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朔小说常被人以"痞子文学”一言蔽之.本文力图在深入王朔小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类分析,探寻三种人物模式各自意义并整合出一条不同形象间相承和嬗变的轨迹,由此发掘出王朔小说荒诞表面下的严肃意义,即认为痞子形象是社会转型时期既有的人的构想破碎后对新生活模式的一种努力尝试,虽然这种偏激化的尝试注定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王朔作品的语言具有“痞子式”的特点,这可以从他的词语、句子、修辞等的运用中反映出来,其主要做法就是将高尚和庸俗并置,使积极与消极相融。王朔对于意义的解构是以一种俗的方式进行的,它以打破常规的语言运用为依托和表现特征,这使得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接近他的小说,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新鲜感和冲击感。  相似文献   

3.
一、“王朔现象”引起的思考近一二年,从影视界乃至民众间,特别是青年中泛起了一股“王朔热”,或称为“王朔现象”,它起因于王朔的几部小说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几部电视剧收视率甚高,引起了轰动。对王朔的作品用文学艺术的标准衡量,影视界和观众均有不同评价。褒者认为它反映了时代精神,迎合了时代潮流,符合一些人的审美情趣,可算作文学艺术品;贬者评其为“痞子文学”、“流氓文学”或“无赖文学”,甚至斥之为“‘谴责小说,和‘讽刺  相似文献   

4.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  相似文献   

5.
以作家路遥、张贤亮、王朔的小说为范本,分析了新时期的情爱小说的两种类型女性形象,并探讨了隐藏在情爱救赎模式背后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坛,号称“痞子英雄”的小说作者王朔,曾经以《我是流氓我怕谁》与正统文化公然叫板。2002年7月,王朔又以25万字的妹妹篇《我不风流谁风流》在世人面前亮相。作者试图以“把责任扔到九霄云外”的写作态度,涂抹掉文学的神圣光彩,还作品以生活的本来面目;用“能摸到生活的质感”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北京方言以及平民文化的特色;以“自然界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艺术审美,表明白己的创作个性。王朔追求“有缺陷的”艺术来表达现实的生活,妄想获得学者专家们的正眼,也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经历过近二十年的文坛纷争和社会关注,王朔及其作品必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无法抹去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王朔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在社会关系变革、新阶层涌现以及思想文化变迁的“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才能清晰地展示作品的时代风貌和特殊意义。意识形态的松动、文化选择的多样为另类的王朔小说打造了生存的空间;而世俗力量的显现和膨胀则使迎合大众的王朔小说声名大震。  相似文献   

8.
顽主──王朔文化叛逆的视角姚晓雷毫无援色地接受了“痞子文学”作家桂冠依然闲庭信步的王朔,不失时机地把“玩”的宫官僚得免祆卜了油的大鞋一得油平可鉴,并把它她向文坛、的确有个时期,出现在其笔下的主人公,几乎全是些大大小小的顽主们,一例天马行空一例妙语巧言...  相似文献   

9.
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人们通常只关注直接进入作品的地方色彩,而忽视空域背景的层面,因而对王朔小说的"京味"存在争论。其实,王朔复杂的"胸臆"充分体现为作品中的拟政治语言、落拓之子、军队大院、理想空域等,而"京味"正相应而生。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伴随着社会转型,作家的主体意识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觉承担启蒙济世的的重任,还是对小说使命的认知,均与传统迥异。这种变化影响到小说创作,既产生了新的形象,也促使内蕴更新,凸显出人本意识;同时导致小说叙事特征的变革,限知叙事视角的引入、“革命+恋爱”叙事模式的产生以及心理描写等叙事特征的嬗变,凸现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王朔的小说创作置于转型时期中国都市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人生困境与生命意识两方面分析顽主们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提示王朔小说在文学反映生活、探索生命本质两个层面上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脱胎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然而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有现实,使得"零余者"这一形象具有一番中国特色。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鲁迅、巴金、叶圣陶等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痞子文学代表人物王朔在世纪之交的再次走红常常被贬斥或轻描淡写为“自我炒作”或“哗众取宠”。但是,如何“争众赢宠”却不仅是西方修辞学关注的中心议题,也是包括王朔批评者在内的话语实践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王朔看似只有“骂”味的话语实践中其实蕴含了“以反权威之名行利用权威之实”这一修辞策略。王朔高调批判诸权威的同时,却通过投射适当的修辞人格消抹其自身同样具有的权威身份,并通过诉诸“事实”这一国人广泛认同的权威、主动承担“举证责任”、利用权威分裂又互相借重的状态而实际上利用了权威来使自己的话语获得“授权,”最终实现“自我确立”。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伴随着社会转型,作家的主体意识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觉承担启蒙济世的的重任,还是对小说使命的认知,均与传统迥异。这种变化影响到小说创作,既产生了新的形象,也促使内蕴更新,凸显出人本意识;同时导致小说叙事特征的变革,限知叙事视角的引入、"革命﹢恋爱"叙事模式的产生以及心理描写等叙事特征的嬗变,凸现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快感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众流行文化发展的内驱力。而王朔小说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快感内容及表征。基于此,文章从大众文化角度来探讨王朔小说的快感编制策略,具体来说,王朔在小说中采用了狂欢化的语言风格、悬疑化的叙事策略以及双向化的人物与符号设置等手段以增加读者阅读小说的快感。  相似文献   

17.
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的费达拉形象,不仅体现了白人作家的种族偏见,而且符合西方作品中东方人的“滞定型”模式,是种族主义与东方主义双重作用的结果。费达拉这一东方“他者”形象的出现,不是作家梅尔维尔个人的偏见,而是在一个充满偏见的文化语境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朔小说的转型在当代文坛具有深远意义.前后期小说在创作内容和叙述形式方面存在诸多转型,突出表现为对世俗的超越,转型的深层原因表现为城市环境、主体身份、文学动机三个层面,由此揭示出其小说转型带来的文学史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写实小说的本质特征在于对人的生存怪圈的叙述,借用格雷马斯的叙述图式来建构,其表达公式为:S1 UONS2 UONS3 UONS4……结合具体文本,这种叙述可以分为池莉式、方方式和王朔式。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的角度审视《晏子春秋》,它可以说是先秦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前人研究多所注意的晏子形象外,齐景公这一形象的生动性,复杂性,其于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丰满性等等,也颇值得注意。先秦阶段小说发展还很不成熟,《晏子春秋》所作的尝试为后世小说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人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