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根据黑河市森林调查的实测数据和1971—2011年间森林火灾的统计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大量野外火烧迹地的调查,结合实验室的控制实验,确定森林火灾碳排放的各计量参数,并利用排放因子的方法,估算了黑河市41年间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和含碳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41年间黑河市森林火灾碳排放量为4.00×107 t,年均排放量为9.76×105 t,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8.63%; 含碳气体CO2、CO、CH4和非甲烷烃(NMHC)的排放量分别为1.24×108、6.51×106、4.30×105和3.47×105 t,年均排放量分别为3.01×106、1.59×105、1.05×104和8.46×103 t,分别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各含碳气体排放量的7.42%、5.86%、9.37%和7.49%。研究发现针阔混交林型的森林火灾面积占总过火林地面积的42.73%,由于该林型燃烧效率较低,其森林火灾中的碳排放量仅占排放总量的29.61%,且CO2的排放因子较低,其CO2排放量仅占CO2总排放量的30.11%。同时研究表明,黑河市年均碳排放对该市的碳循环与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合理的林火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江西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根据IPCC方法,将排放因子法、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_4MOD)相结合,模拟估算了2005—2016年江西省农业源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2016年江西省农业CH_4共排放了1 297.40×10~4 t,排放总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不同的农业源甲烷排放量差异性较大,最主要的是稻田CH_4排放量,占总排放的68%,其次是动物肠道发酵CH_4排放,占总排放量的22%,动物粪便管理CH_4排放约占10%。用SPSS模型对2020年甲烷排放量进行预测,稻田甲烷排放和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而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则与年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源大气盐基阳离子排放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盐基阳离子排放清单的建立 ,对于中国酸沉降控制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电力、建材和钢铁工业 ,基于颗粒物的排放量和化学组成 ,分别计算工业点源和工业面源的大气盐基阳离子排放量 ,并绘制中国盐基阳离子排放强度分布图。结果表明 ,中国 2 0 0 0年工业源排放盐基阳离子总量为 4 17.0万 t,其中工业面源占 81.0 %。中国工业源盐基阳离子排放强度分布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格局 ,最大值出现在河南省 ,达到了 2 12 .8kmol.km- 2 .a- 1。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模型及2001年排放清单估算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颗粒物是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且细颗粒物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了解颗粒物的源排放量及排放特征, 对开展颗粒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按经济部门、燃料类型和技术类型对颗粒物排放源进行分类, 建立了一个基于技术的、自下而上的排放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出2001年全国主要人为源共向大气排放TSP (总悬浮颗粒物) 2.651×107t, PM10(可吸入颗粒物) 1.712×107t, PM2.5(细颗粒物)1.210×107t.水泥生产、生物质燃料和燃煤源是最主要的PM2.5排放源, 分别占PM2.5排放总量的35%,26%和20%.颗粒物排放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排放量最大的5个省份为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和广东.进一步将排放分配到0.5°×0.5°的网格, 从而为区域大气污染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为江西省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以江西省84个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0—2020年化肥施用强度和畜禽粪尿排放强度的耕地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并探究了农业生产(粮食产量、肉类产量)与耕地面源污染(化肥施用总量、畜禽粪尿排放总量)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时间上,2010—2020年江西省耕地面源污染状况有所减轻,化肥施用总量和畜禽粪尿排放总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均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3.58×104 t和8 474.26×104 t,之后持续下降;空间上,江西省耕地面源污染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化肥施用强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畜禽粪尿排放强度较高的地方集中分布在南部、西部和中部,且呈现聚集的态势;江西省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多次出现弱脱钩关系,有着从弱脱钩向强脱钩方向发展的趋势;肉类产量与畜禽粪排放总量之间以弱脱钩类型居多,有从弱脱钩转向弱负脱钩的发展趋势,表明江西省的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防治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投入产出表中的国民经济42个部门为基础,另增加居民为核算部门,运用IPCC(2006)的方法理论对碳排放进行核算,并以内蒙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核算方法不仅与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统计口径一致,还在固定源及移动源燃烧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直被忽略的农业、废弃物及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部分,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内蒙古各核算部门的碳排放量.实证分析发现,在内蒙古的各个核算部门中,居民部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高,为25.7169%;其次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部门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排放量所占比例分别为18.4775%和16.3682%;从排放总量的角度来看,能源的碳排放总量最大,为26952.776万吨所占比例为54.94%.  相似文献   

