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东洞庭湖地区ZK01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等古环境指标的分析, 初步揭示了该地区6000 aBP以来湖泊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历史: 6000~4000 aBP, ZK01钻孔所在区域为水深较大的湖泊环境, 湖泊周围地区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代表较为湿热的气候; 4000~1000 aBP仍为深湖环境, 但后期水深有所减小, 其中4000 aBP的气候有明显变干变凉的趋势, 植被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000~600 aBP湖泊演变为浅湖环境, 600 aBP之后进一步演变为浅滩与湖沼交互相环境。 该地区环境演变同史前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 6000~1000 aBP的水文环境及气候变化显著地影响了区域的古代人类文化与历史的进程, 其中4000 aBP的气候变凉及水文环境的变化可能是该地区史前文明迅速衰落的原因; 1000 aBP以来, 人类在长江两岸的筑堤和围垦等活动明显影响了洞庭湖地区的水沙过程及河湖环境的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2.
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区域地貌调查及对南京浦镇林峰桥剖面沉积物进行粒度、地球化学和稳定碳同位素等环境替代指标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在 140 0 0aBP左右先后经历了沼泽扩张期 ,此后气候变干 ,沼泽开始退缩 ,直至消失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后又经历一次洪水泛滥期 .经过新仙女木期(10 2 0 0~ 10 80 0aBP)的寒冷期后进入了全新世的增温期 .后又经历多次冷暖波动 ,在 756 2± 90aBP~ 380 0aBP全新世最适宜期增温事件后 ,受 14~ 19世纪小冰期气候的影响 ,气候又开始向冷干转变 .同时在研究中还发现 ,古洪水多发生在气候转型期 ,因此笔者提出古洪水的发生可能与全球气候变迁历史中的突变事件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小海潟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小海潟湖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化学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以及pH值、有机质含量等一系列指标的基础上,总结出山东半岛东北部沿岸6000a以来的气候、海平面变化曲线,概括出这一区域6000a以来的环境演变大致经历了:6000~3400a BP气候温暖湿润,相对海平面较高时期;3400~1600a BP气候趋向干凉,海平面相对较低的过渡时期;1600aBP以来气候温湿,海平面有上升趋势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根据海南岛三亚湾SY01钻孔AMS~(14)C测年建立沉积物年代框架,结合粒度、烧失量、色度和有孔虫等分析研究了三亚湾地区的海平面变化、沉积相和古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SY01钻孔的沉积物呈现5个变化阶段:含砾粉砂层-含粗砂粉砂层-含中砂粉砂层-含细砂粉砂层-粉砂层;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析结果显示出其主要出现在8.1~3.7 cal ka BP期间,且含量最丰富的层位在5.2~4.7 cal ka BP;烧失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和碳酸盐在5.2~4.7 cal ka BP期间的含量相对较高,揭示该时期陆地或海洋生物较为繁盛;色度值的结果也反映该阶段处于还原状态的沉积环境。因此,综合各个环境代用指标,研究区域的沉积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洪积相内侧-洪积相远端-滨岸相-海湾相-潟湖相;三亚湾地区从~9 cal ka BP开始沉积,全新世海侵高海平面期为~5 cal ka BP,之后进入晚全新世海退阶段,河流泥沙输送形成了三亚湾砂质海岸。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地区湖泊演化多与黄河河道变迁密切相关,在分析鲁西南南四湖DS2孔沉积物磁化率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记载资料,探讨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的湖泊沉积物响应.2400aB.P.左右南四湖地区环境演变出现明显的变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曲线显示黄河泛滥开始影响该区域.公元前400~公元170年与1200~1870年期间是黄河影响DS孔湖泊沉积的主要时期.2400aB.P.以前南四湖地区的独山湖一带湖泊尚未形成.推测当时为泗河、城河冲积扇前缘的洼地.13世纪以来为保证运河漕运进行的人类活动与黄河泛滥加速了现代南四湖形成.  相似文献   

6.
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河南孟津地区发现全新世古土壤-黄土沉积剖面和湖沼相沉积剖面。作者对这2个剖面之间进行了野外调查,绘制了其间的地层图,并在古土壤-黄土沉积剖面采样,对样品做了粒度、磁化率以及CaCO3含量分析。通过古土壤-黄土沉积剖面与湖沼相沉积剖面的对比,研究了中全新世孟津地区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孟津地区在7020~5660aBP和4610~3755aBP是古湖泊形成和古土壤发育的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在5660~4610aBP孟津地区经历了一次气候波动,湖泊缩小为零星湖沼, 古土壤发育中断;3755~3055aBP湖泊萎缩干涸,黄土开始沉积,气候转向冷干。河南龙山文化时代晚期,湖面水位较高,人类在古土壤上活动;二里头文化时期湖泊萎缩,人类活动向低处转移,湖泊完全干涸时人类开始在干涸的湖相沉积层上活动。  相似文献   

