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康德的目的论思想是一种先验的目的论思想。他通过批判反思性判断力,考察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论证创造自身的终极目的,使西方传统的目的论思想开始围绕着人的先验的合目的性活动展开。当马克思直接把人的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时,人类的终极目的才在人类的现实的自我解放运动中真正的实现出来,并且获得了完全的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诗的中国梦的实现既然是一个既涉及合规律性又涉及合目的性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辩证、动态地看待新诗系统内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等结构性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首先.要实现中国梦这一理想,新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应该互为目的、互为手段;另一方面应该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其次,新诗一方面应该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内在根据,通过展现已经获得证明的现实中的发展规律来叙述合目的的、应当如此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应该表现出对可能的、应然的、合目的的生活的追求和幢憬。  相似文献   

3.
从黑格尔对康德目的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谈起,着重介绍了黑格尔逻辑学中的目的论思想.黑格尔逻辑学中的目的论思想体现为一个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作为机械性与化学性相统一的目的性、从主观目的到实现了的目的、由外在目的性进入内在目的性等阶段,最终在绝对理念中得以完成.目的性使黑格尔的本体论成为辩证的整体论,且这种一元统一是植根于现实的.它破除了以往众多哲学建构的现实与彼岸、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分立.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一个目的系统,这种目的性的特征使得他的学说体系具有一种自我诠释性和内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理性对于诗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它具有合目的性、使诗意深邃、指导诗美创造的话语过程等多重功能。它有哲理化、借物显现等多种表达方式。诗的理性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的纯然理性,而是不离开诗美创造对象的,对诗意的感受、体验、领悟的理性。故理性在诗中,大都借它物隐藏自身、显现自身。诗中之理,是对世俗理性的批判,是对统治理性的抗争。它关怀人本身,关爱人性、生命、生存状态,它永远向着人类美好的未来歌唱。  相似文献   

5.
第三批判是康德试图沟通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而其中"天才问题"对艺术天才和科学才能的区分是《判断力批判》从鉴赏判断向目的论过渡的中介。这个重要的区分一方面将艺术天才的重要性从科学才能中独立出来;另一方面也为其知识论的完整性提供了连续的普遍有效性保证。这一论断既在康德的批判体系中占据"桥梁之桥梁""中介之中介"的重要位置,又首次将天才问题上升到先验的理论高度,揭示了自然通过天才的大师典范为艺术立法的创造性内涵,在打破了古典主义束缚的同时,为早期浪漫派乃至整个现代艺术理论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杨牧的诗歌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既是作者深切感受和体验的抒写,又是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理性反思的表达。具体表现为:关注现实,表现“人”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和爱国精神;思考总结现实,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乐观精神;不沉溺于历史的伤痛,怀抱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反思历史和现实,怀抱深厚的忧患意识;表现“以民为本”的民主理念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歌既充满着激昂乐观的信念和情绪,又表现出一种现实理性精神,闪烁着现实主义理性的光芒,由此进发出强大的生命回音。  相似文献   

7.
在康德的关学体系中,“无目的性而合目的性”是审美判断的先天原理。然而,将这一原理作用于审美实践,却无法解决现实中大量“非纯粹美”的问题。针对这一实践困境,康德引入自由美与依存美的概念,将美学研究与审美实践截然分开,承认了审美在实践中的“有目的而合目的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美”沟通“真”与“善”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学在鲍姆嘉通那里第一次得到命名,但它真正的独立之路却开始于康德。鲍氏的美学(感性学)旨在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的第三批判论证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乃是感性判断力的先天规律,从而在知识学体系内完成了美学的本体论证明。但美学的真正本体论地位的确立是在马克思主义以“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美学体系之内。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本性与解读--谈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通过对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的解读,揭示出世界历史的本性就在于逻辑与历史矛盾的对立统一,它不只是我们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可靠、有效的依据和线索,同时也是历史借以表达自己、实观自己的途径和内在动力;由此对历史的合理性解释,便演绎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观念与热情之间矛盾对立的纵横经纬,而人类对自身自由的追求也正是在逻辑与历史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得以展示和实现的。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不是将(历史)哲学家对历史的解读仅仅看作是一种自觉理性形式的历史,而是更进一步强调,世界历史(理性)本身,也正是通过这种自觉理性的形式不断地显明自己、实现自身的自由,从而达到了自觉理性与存在(于世界历史中)理性之和解。这就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本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性视界。  相似文献   

