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换老招牌     
6月27日出版的一期美国“新闻周刊”有这么一条消息:“从台湾对共产党中国进行情报活动的台北一美国情报机构已经改组,并且改换了名字,以使得它在将来能更加秘密。‘西方企业公司’这个能被人轻易识破的老招牌已经成为远东的笑柄了。”这是美国统治集团的喉舌关於美国对中国进行罪恶破坏活动的最新供认。在这之前不久,美国“检阅”杂志(4月号)中的一篇文章也作了供认。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们在红色中国的间谍”。文章说:“(美国)陆军、海军和空军各有它们自己的情报路线。这些路线同香港的英国情报(路线)和台湾的中国国民党的情报(路线)交叉起来。在这整个網的上面,是阴暗的(美国)中央情报局。”  相似文献   

2.
2月27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题为“席卷黑非洲的激烈变化”的文章,这里刊登的是这篇文章的摘要。这篇文章招认了美帝国主义正在越来越注意非洲形势的变化,美国资本正在加紧渗入非洲。文章透露了美帝国主义的意图,这就是取代老牌殖民主义的地位,奴役和剥削非洲人民。  相似文献   

3.
美帝国主义一貫吹嘘它的对外援助是为了和平,为了帮助不发达国家的經济建設。但事实是,美帝国主义在对外援助的幌子下变本加厉地推行它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到处掠夺別国的资源,扶植反动势力以鎮压民族解放运动。下面登載于1962年8月6日华尔街的喉舌《美国新聞与世界报道》上的这一篇文章承认,增加对远东的軍事援助,目的是为了对付那里“赤色”的“威胁”,这是大家熟知的美帝国主义进行侵略的慣用的借口。这篇文章还供认了所謂对外援助,只不过是“对美国經济的一笔津貼”,刺激美国商业活动,使美国壟断资本有高利可图。下面是这篇文章的摘譯。——编者  相似文献   

4.
沮丧的旅行     
史蒂文森南美之行所遭到的挫败,甚至连美国资产阶级报刊也无法加以掩饰。6月19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一篇文章中评论道:“没有人说,史蒂文森大使的访问是一个胜利”。由此可见,在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下,不管美帝国主义采取怎样的阴谋活动进行挣扎,都无法挽救它的失败。下面是这篇文章的摘要。  相似文献   

5.
铁托集团是靠美帝国主义的施舍过活的。这里介绍的一篇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的文章露骨地说,美国通过在南斯拉夫掷下的大笔赌注,已经得到了“冷战中的一大胜利”。这篇文章得意忘形地描绘南斯拉夫“社会本身的结构在变化”:工业处在“资本主义的阴影”下,“国内90%的农田是私有的”,“战后被没收的一家独家糕点店的前业主现在又拥有一家糕点店”,波波维奇“所主持的铁托的外交部也充斥着前上层阶级的子弟”,市民们在谈论的是“生意、体育和假期”,“年轻的一代也正在成为问题”……。下面是这篇文章的摘译。——编者  相似文献   