7.
通过毛乌素沙地现代风成砂与泊江海子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剖面中4个层位(290~210 cm,190~160 cm,153.5~123.5 cm,50~40 cm)基本属于风成砂沉积,这些风成砂中间夹杂着3次湖相沉积,结合年代序列认为此区域在5.8~4.5 cal kaBP存在以下沉积旋回:~5749 cal aBP沉积风成砂,反映该时期风砂活动强烈,气候干燥,冬季风强盛;5 749 cal aBP前后沉积物为灰绿色湖相层,表明这一时期存在短暂的湖面扩展,沙漠退缩;5749~5 370 cal aBP沉积风成砂,反映了湖泊的退缩和沙漠的扩展;5370~4895 cal aBP湖相沉积物,反映了流域降水量的增多;4895~4580 cal aBP沉积风成砂后,4580 cal aBP前后又出现了短暂的湖相沉积,之后又是风砂沉积.  相似文献   

8.
结合光释光测年和文化遗迹的断代技术,在系统测试甘肃天水师家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磁化率和粒度基础上,分析天水黄土-古土壤的沉积学特征和成壤演化特征,揭示天水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师家崖剖面是典型的风成堆积的黄土剖面,全新世剖面中粒度组成主要以粗粉砂(16~63μm)和细粉砂(2~16μm)为主,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54.9%、20.3%,其次为黏粒和砂粒;粒度参数显示,粒度组成较均一,分选性较好,峰态呈中等,偏度属正偏型.黏粒、细粉砂、黏粒/粗粉砂和磁化率在古土壤层出现高值,在黄土层为低值;而粗粉砂变化趋势相反.天水地区全新世时期气候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全新世早期(11 500~8 500 aBP)气候温凉;全新世中期(8 500~3 100 aBP),气候总体上温暖湿润,但并不持续稳定,其中7 000~6 000 aBP出现气候波动;全新世晚期(3 100 aBP以来),气候又进入一个相对温凉少雨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进行的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表明,该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以蒿属(Artemisia)最为丰富,其次为禾本科(Gramineae)和藜科(Chinopodiaceae)。乔木花粉含量较少,以松属(Pinus)为主。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将剖面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早期(7.235~7.380 aBP)气候较为寒冷干燥,缺少乔木花粉。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在Ⅱ孢粉带上乔木花粉大量出现,种类丰富。尤其5.625~6.120 aBP期间出现了很多喜暖树种,是中全新世以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在4.580~5.625 aBP期间,乔木花粉急剧减少,表明气候发生恶化。随着气候的逐渐好转,乔木花粉在Ⅳ孢粉带(3.090~4.580 aBP)上重新出现,但喜暖树种较少。3.090 aBP以后出现较多的禾本科花粉,可能和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增强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汾河下游第四纪地质剖面观察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洪洞三交河左木剖面,利用沉积物相变方法,对沉积物进行分析.认为汾河下游三万年以来环境有四次大的变化,其中后两次变化,时间分别为8Ka-2.5KaB.P和2.5Ka以来,共有5次小的波动,由此推测,今后百年内气候继续变暖,波动周期为30a-40a.  相似文献   

