与"功利"、"有限生命"与"无限欲望"的多重困惑之中。人有困惑,必求解脱。但王国维对宗教上的解脱存有疑虑,不得不从文学中、美学中寻求解脱。当种种解脱失效时,他最终选择了自沉昆明湖。  相似文献   

14.
王元骧先生认为,审美(艺术)形而上学作为柏拉图、康德美学及浪漫主义诗学的历史遗产,对抵制科技理性及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和物化,发挥审美艺术的终极关怀功效,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质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因此他认为尼采晚年对其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中所高扬的审美形而上学的抛弃是一种倒退。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因为他忽略了尼采晚年思想转变的深层原因和重大意义。尼采在其学术生命的最后两年中,诞生了彻底反形而上学的谱系学方法论,面向未来开启了哲学及美学身体转向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17.
永嘉之学来源有二,一是从周行己到郑伯熊的性理之学。后来,郑伯熊深知空谈义理对国事无补,在薛季宣影响下转向事功之学。  相似文献   

18.
走向后现代的尼采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从实体性非理性主义到消解实体的功能性非理性主义、从价值重估到再重估对后现代主义中的尼采哲学的演进进行了论述,并且试图为摆脱后现代困境寻求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科学从哲学中的分化,曾一度是二者一道步入成熟并获得高层次跃迁的重要标志.但在随后的发展中,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铲断了“哲人之石”的科学根基,使哲学发展呈现为特种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繁殖的过程;而以孔德为急先锋的科学哲学则将“哲人之石”拒斥在科学大门之外,使科学发展因丧失了人文理性的精神导引而陷入重重困境.正是有感于此,西方科学哲学的现代逻辑主义、历史主义各派才发出了接纳和重建“哲人之石”的呼唤.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努力又在西方后现代转向所张扬的颠覆声中,被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的新拓展是王元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组成部分之三,也是王元骧文学原理的哲学思考之三。本文由自然本体论、人类本体论和生命本体论三大系列建构而成。而其中的生命本体论源于康德的人类本体论,是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生命本体论关于原始欲望、本能冲动的“生命意志”学理。王元骧不仅将它引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而且还把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美学、叔本华的悲剧理念和尼采的强力意志等合理内核借鉴到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以前很少问津的本体论予以新拓展。这是王元骧文学原理的哲学思考之后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