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谈起翻译,我们都知道必须兼顾两面即忠实与通顺。那是指一般标准,也是对一般翻译的最低要求;对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做还很不够。因为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它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有着巨大的审美作用。所以,对于文学翻译的要求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语)这就是说,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用流畅易懂的语言,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语言是形象性的且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能对人的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诗歌作为语言最精萃、内涵最丰富的一种的文学体裁,因为其特殊的形式,历来是翻译的难点。就诗歌翻译而言,好的译文不仅能符合原作的音韵特点,还能再现原诗的意境。本文以著名英诗ARed,RedRose的三个中译本为例,从文体学音韵、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多角度,探讨译文的优劣,从而为英语诗歌的译评提供另一视角,促进英诗汉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张爽 《科技信息》2011,(28):178-179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驱动下,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有效分析手段。翻译成为参与文学文本构建的一种确切的方式,并因此使文学文本呈现出独特的意境。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被翻译成中文之后,在原文与译文的交互参照下,神奇地呈现出某些全新涵义和独特魅力。译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缺省所造成的模糊语言的处理起到了显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举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106-110,99
传统的小说翻译研究往往只注重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意义却往往被忽略。但是忽略语言形式意义往往会导致小说翻译中"假象等值"现象。文章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中"前景化"语言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从而说明在翻译中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并从中探究了如何提高译者的文体能力,避免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词以营造意境见长,情、景的互化引发了无限的思绪和想象。优美的译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转换,尤其要注重意境的重构。对于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不妨用功能对等这种翻译标准来衡量译文的优劣。以古典诗词英译为例,让译文读者不仅欣赏译文的语言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译者重构的意境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奈达在等效翻译理论中提出的判断译文的三个标准,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和形式恰当,这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中国文化,在其诗词翻译中,存在追求等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译者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需要努力追求译文内容的忠实,形式的恰当,和意境的完美,让译文文本的读者获得与原文文本的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好的广告译文离原文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而不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人总会在翻译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尴尬。本文就此现象,从文化与翻译理论着手,来探讨如何利用翻译技巧去解决广告翻译中文化的冲突,再现译语中的广告艺术,从而实现其自身目的——"宣传企业,招揽客户"。因此,强调译者在做广告翻译时考虑文化的因素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英译中国唐诗目的是实现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诗化翻译法,做到文化语境顺应。具体来讲。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修辞、风格,准确表达文化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The Age of Innocence第一节、第二节的译文为例,以文本的语言功能在源语和译语中的体现和构建为基础,分析语言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小说翻译中,译者应使原文的语言功能尽可能在译文得以体现,译语与原语语言的功能尽量达到对等。译者应准确识别语言功能,突出主要功能,当然也应兼顾次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杨天 《科技资讯》2007,(33):231
《苔丝》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对翻译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比较两译本对意义的准确性,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和原文意境的再现,指出翻译不仅是内容的表达,也要再现原作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2.
中式英语是一种不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要尽量减少中式英语必须先研究其成因。文章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分析,提出翻译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转换能力,及语言外能力(对翻译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些能力统称为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译文质量的高低,也决定这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和避免。  相似文献   

13.
李晓 《科技信息》2010,(12):156-156,158
小说The Great Gatsby的突出语言特色之一是其中大量美国方言的运用。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色彩和社会人情风貌的承载体,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拟从小说书名的翻译、方言土语的翻译和吴语在译文中的运用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具体分析译者高克毅在翻译中对方言的运用,并对其方言翻译策略做一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4.
刘策 《科技信息》2008,(15):191-191
话语是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在这种社会或社交活动中,我们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用语言同他人交往,同他人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话语的人际意义是语言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小说的翻译中,实现译文跟原文的人际意义等值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也是翻译中极具有挑战性和译者经常遇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翻译究其实,是译者在原作与译作读者之认知取向、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要素间的相互矛盾较量中,协调这些矛盾,终而给原语所承载的各类信息找到一个最佳输出途径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任何译文都可以看作是译者协调翻译中诸矛盾,使其暂时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结果。造成妥协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着重从译文接受者认知框架、译者翻译能力、原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三方面对此加以探讨,进而指出翻译中的妥协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探究这一现象背后之原因有利于引导译者更好地游刃于翻译诸矛盾之中,实现翻译真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对文学翻译中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造成的译文与原作的"变异"现象做初步考察,用顺应理论进行阐释,试图说明在文学翻译中,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是顺应语言与文化语境的自然结果。顺应理论对文学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宝昌  李曹 《科技信息》2008,(16):261-262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小说《骆驼祥子》译本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受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审美期待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小说英译时,采取归化策略以减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适度的异化策略可以使译文读者了解原作的语言风格及源语文化。两种策略应当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小说时报>是近代著名的小说杂志,以刊载翻译小说为主是它的主要特色,而短篇翻译小说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小说时报>中的短篇翻译小说数量可观、题材完备、形式新颖.虚无党小说作为晚清特殊的译介现象在<小说时报>中占有重要地位.短篇翻译小说以其新颖的艺术形式,推动了我国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的革新步伐,为传统型小说向现代型小说过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言翻译的基本单位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搭配时的不同,通过总结语言现象,提出在翻译词的搭配意义时,既要考虑原文语言中词的不同搭配意义,又要考虑译文语言的搭配习惯.在做具体的翻译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符合英语或汉语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20.
姬志明 《科技信息》2012,(26):208+211-208,211
翻译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它的诞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生态环境。翻译的生态环境对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节的作用。本文从翻译生态学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鲁迅小说的译文,从文化及语言两个层面来探究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