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雨 《创新科技》2005,(1):36-37
2005年1月8日,联想集团新任董事长杨元庆正在和专程抵京的美国IBM公司高级副总裁、新联想CEO史蒂芬·沃德一起,勾勒着新联想的新蓝图。两位企业巨子谈笑风生,他们似乎还在分享着一个月前那场振聋发聩的并购案带来的喜悦。卸任的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也感慨万千。“当初我们决定做PC的时候,别说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就连与IBM合作生产PC,我们都没敢想。”他怎么也忘不了16年前,联想找到了AST公司,商量做“AST联想”联合品牌电脑,得到的回答却是“在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在技术上和AST合作。”也正是由于AST的傲慢,让联想踏上了主攻…  相似文献   

2.
在已经过去的2003年里,国内的家用电脑市场呈现出一种新气象,虽然还不能就此断言国内PC产业重新走向繁荣,但是“回暖”的趋势毕竟是毋庸置疑的。 打破了同质化的窠臼是国内PC产业在2003年取得的最大成就,无论是从游戏PC和数码家电PC的市场细分来看,还是从“双模式电脑”  相似文献   

3.
1联想让人不踏实作者李方、杨云龙、周为上榜理由:去年年底,花费12.5亿美金收购IBM的全线PC业务后,一直饱受争议的联想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联想能否顺利越过这道“坎”?2唯有牺牲多壮志作者李志军  相似文献   

4.
新联想使2005年稍显平淡的PC产业再次波澜起伏,而赚足人们眼球的联想在距离2006年仅剩11天时,为其国际化征程设下了一个全新的谜局担任新联想CEO一年的史蒂芬·沃德离职,由原戴尔公司亚太及日本业务总裁威廉·阿梅里奥接任。一位分析师分析感叹“这好比一支棒球队从头号竞争对手的球队买入了一位顶级投手。阿梅里奥不仅仅是离职,还加盟了竞争对手——这对戴尔来说是双倍的巨大损失!”自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开始,lenovo与IBM这二种“蓝色”文化的融合,便成为新联想的一个长期战略问题。而有了戴尔老将掌舵的联想,将如何在2006年把同样以蓝色作为品牌代表色的戴尔文化融入自身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5.
联想在中国的新经济中的地位非比寻常,而柳传志一手经营的联想品牌也是中国IT圈的一只领航的大船。2001年,柳传志将淡出联想电脑,令柳传志能安心将自己苦心经营的电脑业务和盘交出的,就是这位个子甚高,但略显单薄的年轻人——杨元庆,2月13日,联想公布第三财季的业绩,杨元庆信心十足地说:“联想今年的电脑销售目标是250万台。” 杨元庆十分感激柳传志,在他眼里,柳传志是计划体制过度到市场体制中最出色的管理者,“因为他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市场与计划之间的矛盾,非常成功地解决了体制问题,让我这些年轻人能够尽情发挥我们的能力。”一提起柳传志,杨元庆的双眼尽是感激和崇敬。或许是报答柳传志的知遇知恩,杨元庆一到联想,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1994年,29岁的杨元庆就成为了联想PC部的总经理,掌控了联想的命脉。  相似文献   

6.
一系列的“密谋”表明,惠普正在通过妖魔化联想的方式来颠覆联想借IBM跳板进军国际化的战略。在硬性地给联想戴上“国家安全”“垃圾制造”等枷锁后,惠普内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在联想吸纳IBM的PC及笔记本业务后,惠普似乎患上了“恐慌症”。  相似文献   

7.
12月8日将成为联想人一个伟大的日子,就在这一天,联想向外界发布了一条石破天惊的消息:联想顺利并购了全球著名企业IBM的全球PC业务(个人电脑业务),与IBM结成了战略联盟。面对这崭新的一切,柳传志和杨元庆信心十足地说:“新联想将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公司,拥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广泛的品牌认知,更多元化的客户基础及庞大的分销网络、全球一流的管理团队、世界级的领先科技、更丰富的产品组合、更高效的运作能力,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国际化战略愿景”。结合双方的实力,有些专家预测,合并后的新联想有望跻身全球前三位PC供应商,也有望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但也有些专门研究并购的学者认为企业并购之后本就会面临着巨大的人力资源问题,尤其这次并购还呈现出“蛇吞象”的局面,使联想在员工整合方面会遇到更大的风险。要想顺利消化IBM这支“巨象”,关键在于如何迎接员工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奥运产品发布、杜丽代言、买外设产品送联想PC……近日,中国外设市场上最为火爆的景观非这几件事莫属了.联想一口气砍出的这三板斧,立时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旋风,怀疑者有之、赞誉者有之,但更多的是对联想外设这一系列举动的钦佩和感叹,也只有联想才有这样的气魄和实力在IT市场上掀起新一轮的"外设风暴".  相似文献   