6.
革命引火物     
英国《苏格兰人报》(3月18日)的一篇文章,說华盛頓在“援助”巴西問題上感到“进退两难”。因为,古拉特总統通过1月份的公民投票恢复了总統的全部权力,美国对此很不放心,“极其不愿意承担援助的巨大份額”;可是,“如果不帮助巴西,許多美国人担心古拉特政府可能会更向左轉。”这篇文章认为,“对美国来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黑人在国内遭受的种族歧视和迫害,暴露了美帝国主义的腐朽的、反动的本质。由于肯尼迪上台以后特别标榜什么“自由”、“平等”、“人权”,等等,这种歧视和迫害就显得更其触目,而引起美国国内外正义与论的严厉抨击。今年6月24目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登的一篇文章,对国内种族关系问题表示不安。文章认为由于失业现象的加深而使种族歧视问题更趋严重,暴露了肯尼迪政府有关措施的虚伪和无济于事。文章还企图以失业问题不能解决,黑人遭受歧视迫害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这个论点,来掩盖美国垄断资本对黑人进行超经济剥削和种族压迫、阶级压迫的实质。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节译。——编者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了《世界知识》曾在2000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将诞生一个“拉丁美国”吗?》和《多元文化主义:动摇美国基础?》。这两篇文章同时关注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及“多元文化主义”,用作者的话说也就是“从文化的视野来审视各种族的归属性,以及种族归属性与美国归属性的关系。本文以墨西哥移民为切入点,用纵向历史的叙述介绍了墨西哥移民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关系。———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增加,冷战结束,美国的外交政策正在作出相应调整,连驻外大使的活动也增添了新的内容——“推销”,帮助美国在世界各地的经济集团争取一切机会。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在商业部杂志《美国商业》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将外交的性质由政治转为商业”,他认为,“任何一个头脑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和政策     
美国石油王朝的巨擘、现任纽约州州长纳尔逊·阿·洛克菲勒在今年4月出版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目的和政策”。这篇文章发表在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之前,可以说是美帝国主义为什么蓄意破坏这个会议的自供。这个参预美帝国主义决策的垄断资本家,十分害怕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将会增强美国国内和它的“盟国”内部要求减轻军备负担的压力,因而露骨地强调美国必须坚持“实力政策”和“威慑力量”,增加军事开支,加紧扩军备战。他惟恐人们将“谈判技巧误认为目的”,要求人们“认清我们国家的目的”,“不得把外交礼貌的策略上的改进同认真进行政治解决(读作侵略)混为一谈”。在这里,这个帝国主义者又一次自己揭露了自己。为了欺骗美国人民,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也不得不假惺惺地说什么“和平是一项根本的国家目的”,但人们也马上就可以从这篇文章本身中看出,他所要求的“和平”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俯首听命于美国帝国主义的“和平”,是听任美国垄断资本控制、剥削、压迫和奴役所有国家人民的“和平”。在东西方关系问题上,洛克菲勒一方面肆意诬蔑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原意同苏联保持贸易来往的国家进行威胁;另一方面,他直言不讳地狂妄地表示要从“实力”地位出发来强迫苏联接受美国的概念,谋求使资本主义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复辟的所谓“政治解决”。尽管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不得不承认美国已丧失了战略上的优势,但他是至死也不忘情于美国的业已破了产的“实力地位”政策的。他竭力鼓吹为了“安全”要加强报复力量:要加强基地、加强导弹生产、加强整个所谓“报复”系统;极力强调“民防”来制造战争歇斯底里;恐吓“盟国”要有不惜进行全面核战争的准备和决心,并在以核武器为报复力量基础的前提下,要有决心在有限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和扩大常规部队。洛克菲勒并且在“不能完全从本土出发来保护自由世界”的借口下,公然提出美国有权直接军事占领和干涉任何一个“盟国”。在毫不掩饰地要美国纳税人和美国“盟国”花更多的钱从事“防御”的情现下,洛克菲勒对裁军问题根本当做没有这回事。文章里重复了以防止突然袭击作借口而妄想进行“视察”的破了产的滥调。洛克菲勒在文章里还恬不知耻地把美国自封为“自由世界”、“落后国家”的“保护人”和“恩主”,要“自由世界”国家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都在军事上承担更多义务——出钱、出人、出基地;在经济上克制自己,保证美国贸易出超,保证美元不疲沓,保证美国资本输出的市场……从这篇文章里面可以看出这位美国垄断资本的头面人物,为了最大限度的利润,为了追求世界霸权,是如何阴险狡猾,如何顽固狂妄。洛克菲勒早从杜鲁门政府时期起,就在美国的“冷战”外交政策制订中起着作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洛克菲勒以垄断资本家的身份,更多地公开直接参与美国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中,他比较系统地道出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与阴谋,说明了美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们掠夺和奴役世界的目的,始终顽固地坚持他们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帝国主义本性是至死不变的。  相似文献   

11.
写这篇文章的是前美国驻比利时大使,他现被美国“生活”杂志委任到柏林採访关于战时德国的消息。这一回是希特勒一年来第一次的接见美国记者。而John Cdahy的访问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美国的主义者想一面访问而找到一些线索。在访问中,希特勒否认德国  相似文献   

