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黄骅坳陷北部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发育广泛,不同层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岩石薄片、铸体图像、扫描电镜、物性及XRD等测试分析,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储层差异性因素.结果表明:下石盒子组岩性以中、粗粒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为高孔渗优质储层,储集空间以淋滤冲刷孔为主;山西组岩性以细粒岩屑细砂岩为主,较为致密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碳酸盐岩胶结程度较高;太原组岩性以细粒凝灰质砂岩为主,为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与凝灰质溶孔为主.各组储层之间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沉积环境造成的岩性差异与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差异,下石盒子组受风化淋滤作用的厚层河道粗砂岩相储集性能最好,太原组受脱玻化作用与溶蚀作用的凝灰质砂岩储集性能次之,山西组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发育导致其较为致密.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轴向重力流水道沉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中生界火山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受复杂的构造演化影响,潜山火山岩储层的类型与成储机制复杂,限制火山岩油气的勘探开发.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常规孔渗、压汞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合录井、测井、地震和试油试采等资料,研究黄骅坳陷潜山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储层类型、成...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大部分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现状,选取典型砂质辫状河沉积区羊三木油田,密闭取心与测井相结合,开展密井网区储层构型刻画。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溢岸沉积和泛滥平原4种4级储层构型单元。心滩内部发育泥砾型和落淤层型2类3级构型界面。泥砾在5级和3级构型界面处均有发育,但厚度不同,当泥砾层厚 0. 3 m时位于5级界面,厚度0. 3 m时一般位于3级界面。解剖了研究区心滩平面结构,指出滩头、滩主体、滩尾和滩翼不同部位的落淤层发育差异。结合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建立了研究区4级和3级储层构型模式。  相似文献   

5.
黄骅坳陷地热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骅坳陷在勘探石油过程中发现了丰富的地下热水,根据实际资料对黄骅坳陷大港探区的地热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提出了黄骅坳陷储热系统和热异常区的分布规律,通过水化学分析,指出坳陷补给条件差,可实行人工回灌,增加地下热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储层油气藏综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济阳坳陷新近系发育了以河流相为储层的岩性油气藏,为了加强该类型的油气藏的勘探,重点论述了河流相沉积的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出河流相储层以及含油性的地球物理预测的方法,该方法在济阳坳陷河流相储层油气藏预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开展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总结次生孔隙的发育分布规律,最终探讨研究区储层储集性能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纵向上主要发育3个次生孔隙带,有机酸、CO_2和黏土矿物转化是研究区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沉积相类型、成岩作用、黏土矿物转化以及烃类的早期充注对研究区碎屑岩储集性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黄骅坳陷北大港油田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综合分析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及物理性质等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成岩演化阶段及成岩作用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成岩相类型,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东营组砂岩主要处于早成岩B期,部分达到中成岩A1期;沙河街组砂岩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部分达到中成岩B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原生孔隙迅速减少,渗透率降低,大大降低了砂岩的储集物性;后期的溶解作用促使砂岩次生孔隙发育,改善了砂岩的储集性能.研究区砂岩可划分为压实固结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弱胶结成岩相和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4种成岩相类型,其中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控制的储层物性最好,弱胶结成岩相控制的储层物性次之,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和压实固结成岩相控制的储层物性较差.明确研究区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相分布特点,对寻找该区有利储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是指孔店凸起至灯明寺的广大坳陷地区,是黄骅坳陷中的第二大富油凹陷。本文以孔南地区孔店组为重点解剖对象,充分运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资料,将岩石地层与层序地层学有机结合,划分区块,分别建立层序标准剖面。以标准剖面为指导,统一孔店组各油组的地质分层,解决不同区块地质分层界限不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舍女寺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南部,新生代主要发育了上、下两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断层系统。下部断层系统的走向优势方位为北东30°~40°,按倾向分为同向正断层和反向正断层两组;上部断层系统的走向优势方位为北东70°~80°。断层的分布和组合规律控制着以地堑(半地堑)与地垒(半地垒)为主的多种构造组合样式,从而控制了以断块油气藏为主、不同类型油气藏上下叠合的舍女寺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4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对沙河街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时期形成的古地理格架既有继承性,又具有差异性:中期基准面A—D旋回沉积时期发育扇三角洲、滑塌浊积扇、近岸水下扇;中期基准面E旋回内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滩坝;中期基准面F旋回内继承了E旋回的沉积特征,也发育了近岸水下扇和滩坝;中期基准面G旋回内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和近岸水下扇;中期基准面H旋回内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  相似文献   

12.
