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空间批评”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在融合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和女权主义等后现代文化理论。空间批评强调对丈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后现代美学和文化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空间批评强调空间是地域、心理和社会的多维整合,为从多领域多视角赏析文本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最蓝的眼睛》,将小说的叙事文本划分为物理、心理和社会空间,从地理、认知和种族三个层面探讨南北城乡、优劣心理和黑白人群二极对立的内在关系,旨在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空间化叙事特征,展现《最蓝的眼睛》中的多维时空版图。  相似文献   

3.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近百年的中学教材解读史中,这篇散文的"空间美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反而偏好于"封建批评"和"自然热爱"的主题解读,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空间的误读,也因此忽视了鲁迅在空间中的审美体验,从而阻碍了空间文化的美育建构.作为回忆性散文,作品蕴含了三个空间:"原风景"的田园空间、三味书屋的双层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假定性、剧场性以及娱乐性是高行健从民间文化中摘取的三棵重要的“种子”。他渴望这三棵“种子”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土壤上存活下来,以此带动中国戏剧的复兴。高行健寻戏剧之“根”并不是对中国原始野性文化的自恋,而是在现代性浸淫中对传统戏剧资源的新的开掘,是一种找寻超越与突破支点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中国传统演出空间与西方新型舞台革新的一系列共性与特点,分析了两种文化互相渗透的图式。从四个方面剖析研究其相似点,即剧场性、空间的自由、空间的暗示和空间的开放。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所具备的一系列优点正是西方舞台革新者所追求的目标。剧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螺旋式上升的,这就是现代西方新型舞台革新设计从一种古老文化中获得启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揭示了美国女性与社会的矛盾问题。本文运用”三一律”戏剧结构来解读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一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剖析女主人公在寻找自我价值和从社会约束中挣脱出来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7.
张燕娣 《科技信息》2007,(13):12-12,28
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研究是深化曹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情境设置可以说是曹禺戏剧剧场性最重要的戏剧结构形式之一,在其特有的人物塑造、丰富深邃的审美视角、氛围构造、人物场境描写中均有体现,它统一于曹禺戏剧内在意蕴的特殊要求,是曹禺观察现实生活的一个有力视角。这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情境设置也是曹禺戏剧异于其他剧作家的重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时期城市空间重组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城市空间正发生重组。文章为此提出新时期城市空间重组模式,分别从外部空间结构重组模式和内部功能空间重组模式来阐释。在外部空间结构重组模式中指出城市空间结构将走向“多中心”,并提出“强功能”和“弱功能”两个新概念,指出城市空间结构应走向“强功能”的纯净分区和“弱功能”的混合。在提出城市内部功能空间结构重组模式时,首先研究新产业空间、新居住空间、新商业空间、新休闲空间等不同新城市空间的空间布局模式。最终综合内外城市空间重组研究,分析探讨出城市空间重组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景德镇形成了著名的瓷艺家团体——“珠山八友”,其中的汪野亭与何许人,都以山水瓷画闻名于世。汪野亭偏爱春秋山水,何许人独爱雪景山水。在空间美学视阈下观照二人的瓷艺作品,从叙事空间、抒情空间、意蕴空间三个层面切入比较,由内在画境走向外在空间进行分析,进而领悟二人作品呈现出的不同风貌——清逸与清净。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二十世纪学界对空间的关注,人们将目光从以往对时间和历史的关注转移到了空间上来,完成了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化,是为文学与地理学的交叉,拓宽了文学研究的疆界。从空间批评的视角审视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出现的主要空间如厨房、画室及教堂,发现它们不单纯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在物理空间的背后蕴含着强烈的有关权力、身份等社会属性。这种解读契合了二十世纪文化研究对人的身份、知识、权力的关注,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东莞文学已然成为特色鲜明,且有全国性影响的地域性文学,但东莞文学与文化批评却被指认停留在尴尬的学步阶段。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忽视了这样一种视野,即从文化地理视域与城市化浪潮中的文学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复杂关系中取得化约点,如能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东莞文学批评,便可发现,其可被放置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来肯定和审视。本文藉着文化地理学与城市文学的相关理论和视野,将东莞文化与文学批评一方面置于地域空间的纵向言说中,另一方面置于城市化演变的时间序列中加以观照,由此有效看待东莞文化与文学批评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从“地理”是描写世界或大地法则、大地规律的本义出发,该文论证“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创造的、建立在自然世界基础之上的人文世界”,指出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应该围绕回答人文世界是什么、在哪里、在何时、为什么、怎么样等“5W”的哲学之问来组织;每个哲学问题的回答都有一个基础理论支撑,人地系统耦合理论、地理空间组织理论、人地协同进化理论、人地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分别回答这些哲学之问的基础理论;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存在的理论依据各不相同,对应于“5W”,它们可分为基于要素的、空间的、时间的、机制的、优化的5大类.  相似文献   

