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工智能:“热闹”背后的“门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义信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7):14-19
谷歌AlphaGo与人类围棋高手对弈的结果,震撼了国际棋坛,也在公众舆论中激起了波澜。面对人工智能咄咄逼人的挑战,人们会产生疑问:人类该如何应对?为了澄清这类疑问,本文解析人工智能的基本涵义、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和人类智慧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人工智能机器的能力界限、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人类与作为人类聪明助手的人工智能机器的和谐相处之道。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研究走向,着重阐述了人工智能理论创新的机会,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协第381期青年科学家论坛--新时期微生物学研究的“知”与“行”于2019年9月21日在西南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本刊摘录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文剑英 《科技导报(北京)》2014,32(9):84-84
与其前两部著作《利维坦和空气泵》和《真理的社会史》一脉相承,哈佛大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学家夏平(Steven Shapin)认为,今天的科学家和17 世纪时期的科学家一样,其德性在科学活动中举足轻重。而那些认为今天的科学发展要更多地依赖科学共同体而非个人的活动、遵从集体主义的程序正义而非个人创造的独特性、倚重公认的客观方法而非个人德性等种种想法,只不过是学院派人文学者不切实际的抽象和拔高罢了。 相似文献
4.
鞠强 《科技导报(北京)》2017,35(4):7-7
人类这个物种在自身的历史中,曾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缓慢进化,直到最近几万年,进化才有加速的趋势,而在最近几百年,人类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千年后,人类甚至逐渐掌握改变自身、创造物种未来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娜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21):93-95
1997 年,从英国博士毕业的乔红独自一人奔赴香港城市大学工作,前后长达7年。彼时她的丈夫留在英国工作,她新生不久的儿子从4个月大就寄养在丈夫的山东老家。那时候,性格开朗的乔红白天和同事朋友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打球,嘻嘻哈哈,日子倒也潇洒。到了节假日的晚上,香港本地的同事们各自回家,乔红一个人上到香港当时最高建筑物的顶楼喝茶,看风景。华灯初上,喧嚣褪去,焦虑的感觉渐渐袭上心头。“怎么还出不来呢?”乔红常常自问何时才能在领域中脱颖而出。乔红事业心强,那时候支持她奋斗的最大动力就是对成功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孙红霞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21):119-119
科学与人文以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内涵和发展面向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反思和讨论的关涉人类进步的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之一。该问题的探讨对于正确理解各个时代思想冲突、社会思潮的更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利芬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1):148-148
《冬至草》是时代文艺出版社引进的日本科幻小说,2014 年3 月在中国大陆出版。收录了包括同名中篇《冬至草》在内的6 篇科幻小说。作者石黑达昌是东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目前在德克萨斯大学MD 安德森肿瘤中心任副教授,被科幻圈认为是融合了生物学、医学和文学的作者。《冬至草》收录的6 篇小说主题相近,致力于书写无法得到大众认可的边缘人物的悲剧,实是写人性,整本书读下来会感觉到似烟一般缭绕于文字间的理性与悲悯。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分析了邓小平引进第一生产力的典型事例,以领略其“科”“技”兼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面对中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邓小平提出要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的方针,国际科技合作得到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二者作用于社会生产的方式不同。因此,如何平衡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成为科技决策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国际科技合作是国内政策的延伸,科学与技术国际合作模式的差别,充分体现着邓小平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黄一帆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10):104-104
1986 年9 月2 日,在中国科协三届二次常委会上,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钱学森首次提出创建“中国科协学”理论体系。1987 年2 月27 日,钱学森在中国科协三届二次全委会上讲到,创建“中国科协学”就是要研究中国国情,研究党中央对中国科协的要求,研究和借鉴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和国外科技团体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科协的性质、作用、宗旨和任务,进行总结、探索和创造。 相似文献
10.
11.