10.
当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美术欣赏课的设置,它所执行的应是深层次、宽范围的美育职责。具体而言: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同时。将艺术上的关和规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培养学生对“现实美”的理解、追求,唤起学生对自身、自然及社会的热爱之心,从而达到塑造自己、改造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它以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为根本前提,充分尊重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反映了历史规律;它以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为基本依据,从根本上体现了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最在多数人的利益”、“趋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合目的性;它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是未来社会的现实纲领。  相似文献   

12.
传统形而上学注重于抽象的理性和实体,追求绝对,遗忘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发现了人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达到了对生存历史性的真切领悟,揭示了现实历史的本质,呈现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世界,从而在存在论基础上跃出了知识论路向,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开启了立足于现实生活过程的生存论哲学境域。  相似文献   

13.
商品说明书翻译具有极强的目的性。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翻译的实质是由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的。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认为商品说明书的翻译应该遵循目的原则,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人类及其理性从孕育到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探索和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过程之中,不仅理性自身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德性需求的发生和增长。理性和德性是人类个体成长与类成长的基本精神之维,这既是一种人性的事实,也是由此而产生的人性价值标准。求真、致善并实现理性与德性的和谐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每一生命个体以及整个人类精神成长与自我超越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5.
儒家仁学思想是杜甫一生的精神核心,它表征为诗人两大人生态度:生生不已的现实政治执着与人格独立的超现实政治追求,长安时期,干谒求仕的现实生活促使这两方面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性因素突显出来,由此诗人运用两大类具有历史审美心理积演即具有比兴艺术历史的自然意象,通过这两大类意象的三种方式的对比运用,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苦心孤诣:对求仕的强裂向往与对人格不甘受抑的张扬,长安十年晚期特别是十年后兵戈起而计人在个人,家庭、国家三方面--传统文化士人设计的自我实实现道路--全面失落,使诗人产生了深刻的沉痛,由此,诗人以我观物,营造了两大类悲剧性自然意象来发泄自身的悲剧情感。  相似文献   

16.
对个人本位目的论和社会本位目的论两种教育价值观,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家长长期以来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影响深远。教育目的的价值应尽最大可能使人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趋向一致,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现实条件下达到完美的融合。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和偏移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劝告式执法"作为一种与"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相关联的行政管理创新,具有规范层面上的合法性与合目的性。它以"要件—劝告—效果"关联架构成立为前提,对轻微违法行为"经劝告后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而"不罚"。其应通过正当程序作出,并限制过度自由裁量,从而作为一种补充性的执法制度通过合作治理真正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新形势与旧模式哲学与其他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采用高度抽象的理论形式反映客观自然和社会现实,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学科定位使得哲学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许多的特点,比如,哲学概念十分抽象,哲学推论晦涩难懂,哲学一方面与  相似文献   

19.
在康德实践哲学中,“理性的事实”是一个重要且富有争议的概念。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理性的事实”概念确立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这引发了学界的两大争论:第一,“理性的事实”概念取代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这一做法是否具有合理性?第二,“理性的事实”概念的具体内容是道德法则的意识,还是道德法则,又或是它们二者的统一?我们可以基于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视角,把“理性的事实”概念理解为纯粹实践理性通过与它自身同一的道德法则而确立的事实,理解为纯粹实践理性(即道德法则的意识)与道德法则在同一性中构成的统一体,由此为学界对“理性的事实”概念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审美愉悦与其它两种--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对善的追求所引起的愉悦区别开来.但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最终还是借助于一个美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道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