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给出了用于水煤浆添加剂复配的水溶性的磺化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的合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反应分四步进行羟甲基化、磺化、低pH缩合、高pH重排,反应及树脂产物受pH、温度、时间、料比(氨基/甲醛,氨基/磺化剂)的影响。测定了选择样品羟甲基化物、磺化物和树脂产物的红外波谱。  相似文献   

2.
水溶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固体含量大于50%,粘度100秒(B-4杯,25℃),有效使用期6个月以上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方法。测定结果表明,该样品与美国ACCOBOND 3900锚固剂比,IR吸收峰基本相同,分子量为247(占78%)、492(占16%)和1.5×10~4(占6%)。该树脂用作防潮玻璃纸的锚固剂,效果很好,热封值为93g/cm我们还合成了三聚氰胺甲醛粉状树脂,可直接用于嘧胺塑料制品的表面罩光,增加光泽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3.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单体,采用传统的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稳定的聚丙烯酸酯水溶性抑尘剂乳液,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此外,还采用黏度、IR、TG、SEM等方法对乳液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作为固沙抑尘剂时的固沙抑尘效果。结果表明MMA质量含量25%、引发剂占单体质量0.8%、乳化剂质量含量3%时,所得产品作为固沙抑尘剂使用效果好,热稳定性和黏度等满足室外抑尘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木质素磺酸钠改性脲醛树脂新型固沙抑尘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木质素磺酸钠接枝改性技术,合成了具有良好固沙性能的水溶性木质素磺酸钠改性脲醛树脂固沙抑尘剂。采用FT-IR对木质素磺酸钠改性脲醛树脂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黏度,并研究了固沙抑尘剂的表面固沙效果、热稳定性、保水性和抗压强度等固沙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固沙抑尘剂在室温至200℃区间内热稳定性良好;当使用的固沙抑尘剂的固含量(质量分数)为5%时,能够形成有效固结层,可满足室外固沙需要。  相似文献   

5.
利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水溶性淀粉接枝丙烯酸(AA)/醋酸乙烯酯(VAc)固沙剂乳液,考察了单体质量比、AA中和度、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TG对乳液进行了表征,并初步研究了固沙剂的表面固化效果、抗压强度等固沙性能。结果表明单体质量比(mAA∶mVAc)为2∶1、AA中和度为25%、引发剂质量为单体质量的0.8%、聚合温度为80℃时,固沙剂乳液外观、黏度及放置稳定性等均较优;固沙剂在200℃下热稳定性良好,固化作用及抗压强度能够满足实际固沙应用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李玉江  吴涛 《山东科学》1996,9(1):44-48
本文报导了一种水溶性偶氮类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的制备方法,着重探讨了合成反应中的影响因素,对合成产品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动力学数据测定,并取得初步的应用成效。结果表明:利用Pinner反应制备水溶性偶氮类引发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二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为原料,利用二异氰酸酯和聚乙二醇在封端剂的存在下合成了一种水性聚氨酯;探讨了影响预聚反应和封端反应的因素。在促进剂存在下,以亚硫酸氢钠为封端剂反可制得水溶性聚氨酯。  相似文献   

8.
水溶性低聚壳聚糖的制备及其与钙离子的络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并比较了壳聚糖解聚成水溶性的低聚物的不同途径,用GFC方法测定了水溶性低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证实选用NaNO2作解聚剂解聚效果良好。红外光谱测试和理化实验结果表明,Ca^2+与水溶性低聚壳聚糖发生了络合,络合反应的最佳条件是:温度25℃,pH值9-11,反应时间15分钟。  相似文献   

9.
以三羟甲基丙烷(TMP)和N,N-二羟乙基-3-胺基丙酸甲酯为单体,通过“准一步法”合成三代超支化聚胺-酯(HBP-OH),再与羟烷基硅油、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丙烯酸-β-羟乙酯(HEA)反应,合成了三代水溶性超支化光敏有机硅聚氨脂丙烯酸酯低聚物(WHBPSUA)。研究了反应温度、DMPA用量等因素对合成反应和产物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通过IR、1H-NMR和GPC对超支化聚胺-酯及低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三代超支化聚胺-酯(HBP-OH)最佳反应温度分别为120、130和135 ℃;DMPA和羟烷基硅油物质的量的比为1∶1时,所合成产物WHBPSUA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成像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水溶性反应型聚氨酯的试制过程。着重讨论了溶剂、配比、促进剂、PH值、封闭反应的温度和时间等对封闭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实验室范围内的最适宜条件为:以异丙醇(异丙醇/水为3/2,含少量溶剂S)作溶剂,Na_2SO_3(Na_2SO_3/NCO=0.2摩尔比)为促进剂,NaHSO_3为封闭剂(NaHSO_3/NCO=1.1摩尔比),在10-25℃,反应15min,可制得水溶性反应型聚氨酯。  相似文献   