7.
以典型钢铁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实际生产数据,采用物质流分析法(MFA),构建物质代谢模型.建立了能源、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分析指标,定量描述了钢铁企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及烟粉尘排放情况.结果表明:企业层面,高炉-转炉长流程吨钢总资源消耗量为208.6 t,燃料能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93.9%,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为648.08 g,烧结和炼铁工序贡献最大,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5%和36%.电炉短流程总资源消耗量为1.31 t,电能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96.7%,吨钢烟粉尘排放量67 g.工序层面,烧结、炼焦和炼铁三个主排放工序的排放量分别为222.50 g/t烧结矿、118.20 g/t焦、245.27 g/t铁.据此,提出企业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建议,以减少环境压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茂松  刘娜 《广东科技》2013,22(8):104-105,63
介绍了水泥行业生产过程的组织边界以及水泥生产过程排放源及其分类,提出了道路用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并针对河南某水泥生产企业进行了碳排放计算,结果表明:道路用水泥生产碳排放量为900~930kgCO2/t,其中水泥窑煅烧过程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排放的60%;原材料开采、加工过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次之,约占总排放39.5%;运输过程排放最少,约占0.5%。  相似文献   

9.
 钢铁行业能耗大、碳排放高,是碳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分析辽宁省重点钢铁企业的碳排放核查数据发现,2013-2017年辽宁省重点钢铁企业主营产品粗钢产量为5465.49~5876.37万t;辽宁省重点钢铁企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碳排放总量为10046.39~12468.14万t,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从碳排放类别看,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多,占企业总排放量的80%以上,其次是净购入电力、热力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约占13%。从不同工序看,炼铁工序碳排放量最大,平均占比40.82%,且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他辅助工序碳排放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企业碳排放总量和总能耗均与主营产品产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以2017年辽宁省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为基础,发现纳管的15家企业的配额总量约为10700.51万tCO2,总体表现为配额盈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1.0×108 ha盐碱地资源,其中0.33×108 ha有开发利用潜力。修复、利用盐碱地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经过10多年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出耐盐碱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2”等品种,在中国滨海盐碱地和内陆盐碱地均能生长良好,可收获青鲜油菜4.5×104~7.5×104 kg/ha,也可翻耕作绿肥。耐盐碱油菜具有“利用”与“改良”盐碱地相结合的特色,是改良利用盐碱地最有优势的大田作物。利用耐盐碱油菜、农牧结合等综合措施,是修复、利用盐碱地经济有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冬季低温漫长,有其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独自特征.本文将东北地区分成辽宁省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进行分析.首先,基于《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中的排放因子法建立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分析其排放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其次,结合相关政策目标基于情景分析预测2030年的排...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武陵山区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以吉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输出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农业面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负荷进行估算与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吉首市农业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分别为992.698和82.887 t,相应的等标污染负荷量为9.927×108和4.148×108 m3;污染源对TN和TP负荷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农业化肥、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针对吉首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武陵山区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以吉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输出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农业面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负荷进行估算与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吉首市农业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分别为992.698和82.887 t,相应的等标污染负荷量为9.927×108和4.148×108 m3;污染源对TN和TP负荷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农业化肥、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针对吉首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全面准确核算耕地资源利用的生态外部性价值是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基础,对耕地资源的利用不仅会产生正的生态外部性,还会产生负的生态外部性,如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因此核算耕地资源利用的生态外部性价值时,应充分考虑其生态效益和环境成本。采用单位面积当量因子法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核算了南京市2014年耕地资源利用的生态外部性价值。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南京市耕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为55.08亿元;耕地资源利用的环境成本为9.23亿元;生态补偿总价值量为45.85亿元,只占财政收入的2.59%,并不构成财政紧张。对耕地资源利用的生态外部性价值核算旨在正确认识耕地资源利用中的生态效益和环境问题,为制定生态补偿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自然保护地内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及其差异性,并针对碳汇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自然保护地的碳汇总量为2.99×106 t/a,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最高(1.20×106 t/a),随后依次为农田生态系统(9.09×105 t/a)、近海生态系统(5.22×105 t/a)、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27×105 t/a)、内陆湿地生态系统(1.28×105 t/a)、草地生态系统(0.04×104 t/a),其碳汇总价值为1.23×109元,单位面积碳汇价值为7.61×103元/hm2。鉴于自然保护地的碳汇价值,本研究从基于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的角度对碳汇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碳交易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春季沙尘(暴)期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 2012 年5 月17-26 日于SACOL 站采用石英膜收集PM10样品, 利用DRI-2001A 热/光碳分析仪测量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 沙尘(暴)是导致OC、EC 质量浓度增大的主要因素。采样期间EC、OC 和总碳(T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71、11.26 和13.97 μg/m3。进一步分析显示, 沙尘(暴)期间兰州城区碳气溶胶污染逐渐加重主要受本地源的影响。PM10中OC 和EC 的相关系数达到0.94, 揭示SACOL 站OC、EC 的来源相对一致。OC/EC 的均值为5.05, 表明春季SACOL 站PM10中碳气溶胶存在二次污染。二次有机碳(SOC)的质量浓度为3.37 μg/m3, 为OC 的29.9%。结合考察周边环境, 分析表明SACOL 站春季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是直接污染源, 来自周边环境中的燃煤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碳气溶胶8 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也表明, 周边环境的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春季SACOL 站碳气溶胶的主要贡献源。  相似文献   

