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高校《德育大纲》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等显著特点,贯彻执行中应重视三个关键;“坚持德育首位”与“以教学为中心”之间不是相互冲击的关系,而是互动互补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 ,是我党关于道德建设思想的概括和提升。“以德治国”的提出 ,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效地抓好高校德育 ,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工程。要抓好高校德育必须理顺德育管理体制、构建德育体系、改进方法、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 ,要给予经费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国顺利“入世”给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试图从高校德育目标“入世”后的新视角、“入世”后高校德育教学艺术的新思路,“入世”对高校德育教师的新要求三方面作深入探讨,形成高校应对“入世”的德育教学的新途径,从而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融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于一体的“大德育观”在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具有现实合理性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是高校德育目标的最新宏观定位 ,目前 ,亟待将之进行目标的微观细化 ;“灌输论”的地位及坚持“灌输论”的现实紧迫性 ;德育的时效要通过落实德育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具体说来一是按需施教 ;二是采取适当的德育教育模式 ;三是注重德育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使人类社会的整个生存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既充实了高校德育的内容,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使主导性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单向性的传统教育方法受到冲击,使大量信息“垃圾”得以滋长,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困惑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务必抓住时机,更新德育理念,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扬长避短,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建设网络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开辟“网络德育”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为主题,从“德说”切题引伸到“德育”,并提出,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要通过德育向“德化”转化,举校突出“德化”精神,付诸强化,最终着力构建“德学”学科,用以治学。  相似文献   

7.
代峰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7):117-120,132
高校德育的“主体性”、“生活化”特点决定了潜在课程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实质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这一交往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双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园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构建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中心环节,由此进一步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部分,应该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并为其服务。培育和谐人才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用“和谐方法”育人是高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满足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是增强和谐德育的重要体现,建立和谐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高校实施“以德治国”必须重视德育建设,强化德育管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同时,认真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对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高高校德育的“可听性” ,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难题、热点话题。本文认为 ,惟有沿着“社会是多元化的———事物是多层次的———育德是多样性的”这条轨道 ,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事实证明高校德育的“可听性”问题是可以有效解决的  相似文献   

11.
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新思路应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理想教育与信仰教育为本,德育工作者应从不太关注网络向建立网上德育工作阵地跨越,实现短期德育向终身德育创新跨越,实现从重视“共性”德育向突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德育创新跨越。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它与依法治国既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坚持“以德育人”。要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大环境;以德育教材建设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师制为机制,创建高校德育环境工程;强化道德建设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在德育实践中不断优化德育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重大课题。中学德育的他律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的现行方法也与学生的思想现状难以整合。高校德育只有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使大中学校德育衔接起来并达到发展人、造就人、丰富人、完善人的德育过程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参与型”课型是“十五”期间黑龙江省高校课型教改重大课题,是六课型教学模式之一,在省内高校进行推广研究实验,受到普遍认可。“参与型”课型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师生互动,强调学与用相结合。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响应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高校工作中的体现,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着重从高校军事课教学工作层面上,阐述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构建高校军事课教学理念,规范高校军事课教学内容体系,提高高校军事课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内容。以加强高校军事课教学改革与研究,促进高校军事学科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对我国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分析了我国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阐述了其研究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我国高校体育在“课内外一体化”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由于受到外部大环境和内部小环境的影响,效果仍不太理想。本文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对传统思想道德的冲击,“和平演变”造成社会主义的严重曲折,应试教育对德育的冲击和高校自身的一些问题,是影响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因。明确德育目标,加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搞好“两课”建设和改革,坚持正确的德育工作原则和方法,是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去年春季,中宣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精神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此举不仅全面推进了高校“两课”教学改革,而且显示出了中央领导对高校“两课”教学的高度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能推动21世纪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出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特殊历史使命的合格人才,所以教育部负责人陈至立同志1999年1月11日在教育部1999年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德育和智育的关系,要更加重视德育。”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  相似文献   

19.
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此,必须重视德育,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可见,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怎样?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人文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作用如何?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刘珊梅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33-135
高校德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手段,是大学生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传统的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德育过程混在一起,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很少去正视其心理世界,以至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在我国战略转型期,面对当今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与时俱进,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使他们成为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和谐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