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机制、构建非遗传承创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平台等多种方式,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方式,研究非遗数字化传承工作,突破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非遗资源共享度低、遗产独特性不足、产权界定模糊等问题,非遗数字化传承应该形成交易费用主导的传承匹配模式,构建非遗产权动态均衡的长效机制,加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3.
安徽是一个非遗传统技艺荟萃的省份,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传统技艺,安徽省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依托非遗场馆进行传播、依托网站进行数字化传播、依托居民社区进行下沉式传播、依托“非遗+旅游”进行融合式传播。短视频的盛行,为非遗传统技艺提供了一种可以被“看见”的守护与传承方式,与安徽省现有的传承和保护方式可以相得益彰。安徽非遗传统技艺短视频传播应坚持多向进路:政府方面,对非遗传统技艺短视频传播进行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支持;短视频平台方面,全方位、多举措助力非遗技艺短视频传播;非遗传统技艺短视频生产者方面,多点发力、精准施力展现非遗传统技艺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该文以自拍电视纪录片《苏北糖画》为例,就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研究选题,从制约“非遗”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主要瓶颈、新媒体环境为“非遗”纪录片发展带来的机遇“、非遗”纪录片有效创作与传播的主要对策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广大学者和从业者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相应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非遗文化传承研究大多着重在器物考古、器物文化象征符号探索以及地方政府保护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对于乡土文化自觉普适性的形成以及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手段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运作中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困境,也是一种机遇。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推力,新媒体作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两者的相互作用拓宽了非遗传承保护路径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居民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收入水平的居民对忻州非遗项目的感知度有较大差异,不同的居民了解非遗的途径有所不同,忻州当地居民对非遗的潜在需求很大,大多数居民认为通过发展旅游文化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中国非遗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管理问题、推广与传播问题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安全问题等,使中国非遗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状况,必须探索新的原则与观念.在原则方面,要系统研究非遗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重,推动非遗及其资源的"活化"发展等;在观念方面,强调非遗传承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非遗及其资源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非遗传承发展要融入大众与生活,非遗资源化与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非遗传承发展要聚焦融合发展的趋势,消费是非遗传承发展中的最佳传播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传承,传承是要靠人来进行的.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非遗”传承的内在动力.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认识到“非遗”深厚的文化魅力并为之持之以恒地坚守.  相似文献   

9.
青海涉藏地区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探索非遗产业发展道路,是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青海涉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财富,反映不同时期藏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思想文化等,随着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青海涉藏地区人民不断优化其运行模式。研究发现:青海涉藏地区非遗推动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非遗文化产业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提供生态理念,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挥非遗传承人带头作用,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塑造乡村文化自信;提供多种增收途径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等。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非遗产业化程度不高、销售渠道单一、创新意识薄弱以及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限制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数字化平台帮助宣传当地特色非遗文化品牌以及健全人才培养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保护传承的历史与现状、保护的理念与原则,希望通过宣传与教育,让非遗保护工作不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1.
全新媒介语境下,借助现代媒介技术的传播优势,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传播路径,且大大提高了非遗的普及教育和传播效果。当然,也要正确认识大众媒体对西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积极发挥现代传媒的数字技术优势,实现西藏非遗健康有效地传播和承继。  相似文献   

12.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 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 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 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黑龙江省“五乡八村”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开展田野工作,了解各地区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在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概括当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予以探索和讨论,助力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结合国家级"非遗"常州梳篦个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传承保护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消亡威胁最严重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产品庸俗化、伪民俗泛滥、遗产资源缺乏深度挖掘等问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运作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否真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归纳总结出五种典型运作模式,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晋中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热浪,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应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到多管齐下,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8.
晋中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热浪,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应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到多管齐下,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9.
大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平台,是保护和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场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课堂。探讨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传承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参与的一项工作。利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开展校园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他们对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前景具有相当程度的决定作用,了解传承人的真实意愿和现实需求,对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具有基础意义。我们应该立足现实,从文化多样性的大视野上、从中华文化传承角度来思考问题,培育文化生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