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疆六种盐生植物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生长在新疆石河子盐碱荒漠的6种盐生植物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植物表现出许多适应旱生和盐生环境的特点。其基本特征为:叶表面有表皮毛、盐腺或乳状突起,气孔下陷;栅栏组织和储水组织发达,构成等面叶和肉质叶;具粘液细胞;部分植物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而由同化枝执行光合功能。茎中维管束发达,具异型维管束,维管束帽及纤维细胞的存在增强了植株的坚固性。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西部四种旱生植物茎和叶解剖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分布于吉林省西部干旱草甸上4种旱生植物茎和叶的解剖学研究发现,它们具有适应旱生环境的典型结构特征植株矮、叶面积小、表皮细胞厚且有较厚的角质层.栅栏组织发达并具环栅结构、栅栏细胞内叶绿体发达等.叶脉外有维管束鞘包围,而且叶有大量的表皮毛.茎中导水组织发达.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石河子绿洲区为例,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Cowell生态位相似性计测方法,对该区域所分布的7个主要植物种,分别从群落梯度和土壤水分维、土壤盐分维、土壤有机质维、土壤全氮维四种生态因子方面对其生态位分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群落梯度上,自然植物种的生态位大小依次为柽柳角果藜猪毛菜花花柴地白蒿沙大戟小叶碱蓬。在单一资源轴上,生态位的土壤盐分维最大,说明该区域多为耐盐植物。综合资源维和群落维,柽柳的生态位最大,其次是角果藜、猪毛菜,为优势种,其余为非优势种。生态位较宽的柽柳与角果藜、柽柳与猪毛菜、角果藜与猪毛菜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在4种资源维上均较大(0.5),而生态位较小的物种与其它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小,说明柽柳、角果藜、猪毛菜3种优势植物的在利用土壤资源维上有相似性。单一生态因子上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土壤盐分梯度上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大,说明该区自然植物种在盐分资源梯度上生态分化较小,物种的耐盐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西部四种旱生植物茎和叶解剖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布于吉林省西部干旱草甸上4种旱生物茎和叶的解剖学研究发现,它们具有适应旱生环境的典型的结构特征:植株矮、叶面积小、表皮细胞厚且有较厚的角质层。栅栏组织发达并具环栅结构、栅栏细胞内叶绿体发达等。叶脉外有维管束鞘包围,而且叶有大量的表皮毛。茎中导水组织发达。  相似文献   

5.
NHX基因亚家族在植物响应盐胁迫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藜麦CqNHX基因家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藜麦基因组中存在10个CqNHX基因家族成员,基于系统发育进化树被分为3组,每组的基因结构及功能相似;部分CqNHX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部分基因受到干旱和高温胁迫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研究内蒙古荒漠区锦鸡儿属优势种垫状锦鸡儿灌丛结构、分株特征、繁殖倾向和克隆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荒漠区,垫状锦鸡儿的营养繁殖占主导地位,有性繁殖为辅;其营养繁殖由枝条克隆产生无性系分株,克隆生长构型为密集型.较高的无性繁殖比例、密集型的克隆构型和发达的根系使垫状锦鸡儿能很好地适应荒漠区的干旱环境,并成为荒漠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藜(Chenopodium a1 bum L.)种子萌发的适宜基质条件,比对研究了6种不同基质条件下藜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初期对基质有机质含量、透气性无特别依赖性,缺少有机物的贫瘠土壤是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理想基质,认为水分是影响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首要因素;实验还发现,基质有机物和透气性的增加能促进藜种子萌发率和株高提前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当归茎、叶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当归幼苗及2年生植株为材料,对其茎、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为:(1)当归无论幼茎或老茎或老茎横切面轮廓均不规则,维管束粗细相差较大;(2)紫茎当归和绿茎当归茎叶结构基本一致,而造成当归茎颜色差异的原因是遣传基因还是环境条件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叶片角质层不发达,叶肉内栅栏组织中有1层,海棉组织中有大的细胞间隙,由此说明当归属喜阴湿、不耐干旱的植物类型。  相似文献   