12.
痴人说梦     
“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我们解放古巴”,这是美国统治集团日夜焦虑的一个问题。在他们看来,卡斯特罗总理领导的古巴是它们所不能容忍的。但是竖在它们心头的一个大问号是:“怎样干”? 出主意的人倒也不少。现任纽约大学副校长、一个名叫佛兰克·尔·哈莱的退伍少将,在《美国军人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解放古巴的计划”。转载这篇文章的美国《读者文摘》竭力推崇说,这是一个“专家拟订的颠复卡斯特罗的战略”。这位“专家”的“战赂”的妙处,据称是提出一个“崭新的概  相似文献   

13.
短视者丧失发展良机,“中国因素”对香港的推动作用日益加强。发行量很大的美国《新闻周刊》1993年7月发表一篇文章,题为《中国最富的城市》。它说,香港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同样,中国大陆也已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部分。“现在,香港的英国腔渐弱,而中国调越来越明显。”这是对香港经济近景的观察、分析之后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苏联“共产党人”杂志1959年第十期发表了苏联恩·加乌茲聶尔一篇题为“资本主义和新按术”的文章;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在同年第十一期上又发表了美国维克托·佩洛(Victor Perlo)一篇题为“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后果”的文章。这两篇文章都根据大量资料论证了:新技术的发展不但不会给资本主义带来新的主命力,使其复兴,相反地会使资本主义内在一切矛盾更加急剧地深刻化。两篇文章的论证都有力地驳斥了资本主义维护者和现代修正主义者关于“新技术开辟了资本主义繁荣的新时代”和“新技术是资本主义逐渐改造为社会主义的手段”的谬论。下面是这两篇文章的要点。  相似文献   

15.
对美国出兵多米尼加,不仅是世界舆论,连美国自己的资产阶级报刊也有强烈的反应。下面的一篇文章(载5月6日《纽约时报》)比较有代表性。文章联系约翰逊政府扩大侵越战争到出兵多米尼加,指出这是在推行“约翰逊主义”。文章怀疑它成功的可能性,对这种“阴森的前景”表示忧虑不安。  相似文献   

16.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国际局势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目前更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这里摘译的两篇文章反映了帝国主义政论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读者从这里可以看到美国怎样装扮成“反殖民主义”的姿态,试图进一步取代衰落的殖民帝国——英法的地位。美国某些政论家的这样的主张当然引起了英国某些人的反对。这正反映英美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缓和而是在加剧。但英国也有某些人主张承认美国的“领导”以图缓和两国间的矛盾。下面第二篇文章,就代表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下面摘譯的两篇文章,供认美帝国主义在菲律宾和拉丁美洲的困境。前一篇文章說:菲律宾反美情緒的日益增长和“菲律宾第一”的政策,将使美国在亚洲的“一个骨牌倒下去”。后一篇文章也无可奈何地供认,拉丁美洲也已变成了一个“一触即发的”“爆炸性”的地区。美国侵略者陷于这种狼狽的境地,自然不是什么“反常的現象”,也不是美国刺刀和金元所能改变得了的。只要美帝国主义奉行侵略政策和战爭政策,只要美帝国主义推行新殖民主义,各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革命斗爭就一定会有更大的兴起。——编者  相似文献   

