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在象形符号"()"上附加指事符号"一"、"二"、"三"构成的指事字,就是甲骨文"()(继)". 相似文献
2.
杨向奎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1955,(2)
释‘旒’甲骨文及金文中有象形字作: 以上金文两字,吴大澂以为‘古穗字,象禾穗下垂形’(‘说文古籀补’卷七,第41页)罗振玉未加解释,收甲骨诸字於待问编。郭沫若先生以为以上六字‘与黄字相较,其必为古佩玉之图形无疑,即‘黄’之初字也。’(金文丛考170页) 今按:以上六字应释作‘旒’,说文‘’字云:‘玉也,冕饰。’古者冕延前後有缫旒,周礼弁师云: 相似文献
3.
4.
6.
周晓岚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5)
《楚辞》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他的后学的作品集。内中记录了不少动、植物。由于些注释者对之缺乏研究和查证,谬误屡见不鲜。这里举例来谈,欲有助注释的订正。“纫秋兰以为佩。”(《离骚》)“秋兰”的“兰”即“泽兰”,菊科,多年生草本。秋季开花,花白色。常生于山坡草丛中,茎、叶含芳香油,为香料。 相似文献
7.
8.
侵、骎、■均具有专用字的性质。楚简“(帚戈)”,上博简“■”也是表某一专义的专用字。这些字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关联,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樊维纲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裲裆 (一)即今之背心。 (1)裲裆与郎著,反绣持贮里。汗污莫溅浣,持许相存在。(上声歌) (2)所欢子,问春花可怜,摘插裲裆里。(读曲歌) (3)新衫绣裲裆,迮著罗裙里。行步动微尘,罗裙随风起。(上声歌) (4)瑯玡复瑯玡,瑯玡大道王。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瑯玡王歌辞) (5)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念娘锦裲裆,恒长不忘心。(紫骝马歌) 按:《释名·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广雅·释器》:“裲裆谓之(衤白)腹。”《疏证》引郑注《乡射礼》“直心背之衣曰当”的话,认为“裲裆盖本作两当。”王先谦《疏证补》按语云:“即唐宋时之半臂,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之义也。”又据翟颢《通俗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方国瑜先生的解释,■(父)应属于六书中的形声字。如果从文化学和文字学两个角度出发,可以发现,这个字不仅与声符"■"的读音有关,而且与它的意义和形体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12.
小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发现寒暄这个词。他指着暄字给爸爸看:爸爸,这字错了,应该是‘喧’字。错了?为什么?爸爸问。小冬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两个人见面时互相打招呼,打招呼要讲话,应该是口字旁的‘喧’。爸爸拿出字典说:你的理解是正确的,但这里为什么用‘暄’,而不用‘喧’?给,去查查字典吧。小冬用音序查字法查到了两个字:喧是温暖的意思;喧是说话声音大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崔金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3):54-57
"字"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核心,但随着西方语言学的传入,"字"及其研究日益被边缘化。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有助于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字本位"在成功避免了切分"语素"或"词"的窘境的同时,也过于轻率地否定了"词"在汉语中的客观存在。作为汉语的基础性结构单位,单音节的"字"可以通过语音、语义两种途径来构造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书法的法则为核心,用直观的图表对书法进行了详实的解释,主要着重于书法的"三法",即笔法、字法、章法。对其分别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以期为众多的书法爱好者从对于书法的感性的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阶段,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归纳了《史记》中双宾动词进入“于”字结构和“以”字结构的规律、原因以及“于”、“以”在句式中的作用。“于”、“以”的使用既和动词有关,也和句子强调的重点有关,同时“于”字还可以用来区分直接宾语和问接宾语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18.
顾俊玲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95
如果我们从莫斯科语义学派义素分析法对兼有动词义和名词义的概念“误译”进行分析,则“误译”的客观意义由它自身的概念语义和反映情景参与者的配价语义两方面组成,“主体、客体、受体、行为、结果”五要素是“误译”的语义配价,填上相应的题元词就构成“误译”的表层句法结构。由此得出“误译”的定义是人或机器在将甲语转化为乙语的过程中偏离、遗漏或歪曲甲语文化信息,导致译语与原语信息量不等,译语受众无法获得与原语受众极似的交际效果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20.
邓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3)
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乐羊子妻》“捐失成功”下注:“意思是失去成功的机会。”此注未明“成功”古今异同,增字(“机会”)为训,失之。先秦古籍,“成功”用例不多,注家也很少明析。辞书或不收(如“辞海”),或虽收而语焉不详(如“辞源”)。而秦汉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