9.
杨元庆领导的联想PC在1996年名列第一,一举打破了国内PC市场多年以来被国外品牌霸居第一的局面,树立了中国品牌PC主导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杨元庆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奖"、首都青年"科技企业家之星"奖、第二届"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和许多少年得志人士的壮怀激烈不同,33岁就坐上联想集团副总裁和联想要害部门--PC部总经理位置的杨元庆,加盟联想之初,自己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并购IBM的PC业务的新联想,树大招风,其中就数危机感最大的惠普“阴”风刺骨。无疑,如果联想发威的话,拿下的第一个阵地将会是惠普的失地。因此,惠普全球阻击联想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王政 《科技智囊》2013,(8):I0022-I0024
联想、蓝莓,没错,一个是全球PC老大联想集团的母公司联想控股,另一个是“超级水果”蓝莓。两个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如今却真真切切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2.
联想集团在香港股市的表现并不好,而在内地的PC市场却做得非常出彩,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联想悖论。解答联想悖论其实很简单,要么是投资者错了?要么是消费者错了?要么是联想错了?  相似文献   

13.
也许是一个巧合——正当联想以17.5亿美元并购IBM全球PC业务的时候,我恰好有幸看到了李方先生《我在联想的七年》一书的初稿。近一阶段看到了不少有关来自公司内部的所谓“黑幕”。老实说,有些“审美疲劳”,同时对这些作者的“职业性”也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质疑。尤其是联想,更是一个出新闻(有时也是善于自造新闻)的地方。但李方先生在该书序言中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这样写道:“本书最想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剖析联想这个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较特殊的案例,来尝试探讨中国IT企业的基本发展思路,供一切对中国IT企业发展感兴趣的人来…  相似文献   

14.
因特网经济在为当今炙手可热的话题。回顾这段不长的历史,从最初的信息化,到知识经济,到电子商务。到“e”体化,到今年大量兴建网站的热潮,我们很少看到清华紫光用这些概念武装自己。综合国内IT“传统”企业,联想、方正、实达、长城,虽然卖的还是PC,但是也纷纷有非常响亮的因特网口号,提出多多少少与网络有关的解决力‘案。联想刚刚启动的“FN365”网站,强势进军门户网站建设,预示一个新的联想的开始。除“传统”IT企业,包括海尔、TCL在内的许多家电企业也开始携资进军电子商务市场。清华紫光除了在股市有非常坚挺的股票曲线,在网络和电子商务领域却一直保持沉默。人们对系出清华的企业清华紫光多少有些期待,也有些疑问。紫光要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充  相似文献   

15.
正联想真的不差钱吗?如此密集收购,是不是有点急了?2014年岁末年初,联想两度出击,分别收购了IBM X86低端服务器和归属到谷歌旗下的摩托罗拉移动业务。两笔加起来几十亿美金。市场一度质疑联想在收购的道路上是不是激进了?对此,我们看看联想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如何说?他否认了激进说,并解释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商业逻辑是:借助其在PC业收购中积累的经验,为公司的手机业务增份额、降成本、赚利润。  相似文献   

16.
联想购并IBM PC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在媒体轮番轰炸之后,大家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联想能否有效整合IBM PC方面了。可是随着联想宣布财年盈利的消息和提前宣布联想全球结构调整之后,大家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又在开始下降。收购成功,整合的势头不错,似乎联想已经注定成为赢家,所以也就没有再关注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7.
过年联想     
如果没有联想的标志这台联欢会还真像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联想2002年春节联欢会分三个小节表达了“燃情岁月”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8.
《上海信息化》2005,(8):87-87
联想在中国首发了融合蓝色巨人全球PC业务后的首批商用PC——扬天A、M、E系列新品。凭借着20项国际、国内专利技术,“新扬天”在业界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此番亮相的扬天系列新品是一款以中国研发团队为主、国际研发团队协同,针对广大中小企业客户需求倾力打造的具有国际化水准的PC产品,凝聚了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和创新应用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 PC 市场,尤其是台式机市场,似乎一直都没有平静过。争论、猜测,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问题少年”。整合还是细分,成为 PC 市场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20.
似乎已没有一家PC企业能像联想这样,让国人如此为之振奋,让世界如此对其瞩目.作为中国PC产业的代表,刚刚以"蛇吞象"的姿态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联想,在2006年伊始,又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2005年12月21日,联想董事会宣布任命此前在戴尔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并兼任亚太及日本业务总裁的威廉.阿梅里奥接替斯蒂芬.沃德担任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C巨人迈出了其国际化后的第一次换帅征程,而换帅后的联想也让业界"联想"到一个又一个谜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