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国家一系列战略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央下达"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实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始了第三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本文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主要对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作用、编制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PLUP)是中/德合作项目"江西省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活动,本文对小流域尺度的PLUP和国家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比较研究,从目标、原则、方法、内容和实施五个方面进行了相互对比,以期为小流域PLUP与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乡级)的衔接,也为今后规划参与者编制PLUP培训教材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浅议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间的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间的矛盾,分析了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二者存在分歧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试论土地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原理分析了土地持续利用的内在机制,剖析了土地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间的关联效应、协同机制,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目标的规划思想和原则。  相似文献   

6.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化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本文主要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信息化基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利用和实现土地优化配置的关键,而城市总体规划则在指导城市建设及引导城市建设管理协调发展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这两个规划都以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其空间资源为原则编制的,应予充分的协调.在广泛收集有关河池市两个规划资料的基础上,该文仔细分析了河池市两个规划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分歧,对两个规划就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布局及用地发展方向进行了具体的协调工作,并提出了两个规划协调过程中的若干技术方法以及实施协调方案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啟波 《科技资讯》2013,(9):222-223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的对策建议,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该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的对策建议,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欧鹏  吴安  于成 《科技资讯》2013,(31):247-248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的对策建议,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而三峡库区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当前的研究印证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耕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方向,河流水面的面积增加显著,但相关变化机制因不同时间和地点有所差异;库区近几年的生态环境在总体上呈现恶化趋势,局部地区经治理后有所好转。但现有研究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和变化及其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变异性的认识不够,未来应加强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对比研究,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对比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及三峡水库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与变化的模拟研究,以实现对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未来变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调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库区LUCC与土壤侵蚀、库区水环境、库区利用生态安全、三峡水库可持续利用及全球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6-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人口和粮食动态变化数据,对库区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耕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库尾区最为丰富,库中区次之,库首区最为贫乏;2)三峡库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1995-2003年减少最为剧烈;3)1998年以前耕地压力指数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1998年之后平稳上升,主要是由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通过调控耕地资源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13.
紫色土坡耕地是三峡库区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载体,也是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和入库泥沙的主要来源。结合野外调查和相关报道,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方法、侵蚀强度、泥沙颗粒形态以及侵蚀引起的养分流失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径流小区法、人工模拟降雨法和侵蚀针法等直接观测方法和核素示踪、模型模拟和遥感监测等间接观测方法;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达3464~9452t/km2,其中15°~25°坡度范围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是今后坡耕地土壤流失防治的重点坡段;流失泥沙主要以<0.02mm的团聚体和<0.002mm的粘粒为主,其中粉粒(0.002~0.02mm)和粘粒(<0.002mm)携带的养分流失较多;植物篱、垄作和坡改梯等措施理水效果明显,均对坡耕地侵蚀产沙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今后应在模型方法、埂坎结构和功能、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等方面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GIS为支撑,以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空间关系、高程变化和坡度分布为基础,分析了三峡水库消落带碳储量的空间格局。 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消落带碳储量(单位:tC)约为514862.3tC;不同高程带碳储量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程带160~170m、150~160m、170~175m、145~150m,其中高程带160~170m的碳储量最高为229367.46tC;不同坡度带碳储量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坡度带5毅~15毅、0毅~5毅、15毅~25毅,其中坡度大于25毅的区域,由于水流冲刷和基岩出露,植被生长稀少,因此不考虑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储量,估算该区域碳储量为0,这也是不同高程带和不同坡度带计算出来的碳储量相差较大的原因。 研究认为三峡水库独特的调节方式和消落带植被夏季生长茂盛可吸收并积累大量碳,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同时在迭加土壤、气候、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后,碳储量表现出了明显的沿高程梯度和坡度梯度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社会和经济全面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转型及转型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是乡村城镇化和乡村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13个区县的403个乡镇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土地、农业技术等3个方面提取得到乡村转型度、乡村转型耦合度和乡村转型协调度的指标,综合系统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403个乡镇乡村转型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性。【结果】三峡库区重庆段大多数乡镇呈转型低度耦合协调状态,较好的协调耦合状态主要位于在万州、长寿、涪陵、江津等重要区县的街道及城郊镇。双因子耦合协调中,人口与土地的耦合协调优于人口与技术、土地与技术的耦合协调。【结论】人口-土地-农业技术三要素在乡村转型发展中呈不同步的发展,库区的乡村转型和发展需要通过政策调控、合理的城镇化为引导。
  相似文献   

16.