11.
以苯甲醛为交联剂,萘为单体,在浓硫酸催化下,反应得到未交联的综合多核芳香烃树脂(COPNA树脂),此树脂可与热塑性酚醛树脂复配,而热固性酚醛树脂则不能。复配树脂的耐热性能明显好于纯的COPNA树脂和酚醛树脂,溶解性则好于COPNA树脂。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金属离子负载树脂对水中氨氮的吸附特征.金属离子负载树脂对氨氮的吸附等温线表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吸附,且吸附等温线都符合Langmuir模型.两种金属离子负载树脂对氨氮的吸附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3.
残渣油族组分热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热重法(TG)评价了大庆减压渣油四组分和八组分(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硬胶质和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性能。按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了各组分的热转化动力学参数。根据相应组分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提出在研究残渣油复杂反应动力学时,可将残渣油分成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软胶质(轻胶质+中胶质)、硬胶质和沥青质六个集总组分。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4种由油脂合成的C22DGE、C22TGE、C21DGE、C36DGE可挠性环氧树脂的性能,通过TG-DSC分析,对可挠性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反应活化能及反应热焓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固化产物的耐热性及机械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长碳链环氧树脂固化反应为一相当复杂的放热反应,C22TGE/THPA、C22DGE/THPA、C21DGE/THPA、C36DGE/THPA热焓分别为173.35、131.83、155.671、02.46 J/g,体系表观活化能分别为79.4、56.99、91.30、70.90 kJ/mol。长碳链环氧树脂/酸酐固化产物的耐热性均不如双酚A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但耐冲击性及柔韧性均优于E-51;长碳链环氧树脂适合于对柔韧性及粘度有特殊要求的场合使用,但不适合应用于对温度要求特别高的设施。  相似文献   

15.
全面介绍了国内外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概况.论述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吸水机理与应用,并结合目前国内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今后我国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自制大孔球形纤维素磁性阳离子交换树脂(PSC-CAM)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红外等分析手段对其成分和结构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同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大孔球形纤维素磁性阳离子交换树脂(PSC-CAM)的耐酸、碱的性能及其磁化前后交换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SC-CAM内部的磁性物质为FeFe2O4,且在PSC-CAM的孔道及表面分布得相当均匀.这类树脂在碱性和中性盐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此外树脂的磁化过程几乎不影响其交换容量.  相似文献   

17.
以含有楸灵素的楸树内生真菌FSN002发酵液为原料, 采用静态实验法考察树脂对楸灵素的吸附过程, 建立树脂吸附动力学模型, 并通过模型分析定量研究各种树脂对楸灵素吸附与洗脱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树脂对楸灵素的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其中反相树脂对楸灵素的最大吸附能力平均为39.39 mg/mL, 是离子交换树脂的1.38倍; 反相树脂吸附的楸灵素不易洗脱, 平均洗脱收率为12.2%, 离子交换树脂的平均洗脱收率为46.6%, 其中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的楸灵素洗脱收率最高达83.0%, 吸附速率较快, 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萘系COPNA树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甲醛为交联剂,萘为单体,浓H2SO4为催化剂,在170℃反应,得到未交联的缩合多核芳香烃树脂(COPNA树脂)。根据实验结果,对催化剂的活性、B阶树脂的溶解性和交联后树脂的耐热性作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碱性介质中与β-环糊精合成,制备出水不溶性的固体环糊精聚合物(β-CDP),分别包结双硫腙和氯磺酚偶氮若丹宁制成包结树脂,并以此为吸附剂,结合分光光度法考察它对水体中微量Pd()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包结树脂的最价吸附时间为30min,选择8mol/L盐酸溶液为洗脱剂时的Pd()洗脱率分别达到85.57%和80.66%,包结树脂对Pd()具有很强吸附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旋转搅拌装置和GC-MS法研究了pH值对钙离子存在下树脂沉积的影响.发现pH值的降低会导致树脂的沉积,pH7.0是转折点.将这些树脂分离成结合树脂和游离树脂后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钙皂和游离树脂对沉积物的形成有共同的贡献,结合树脂在低pH值和高温下转变为游离树脂.酸性组分对钙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脂肪酸皂在低pH值下更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