王丽娜 《科技导报(北京)》2017,35(15):94-94
她,曾是北京第四制药厂的助理工程师,一路冲刺,转身成为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她,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70余篇论文,仅2016年,就作为通信作者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了12篇研究论文,这些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9.137,其中之一影响因子高达34.09。2016年,她以杰出的研究成果摘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就是潜心研究新型荧光高分子材料的尹梅贞。给她的颁奖词写道:她寄情于新型荧光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创性地将"荧光示踪"和"纳米载体"功能合二为一,并将其应用于细胞标记、抗癌和农业害虫防治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
吴奇 《科技导报(北京)》2014,32(24):86-86
科研工作者常常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比如有的在海外工作的教授想回国发展,而他们的配偶不同意。再比如,有的博士后在大城市找到一个教职,但他的女友坚持只能去她的家乡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绳子从他的指间松脱,就像上面涂了油一样。林恩·罗克罗斯以一种缓慢、从容、优雅的姿态,沿着没有摩擦力的镜面滑了下去。"这是美国科幻作家杰弗里·A·兰迪斯的作品《镜中人》中的片段,该作品呈现了主人公在落入一个"零"摩擦的镜面大坑中后靠着智慧自我拯救的故事。"零"摩擦这样一个奇妙的假设曾勾起许多科幻爱好者的无限遐想,成为诸多科幻作品描写的要点。近20多年来,"零"摩擦不再仅仅是科幻界的宠儿,也成为了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是纳米技术时代一个横跨物理、化学、力学、材料、机械、精密制造等诸多传统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科学家用"超润滑"(superlubricity)来形容两个界面之间摩擦力几乎为零的状态,有关概念于1990年提出,经历了2004年和2012-2013年实验方面的两次突破,其中中国学者做出了重要贡献。超润滑这样一种奇妙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被实验证实?"零"摩擦在哪些领域可能导致技术的突破、或催生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未来的主要挑战有哪些?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力图带给读者一个较清晰且激动人心的答案,并触发更多的奇思妙想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臻 《科技导报(北京)》2017,35(14):99-99
以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位“90后”研究生进课题组后遇到的困境以及她的“70后”导师在与研究生互动过程中的转变。故事表明,师生关系、研究生在职业规划上的迷惘和刚进课题组时的不适应,都会影响研究生的感受和科研进展,因此这些都需要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5.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Z2):284-287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结合“计算机技术”专业和云南的区域特点,以“数据工程”课程为例,介绍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技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总结课程建设的应用性、前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Z1):153-156
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进行了讨论.为了提高“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该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然后结合具体的理论教学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无论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都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十三五"是深化绿色发展的重要阶段,期间环境保护应重点关注参与性、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球性5 个维度,同时要应对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8.
叶子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10):103-103
中国科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社会组织,同时也是一个处于不断发育和发展、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的社会组织。中国科协组织建设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专业,更是一门业务,它自身有规律可循,要做好中国科协的组织工作,就必须遵循其规律,遵守其规矩,持谨慎态度来完成组织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21):104-105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于2014年12月,由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组建。集团的成立,意在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落实国家、省委和省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黑龙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石萌萌 《科技导报(北京)》2014,32(21):9-9
7 月10 日,美国卫生官员和专家宣布,曾被认为“功能性治愈”的艾滋病女童“密西西比婴儿”在停药2年多后体内再次检测出HIV。因母亲HIV测试呈阳性,“密西西比婴儿”出生30小时后即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此后连续27个月HIV检测结果呈阴性,2013年3 月,医生宣布该女童已被“功能性治愈”。鼓舞人心的抗艾奇迹仅维持短暂1年,艾滋病毒便卷土重来。“密西西比婴儿”被“治愈”是检测方式及病毒藏匿造成的假象吗?其治疗手段和方法是否值得继续效仿?该案例对于人类未来攻克艾滋病有何借鉴价值?残酷事实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并思考“密西西比婴儿”究竟为人类攻克艾滋病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