利用GIS技术进行河流等级结构划分,研究了三峡库区东河流域河流的等级体系.将整个东河流域河溪分为6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等级河溪与海拔高程和坡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河溪在由低等级向高等级变化时,其空间分布范围逐渐由坡度大、海拔高向坡度小、低海拔的平缓地带过渡;低等级溪流周围植被生长状况好于高等级溪流周围植被.东河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及印度草木犀(Melilotus indica)3种河岸带常见一年生豆科植物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存能力。【方法】以未经历水淹的野外自然条件(CK)为对照,探究了3种植物的种子在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海拔高程(170,165,160,155m)的水淹耐受性及水淹后的萌发动态。【结果】1)3种植物的种子在经历不同高程水淹后,都能保持较高的完好种子比率;即使在经历155m 高程水淹250d后,完好种子比率最低的印度草木犀仍能保持在32.67%以上。2)在 CK 及170,165,160和155m 高程水淹后,合萌种子的成苗比率分别为60.17%,95.33%,88.67%,74.17%和85.33%;天蓝苜蓿种子的成苗比率分别为48.47%,70.00%,56.33%,48.17%和50.33%;印 度 草 木 犀 种 子 的 成 苗 比 率 分 别 为 93.47%,74.33%,42.33%,43.00% 和 29.50%。3)海 拔165m以上高程适度的水淹加快了3种物种种子的萌发进程,有利于植物在消落区生长窗口期快速建成植被;随着高程的降低,合萌种子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天蓝苜蓿及印度草木犀种子的适应性有所下降。【结论】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可根据3种豆科植物在消落区不同高程的生存能力对它们进行合理的配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江流经三峡水库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以及该变化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2006—2016年三峡库区统计数据及三峡水库出入库水质监测数据,使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化幅度、多项式拟合等方法,分析出入库断面水质情况及两断面间水质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究水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宜昌断面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朱沱断面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宜昌断面水质好于朱沱断面,主要是氨氮污染的好转;两断面水质在枯水期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平水期,在丰水期变化幅度最小;时间上,水库水质随着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好转,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会保持好转趋势;空间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水质较差,反之较好。【结论】研究结果为库区内水环境管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泥岩边坡暴露地表具有易风化特点,分析其中的风化规律对边坡防治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三峡库区的重庆地区典型紫红色泥岩边坡为研究对象,制定原泥岩边坡的监测方案,在坡肩和坡角布设了6个原位监测点,获取了较丰富的原始数据。结果表明,风化年平均厚度可达8.1 cm,紫红色泥岩正常风化速度最大达每月0.82 cm,最小为每月0.23 cm。这些风化剥落特性与外部季节变化、降雨频次以及岩体的完整性等影响相关性明显——夏季昼夜温差大、降雨频次高,全年中风化发展最快;降雨越少的季节,风化发展越缓慢;边度的坡肩风化裂纹更突出,坡脚的风化剥落厚度更大。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重庆段具有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酸雨是这一地区根本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以酸雨敏感性机理为基础,运用GIS于RS技术分析了这一特殊生态地理区域酸雨敏感性的高低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酸雨以高度敏感为主,其次是中度敏感;各区县中石柱、武隆、万州是酸雨最为敏感的地区,都市区及周边区县主要以轻度以下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