针对普通三角剖分算法构造三角网经常出现尖锐三角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河流相储层河道砂体沉积相带自动追踪算法.该方法通过插入伪井进行优化Delauny三角剖分设计,结合单向、双向链表及井距比例因子,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沉积相带图河道砂体跨井排不连续和宽窄不一的问题,在QX油田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薛岔油田延长组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储集体为三角洲前缘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压汞资料研究表明:该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是灰绿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胶结类型以薄膜-孔隙型为主,主要填隙物成分为黏土、方解石;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孔隙结构属于小孔细喉型;该区平均孔隙度12%,平均渗透率0.67×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沉积相带及储层物性的控制,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4.
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河155区域沙三中亚段深湖相重力流储层为例,利用岩心、钻井资料、地震数据等,对深湖相高密度洪水浊积水道沉积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浊积岩中包含较多的碳屑、氧化环境中的泥砾和纹层状红色泥岩层、包卷层理棕红色泥岩等,揭示了高密度洪水事件诱发的深水重力流形成的浊积岩沉积特征。同时岩性上整体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其沉积主体粒度概率曲线具有明显的两段式和三段式特征,且具有底冲刷构造,为明显的深水条件下的洪水诱发型重力流浊积水道特征。通过地震属性及储层分布图研究发现,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以浊积水道为主,朵页体位于水道末端,且规模较小、发育较差。研究区水道型重力流沉积发育在河125同沉积断层的下降盘,由于构造抬升导致坡度变陡,流体侵蚀能力更强,形成U形或V形侵蚀型水道。砂体沿河125断层滑下后沿沟谷继续向前搬运,受持续性洪水的补给,形成以砂质碎屑流和浊流为主的水道-朵叶体沉积。研究结果对研究区浊积岩的开发及井网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歧口凹陷是黄骅坳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地区.本文分析了歧口凹陷隐蔽油气藏类型、形成条件,并得出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该区的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优越.隐蔽油气藏的类型主要有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三大类.该区的隐蔽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一下的颗粒灰岩储层及沙三段的滩坝砂体中.沙一段油藏的分布受灰岩小层及其尖灭线的控制;沙三段则受斜坡区滩坝砂体分布规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岩相分析、流体成因解释、平面沉积相和同生断层编图,对渤海湾盆地东辛地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供给型浊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4类9种深水异地沉积过程;三角洲前缘斜坡脚和同生断层下降盘控制了滑动、滑塌体,而断层活动微弱的深水低洼区控制了碎屑流沉积;由于深水沉积区规模小,以及同生断层对局部地貌的控制,深水搬运距离短,导致从滑动、滑塌到浊流的流体转换过程发育不完整,形成以碎屑流或滑塌为主的深水沉积体系;碎屑流主控下的重力流水道可能因为滑水搬运机制而缺乏连续性砂岩沉积;研究有助于深化陆相三角洲供给型重力流沉积的理解,也能为该类砂岩储层的有效预测提供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7.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结构特征及油气藏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在冀中坳陷油气成藏和潜山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将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划分为断层-超覆不整合、削截-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等5种类型,其中断层-超覆不整合分布于陡坡带,削截-超覆不整合分布于缓坡带,断褶不整合多分布于中央隆起带,削截不整合多分布在凸起上,平行不整合则分布在生烃区.通过野外踏勘、岩心观察、录井与测井综合解释以及钻井泥浆漏失统计,将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纵向上划分为底砾岩、风化黏土层及风化淋滤带3层结构,其中风化淋滤带溶蚀孔、洞、缝十分发育,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良好场所.目前已发现削截-超覆型油气藏、侵蚀潜山型油气藏和断褶不整合型油气藏等3类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长71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测量、采样,并结合岩石镜下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延长组长7_1段出露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发现研究区广泛发育重力流沉积,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砂质碎屑流砂体显示块状构造为典型特征,同时发育各种类型的底模及软沉积构造,单层砂体厚度多在0.5 m以上。浊流沉积砂体发育粒度递变层理和鲍玛序列为典型特征,浊流沉积砂体单层厚度多在0.5 m以下。横向上砂体表现为"底平顶凸"的透镜状分布特征,垂向上砂质碎屑流砂体、浊流沉积砂体和深湖相泥岩3种沉积体相互叠置,构成有利的油气生、储条件;综合研究区各种相关地质资料对该区重力流沉积形成机制进行探讨,认为季节性洪水和古地震活动为该区重力流沉积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