17.
 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驱油封存技术是提高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针对燃煤电厂CO2捕集和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研究,形成了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纯化处理技术、CO2驱提高采收率油藏适应性评价体系、室内实验技术和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技术系列,配套了CO2驱注采工艺和地面工程技术系列,并建成国内外首个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与驱油示范工程。实践表明,技术应用效果良好,开发的高效CO2捕集溶剂及工艺比传统单乙醇胺(MEA)工艺捕集成本降低35%,CO2驱油与封存示范区累计注入CO2 12.8万t,累计增油2.9万t,封存CO2 11万t。  相似文献   

18.
采用Monte Carlo方法和热释光剂量计(TLD)法研究125I粒子源在水中的剂量分布,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当粒子源活度为1.3×107 Bq, 粒子源的径向距离分别为0.5,1.0,1.5,2 cm时, 用蒙特卡洛方法(MCNP)软件包计算粒子源剂量率分别为11.7,3.3,1.5,0.8 mGy/h, TLD法测量结果分别为12.2,3.1,1.3,0.7 mGy/h; 125I粒子源的径向剂量率随距离增加迅速下降.   相似文献   

19.
对2019年夏季臭氧高峰期石家庄市高新区进行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罐采样及组分分析,开展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VOCs体积分数为51.52×10-9,占比最高的为OVOCs,其次为烷烃、卤代烃,烯炔烃和芳香烃占比较小.首要物种以醛酮类和低碳烷烃为主.观测期间各类VOCs均有明显的周末效应,人类活动对VOCs排放有重要的影响.各类VOCs中,臭氧生成潜势最大的为OVOCs,占58%,烯炔烃占16%,芳香烃和烷烃分别占14%、11%.臭氧生成潜势最大组分为甲醛.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法(PMF)源解析模型对VOCs来源进行解析,机动车尾气排放、区域背景源贡献均为24%,生物质燃烧贡献18%,溶剂使用贡献17%,工业排放源贡献9%,植物排放贡献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