11.
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坡的冰蚀湖西佛爷池中取得一个深50cm 的沉积物柱芯(XFYC12-2)。对XFYC12-2的样品做加速器质谱(AMS) 14C 测年和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并据此重建这一高山湖泊周边过去1800多年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 1811~1380 (或1440) aBP 偏冷干; 1380 (或1440)~840 aBP 温暖湿润, 这一阶段可能与中世纪暖期相当; 840~460 (或 520) aBP 转为寒冷干旱, 这一阶段或许相当于小冰期; 460(或 520)~100 aBP 又趋暖湿。上述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太白山南坡高海拔地段另外两个湖附近的变化过程、中国东部地区的总体变化趋势及4 个代表性地点的变化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12.
渑池盆地是黄河中游的一处峡谷,周边的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研究盆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对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渑池盆地池底村古湖泊沉积进行剖面观察、连续采样、14C年代测定(校正为日历年龄)和粒度组成分析,发现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渑池盆地的古气候和古湖泊水位变化情况.剖面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等变化特征揭示,渑池盆地末次冰盛期以来古湖盆流域的气候环境演化序列为:19 543~8 039 cal.a BP期间,早期对应于末次冰期,气候比较干燥,古湖泊尚未形成,进入全新世气候由干冷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 039~3 473 cal.a BP期间,气候环境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此阶段相当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最高;3 473~2 897 cal.a BP期问,气候波动剧烈,总体上气候较前一段干旱,湖泊水位下降;2 897~2 422 cal.a BP期间,气候干旱,古湖泊干涸.渑池盆地的环境变化过程与周边地区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西北干旱区巴里坤湖BLK-1剖面沉积物的地化元素分析,采用SPSS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地化元素和氧化物组分.在R、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的硅铁铝率(SiO2/(Al2O3+Fe2O3))、淋失系数(SiO2/(MgO+K2O))、CaO/MgO以及腐殖化度等指标,提取出古气候环境信息.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9.0 cal ka BP以来,巴里坤湖地区气候环境仍以干旱化为主,全新世期间出现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干湿变化,经历了5个气候阶段:9.0—7.5 cal ka BP期间,气候干旱;7.5—5.8 cal ka 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为研究区全新世最佳适宜期;5.8—3.0 cal ka BP期间,气候干旱;3.0—1.0 cal ka BP期间,气候湿润;1.0—0 cal ka BP期间,气候干旱.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西北干旱区巴里坤湖BLK-1剖面沉积物的地化元素分析,采用SPSS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地化元素和氧化物组分. 在 R、Q 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的硅铁铝率(SiO2/(Al2O3+Fe2O3))、淋失系数(SiO2/(MgO+K2O))、CaO/MgO以及腐殖化度等指标,提取出古气候环境信息.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9.0cal ka BP以来,巴里坤湖地区气候环境仍以干旱化为主,全新世期间出现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干湿变化,经历了5个气候阶段:9.0~7.5cal kaBP期间,气候干旱;7.5~5.8cal k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为研究区全新世最佳适宜期;5.8~3.0cal kaBP期间,气候干旱;3.0~1.0cal kaBP期间,气候湿润;1.0~0cal kaBP期间,气候干旱.  相似文献   

15.
全新世寒冷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千年周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统计10000aBP以来我国每百年中寒冷事件记录的频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寒冷事件的时间分布特点和频率序列的功率谱.结果表明,10000aBP以来的冷暖变化在500,1000和1300a的周期是明显的.其中,两个相邻寒冷事件的平均时间间隔与500a周期相对应,间隔一个事件的两个寒冷事件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与1000a周期相对应.而包括一长(400~800a)一短(100~200a)两个寒冷时段的一个气候旋回与1300a左右的周期相对应.为千年周期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11年4—5月南通市城区主要河流水体叶绿素a含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监测和对12月濠河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实验分析,探讨了水体、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动于6.4~293.9μg/L之间,主要与水体pH值有关,而与总磷、总氮等营养盐含量及溶解氧、电导率和温度的相关性不明显或不相关;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含量波动于5.8~69.0μg/g,主要与含水率有关,这表明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主要受上覆水体叶绿素a转移、渗入的控制;此外,沉积物颗粒粒径大小、烧失量等对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汾河下游第四纪地质剖面观察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洪洞三交河左木剖面,利用沉积物相变方法,对沉积物进行分析,认为汾河下游三万年以来环境有四次大的变化,其中后两次变化,时间分别为8Ka-2.5KaB.P和2.5Ka以来,共有5次小的波动,由此推测,今后百年内气候继续变暖,波动周期为30a-40a。  相似文献   

18.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不同方法(TOC分析仪法、550℃烧失量法、950℃烧失量法和水合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长江底沉积物标准物质中有机质含量,并分析不同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及对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准确度和精密度方面,TOC分析仪法最高,950℃烧失量法最低.采用以上4种方法对南京秦淮河沿程5个断面采取的表...  相似文献   

19.
汾河下游三万年来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汾河下游岩性特征、沉积物粒度、粘土矿物和孢粉分析,探讨了汾河下游3万年来环境演化规律。30-11Ka.B.P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盛冰期,气修干寒;11Ka以来,经历了3个气候旋回,变化周期为3.5Ka左右,黄河中游早期文明起源及人类生产活动,与本区气候关系有很好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20.
第四纪晚期柴达木盆地与珠江三角洲的气候都呈现出冷暖旋回的波动特征,引起相应的环境变迁.但两地各期的波动起讫时间年代有较大差异,柴达木盆地的降温时间明显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温幅度明显.两地都有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但纬向和经向的差异都很大.两地的气候波动变化、进退迁徒、突发事件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代表中国大陆上气候演变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