9.
贵州花江峡谷不同生境条件下艳山姜茎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来  刘宁  陈训 《贵州科学》2004,22(3):86-88
在光学显微镜下,比较观察了贵州花江峡谷不同生境下艳山姜茎的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的艳山姜解剖学特征有一定差异。从茎的横切面看,酸性干旱环境中的艳山姜,具表皮毛和较厚的角质层;基本组织中有大而多的空气腔和油细胞分布;维管束呈近球形和半月形。而在碱性潮湿环境中,艳山姜茎的表皮层十分光滑,无表皮毛,角质层薄;基本组织中空腔小而少,油细胞也较少;维管束呈近球形。  相似文献   

10.
藜麦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粮食作物,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具有耐盐碱、抗旱、耐寒、耐贫瘠等生理特性,大力发展藜麦产业对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藜麦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藜麦植物资源,本文从藜麦的分布、形态特征、开发现状和抗逆性等角度进行了概述,并针对目前藜麦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今后藜麦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与其抗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IAPAR9有中等发达程度的根系;干旱使根系内导管面积及数目大幅降低,但严重干旱(40%田间持水量)时,IAPAR9仍能维持一定生长量,因为IAPAR9根内导管面积较大,这是其抗旱性较好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选取屋顶绿化中9种常见的庭院观赏阔叶植物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片微观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利用隶属函数法对这9种阔叶植物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并对10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与抗旱性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种阔叶植物抗旱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为迎春、花椒、连翘、红刺玫、红叶李、蜡梅、紫藤、南天竹、月季; 10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中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与抗旱性的关联度最高。综合分析表明,不同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差异显著,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可作为筛选屋顶绿化抗旱植物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Turcz.)Scribn.et Merr.解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星星草Puccinelliatenuiflora(Turcz.)Scribn.etMerr.的营养器官,发现其根、茎、叶各部器官的组织具有显著的旱生结构特征,即根的皮层细胞破裂,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 ̄[1];茎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角质层很厚,维管束不成两轮排列,而星散分布于基本组织中,髓腔较小;叶的表皮具乳突状表皮毛,泡状细胞数目较少,且深陷。叶脉维管束鞘不为典型的C_3植物结构,两层维管束鞘的细胞壁厚度相等,内层维管束鞘壁并不加厚,外层维管束鞘含叶绿体。这些特征都表明星星草受外界生态因素影响,而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结构来适应所生长的客观生态环境 ̄[2]。  相似文献   

14.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筋仔树(Mimosa bimucronata)叶片进行解剖研究.结果表明,筋仔树的叶是异面叶,表皮角质层的角质化程度随发育的进行而增大.叶肉细胞排列紧密,在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之间具有贮藏组织.叶脉维管组织发达,具四级叶脉组成脉序,第一级、第二级叶脉类型属半周韧、有限维管束;第三级、第四级叶脉类型属外韧...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浓度的PEG对甘薯进行根际渗透胁迫处理,研究了对叶绿体超微结构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的PEG渗透胁迫24h后,叶片细胞质膜透性、MDA含量增加,CAT活性升高;SOD活性表现出品种抗旱适应特性.相同的渗透胁迫条件对抗旱性较强的渝薯20的超微结构破坏明显小于抗旱性较弱的农大红.试验结果综合阐明了由渗透胁迫引发的活性氧累积对甘薯叶绿体膜结构具有强烈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凤尾兰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石蜡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凤尾兰根、茎、叶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凤尾兰的叶是等面叶,上下表皮细胞都有较厚的角质层以及加厚的外壁,分布着结构特殊的气孔,有较多纤维束和维管束,在个别叶肉组织细胞中分布有针晶簇;根内皮层细胞五面强烈加厚,内皮层外侧为连续的石细胞带,中柱在整个横切面上占的比例较大;茎具有明显的次生结构.凤尾兰营养器官某些特征与抗旱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欧洲山杨bHLH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欧洲山杨中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分类和进化,分析其在干旱胁迫应激中可能行使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手段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和解析欧洲山杨bHLH转录因子,并对干旱胁迫下的欧洲山杨根部转录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欧洲山杨的基因组中有167个bHLH转录因子家族蛋白.通过与拟南芥bHLH蛋白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15个亚家族,并推测出39个PtbHLH的功能,这些功能表明bHLH转录因子家族涉及到欧洲山杨生长发育的多个生理过程.基因结构和motif分析显示,同一亚家族中几乎所有的PtbHLH都有相似的外显子/内含子排布和蛋白质motif结构.此外,利用RNA-seq数据分析干旱胁迫处理下PtbHLH基因的表达情况,筛选出4个潜在的bHLH抗旱蛋白.  相似文献   