13.
杨慎杂剧作品自明代以来就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历代文献书目和学界研究成果对存在较大争议的杨慎《太和记》与许潮《泰和记》进行考述发现:杨慎《太和记》作为由24种剧本组成的杂剧合集,极有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其题材选择具有明显的历史化倾向;《太和记》形式体制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戏剧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从具体文本考辨杨慎《洞天玄记》与陈自得《太平仙记》之间文字的差异看出:杨慎创作《洞天玄记》一剧不容置疑,陈自得《太平仙记》实乃改编自杨慎《洞天玄记》。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称得上是现代小说史上的一部奇书。奇就奇在鲁迅的书袋虽然是鼓鼓的,却无意于掉书袋,而是驾轻就熟地出入古今,把现代社会的诸多官场丑态、文界乖谬、民间陋习和掺和着奴性及流氓性的国民心理,糅合在神话、传说、历史的著名故事之间。这就有如女娲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搅动地上的泥水,溅出一班能笑能哭的生灵,即鲁迅所谓“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是也。二者的糅合与搅拌,构成了复调叙事,构成了民俗性的狂欢。古人和今人打照面,互相消解对方的神圣的灵光或装模作样的摆谱,令人看见他们的不尴不尬而窃窃发笑。小说自身也由此超越纯文学传统而向杂文开放,小说与杂文杂糅,兼具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开创了一种古今杂糅的“杂小说”新文体。  相似文献   

15.
从民族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对大量的民族语地名(用民族语命名的地名)材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任何一种民族语地名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基础和文化背景,都客观上内隐或外显与民族的生态环境分布、地缘分布、跨境分布相关的大量的文化的信息,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某一特定区域内民族的聚居、杂居与散居程度,历史地折射出区域内的民族构成和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比较研究的文化学方法,探究了决定中西观演空间发展历程的内在文化因素的差异性,从而为我们理解中西观演建筑形态提出了方便的工具。文化的综合性差异、时空观差异、戏剧心理差异、戏剧主张差异、伦理观差异和环境观差异等都影响了中西观演空间向不同方向发展,而文化的综合性差异则是最根本的因素。研究文化的差异与观演空间的分异及融合的过程可为我们进行新型观演空间的创造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18.
列斐伏尔在1974年法文版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指出人类社会中的空间已经 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自然空间虽然仍然是社会过程的源头并且不会完全消亡,但现在主宰人类生活的却是社会空间.他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空间的社会生产理论,即空间在根本上是依靠并通过人类的行为生产出来的.每个社会都会生产自己的空间,空间也暗示了对社会关系的容纳和掩盖;以往人们考察的只是空间中的生产,而现在应该转向考察空间自身的生产.本文基于这个思想,将生态批评设置在一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空间内,通过我们对于生态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建构,形成一个新的生态文化空间模式,这个空间模式不仅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反思和修正的参考意见,同时也是确保子孙后代身心健康得到保护的成长空间.那么,在生态批评空间中,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就是翻译.即通过语内翻译将中国古代生态哲思的文言文、医古文翻译成现代人能够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行动指南,同时,在不同语言、文化、社会和种族之间,探寻生态正义和生生不息的内涵,从而丰富生态批评理论,推动生态批评空间生产出更多更新更好的生态空间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