18.
同美国国务院关系密切的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出版的“外交”季刊,在它今年一月号上发表了该刊主编汉密尔顿·菲希·阿姆斯特朗所写的评论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的文章,题目是“关于中国边界一带地方的一些想法”;副题是:“中立够了吗?”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副题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为美国统治集团拉拢亚洲民族主义国家和加强控制中间地带的侵略活动献策的。这篇文章明显地反映出美国战后积极推行的军事集团政策和支持、扶植亚洲各国反动派的政策已经遭到严重的失败,美帝国主义和它一手搞起来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已经陷于十分孤立的地位。亚洲各国人民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不满在猛烈增长,对于在它支持下的本国反动派的不满也越来越猛烈增长。没有参加集团的民族主义国家的的当权派对美国支持侵略集团成员国的行动也表示不满。这引起了美帝国主义的惊慌不安,他们谋求改变手法来达到他们原来的目的。这篇文章正是就此目的向美国当局献策。作者认为,美国通过军事援助和拼凑军事集团进行侵略的做法太露骨了,引起了亚洲民族主义国家人民的愤怒反对和某些当权派对它的不满与疑惧,因此是行不通的了。为了保持它的侵略势力和威信不坠,作者挖空心思地鼓吹采用“不会触怒其它国家”的方式,“把不发达国家作为友好的中立国,而不要设法使它们作为盟国”。这就是说,要更狡猾和隐蔽地进行拉拢诱骗,实质上是在保持军事集团的同时,企图以非军事的同盟形式,把目前尚未参加集团与保持不结盟政策的国家组织起来,从经济上、政治上加强控制,把它们纳入美帝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轨道。而其最终目的,还是在将来有利时机组成更大范围的所谓“共同防御”组织,美国则直接地或通过它所操纵的联合国加以操纵和利用。这个献策人建议的步骤是先从经济、文化方面着手,从经济方面除短期“援助”外,还要用所谓长期“援助”计划来把一些些国家套进去,让它们骑虎难下,从而一步比一步更深地陷入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例如关于印度河水系的所谓尤鲁·布莱克计划,所谓湄公河计划,文章里就直言不讳地说出了美国的着眼点——只要各有关国家一上了马,美帝国主义就可以运用停止“援助”等手法,来胁迫它们顺从美国,听其指挥。在所谓文化方面 ,他也建议把参加军事集团国家与非军事集团国家拉在一起,扩大文化侵略。他以为这样美帝国主义和它拉拢的军事集团国家就可以摆脱它们所陷入的被动和孤立状态。当然,这种手法是不能达到美帝国主义预期的目的的,在亚洲各国人民日益觉醒之下,这套欺骗做法的结果只会使美帝国主义自己更加孤立。这个帝国主义策士最后还招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已经在西方破产,在亚洲则不值得再提,而是干脆搞军事专制与个人独裁,更能适合美帝国主义的企图。从今天全世界各国人民愈来愈强烈的反帝风暴来看,这篇文章很能反映出美国成为过街老鼠的狼狈相和妄图用两套手法来挽救其失败的侵略野心。这是一篇有用的反面教材。我们把它摘要译登在下面,并为了醒目超见,加了些小标题。  相似文献   

19.
下面节译发表的两篇文章,第一篇“这是美国现在发生的事”,是美国“纽约邮报”记者费尔恩·马利亚所写的报道,载于1960年2月22日至27日该报上。第二篇“长期萧条的地区”,则是载于1960年5月14日出版的一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美国调查”专栏中的一篇评论。前一篇文章用生动显明的事实来说明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冲击下,美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和生活的悲惨处境。这里所反映的,不仅是西弗吉尼亚一地所发生的情况,而且是普遍地发生于美国许许多多其他地区的情况。后一篇文章是说明代表美国垄断资本利益的美国政府提出这样那样的计划、法案,以图改变这种状况,然而,英国“经济学家”也不能不承认:“萧条地区的困境”,垄断组织“所拥有的传统补救办法,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的不可医治的痼疾。由此证明,最近几年来,资产阶级的辩护士和现代修正主义者大吹大擂的所谓“人民资本主义”和种种美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滥调,在这些事实面前彻底破产了。他们胡说什么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界限由于“收入平均化”已经消弥等等鬼话也彻底破产了。列宁早在四十八年前在一篇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化”的文章中就痛斥机会主义者所谓“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发生群众的贫困化”的谬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都在发生着。他说:“工人的贫困化是绝对的,就是说,他们简直愈来愈穷,生活更坏,吃得更差,更吃不饱,更要挤在地窖和阁楼里”;“工人的相对贫困化,即他们在社会收入中所得份额的减少更为明显……因为百万富翁的财富增加得愈来愈快了。”目前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承认在资本主义国家,例如美国,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却不承认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关于相对和绝对的问题,在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一篇文章曾经这样指出:“主观主义(怀疑论和诡辩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说来,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列宁这段话对于正确认识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关系会有帮助。无论如何,今天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事,可以证明这个真理。——编者  相似文献   

20.
一个月前,美国总统裁军顾问史塔生辞职了。他究竟为什么辞职?这对美国外交政策有什么关系?这是读者需要了解的问题。下面选译的苏联“新时代”周刊的文章提供了一些解答这个问题的线索。这篇文章有较丰富的资料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本质和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