18.
耐旱性是干旱地区稳定和增加大麦产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鉴定出与耐旱性相关的功能基因,一方面可了解大麦的耐旱机理,同时还可以促进利用生物技术来改良大麦的耐旱性。在研究中,2个在耐旱性上具有明显差异的大麦品种Tadmor(耐旱)和WI2291(干旱敏感)被选作材料,采用22000个ESTs(基因表达序列标签)的Affymetrix大麦基因芯片Barley1来分析生殖生长期干旱胁迫下2个大麦材料的差异表达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2个大麦材料中有77个共调节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已被报道过可能与抗旱性相关。这些基因中已有功能注释的基因按其生物学功能被分为14组,猜测它们是干旱胁迫的响应基因,在抗旱性上可能不起重要作用,或者是必需的但单独不足以提高大麦的抗旱性。进一步比较2个材料差异表达的基因,发现二材料之间有372个受干旱调节基因的差异。这些基因中有功能注释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中可分为15组,其中一些已被认为与抗旱性相关;而对那些未知功能的基因,推测可能亦在大麦的抗旱性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研究所得结果可为阐述生殖生长期大麦的耐旱性机理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开封市近60年来旱涝发生规律及对农业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给出的旱、涝标准,对开封1951—2008年近60年的降水资料进行旱、涝等级分析.分析表明:开封市旱、涝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匀,出现旱的次数明显多于涝.一年四季中以出现偏旱到旱的次数最多,特别是在冬、春两季较为显著;而夏秋两季旱、涝分布则基本相等,夏季出现偏涝到涝的次数多一些,秋季出现偏旱到旱的的次数略多一些.由于开封灌溉条件较差,干旱仍然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不利因素,作为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城市,人工增雨是开发云中水资源、缓解农业旱情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生产中,要着重抓好春季和夏季的旱涝防御,防旱和防涝两手抓.  相似文献   

20.
以怒江下游勐波罗河流域为例, 利用周边气象站点年的月降水量、月气温和流域出口水文站月径流数据, 计算气象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径流干旱指数(SDI), 分析该地区1966—2013年间不同参考期(12个月、6个月和3个月)的气象和水文干旱变化过程, 揭示流域水文干旱与气象干旱发生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 自21世纪初期以来, 流域各参考期干旱指数呈现减少趋势(干旱增加),尤其是SPEI-6M (参考期为6个月的 SPEI)和SPEI-3M (参考期为3个月的SPEI)。研究区气象与径流干旱均具有多尺度周期性特征: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 25~30年大尺度周期的等值线中心逐渐下移, 时间尺度缩短为10~15年。进入21世纪以来, 径流干旱在25年以上的大尺度上演变为减弱的干旱期, 在10~15年中尺度上则处于由干旱向微湿润变化的过渡期。径流干旱与气象干旱关系密切, 通过气象干旱指数SPEI-6M, 可以较好地预测年径流干旱变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