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供氧能力对土曲霉IFO-6365分批发酵生产衣康酸能力的影响。当通风比为0.5V.V.m,搅拌叶轮末端线速度为125.7cm/s时的最大衣康酸发酵产率分别是叶轮末端线速度为94.2cm/s和78.5cm/s的1.28倍和3倍;当添加氧载体──正十二烷,叶轮末端线速度为78.5cm/s时,与对照相比,可提高产酸14%,但在更高的叶轮末端线速度条件下,加入正十二烷,只能促进菌体的生长,对发酵产酸是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霉L-乳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东京根霉(Rhizopus tokinensis) R8-1产生L-乳酸的发酵条件。比较了不同碳源和不同含量碳源对产酸的影响,以10%的葡萄糖、30℃下210r/min振荡培养72h,得到的发酵液中乳酸的质量分数为7.5%,对糖的转化率为80.64%:以12%的玉米粉为碳源发酵60h,发酵液中乳酸的质量分数为7.18%,对糖的转化率为78.4%。静置培养时乳酸产量要比通气培养时低得多。发酵产物经旋光分光仪、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测定可确认为L-乳酸,为同型乳酸发酵。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Xanthobacter autotrophicus在发酵中β-羟基烷酸的积累过程及超微结构,得到聚-β-羟基烷酸的最高含量为62.70%(W/DW),其中聚-β-羟基丁酸与聚-羟基戊酸的比例为1.0:2.6  相似文献   

4.
长链二羧酸在Bioflo-Ⅱ型发酵罐中产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突变株SD1,GU11,LD12,YUm和HYUm 分别被用来发酵不同链长的烷烃生产二羧酸。在 6.6L Bioflo-Ⅱ发酵罐上对它们的产酸 条件进行了试验。采用流加烷烃等方法使产酸量大大提高。1,12—十二碳二羧酸的产量 最高,质量浓度达 147g/L。混合二羧酸也达到 140 g/L。耐高温菌株 HYUm在 36℃下 生产1,13—十三碳二羧酸,达88.9g/L。实验成功地获得了从癸二酸到1,17—十七碳 二羧酸及混合二羧酸共9种二羧酸并研究了它们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Xanthobacterautotrophicus在发酵中聚-β-羟基烷酸的积累过程及超微结构.得到聚-β-羟基烷酸的最高含量为62.70%(W/DW).其中聚-β-羟基丁酸与聚-β-羟基戊酸的比例为1.0∶2.6  相似文献   

6.
乳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离到的一株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ckii) 1-1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亚硝酸钠等诱变剂处理,筛选出一株产乳酸较高的突变株ZL-513,乳酸钙产量由5.8%提高至9.4%。以正交试验为基础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 3 d,残糖降至 0.1%以下,乳酸钙产量达 15%。比优化前产酸提高 60%,缩短发酵周期 1d。以质量分数 8%~15%的玉米粉为原料进行发酵,乳酸钙产量分别为10%~18.5%。  相似文献   

7.
影响嗜酸乳杆菌在牛奶中生长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在脱脂乳中生长促进剂和脱脂乳中的产酸及总菌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葫萝卜汁、啤酒对嗜酸乳杆菌在脱脂牛乳中的生长有明显作用;另采用嗜热性球菌与嗜酸乳杆菌单独培养,混菌发酵工艺时,增加L.a的比例,发酵产酸加快S.t与L.a的菌种比例关系发生交化。当L.a:S.t=2:1时,L.a的菌数水平起过S.t。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然矿物高岭石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应制备了Na1+2xAlxZr2-xSixP3-xO12系统的矿物快离子导体材料.X射线衍射表明,该材料具有Nasicon型的骨架结构,298~673K离子电导率为001~1mS/cm,激活能4053~5211kJ/mol,当x=05时呈现最高电导率,在673K时其电导率达到25mS/cm,它的活化能为4053kJ/mol  相似文献   

9.
亚快速凝固结晶取向对结晶形态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区域熔化定向凝固装置,对冷却速度在13~130K/s范围内Ni-5%Cu合金的结晶形貌研究表明:在温度梯度1300K/cm条件下,晶体生长速度v=500μm/s时,不同结晶取向晶粒的结晶形貌不同;当晶体生长速度v=800μm/s时,不同结晶取向晶粒的细胞晶间距不同,亚快速凝固条件下,晶体生长方向对结晶形貌的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豆油为部分碳源进行头霉素C发酵,有利于提高产素能力。当豆油含量为7g/L时是淀粉为唯一碳源时的1.23倍,发酵过程研究表明种龄、通风量及发酵过程pH的变化对产素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菌株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液态发酵生产衣康酸,进行碳源、氮源和镁铁盐、磷酸二氢钾含量与衣康酸的产率关系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37℃下,180r/m的恒温振荡器中连续培养5d,其发酵培养的最适宜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为碳源,含量为5g;NH4NO3为氮源,含量为0.2g;MgSO4.7H2O能够促进菌体生长和发酵产酸,其含量为0.16g;FeSO4.7H2O为0.004g及KH2PO4为0.006g.此时,衣康酸的产率最高达4.5%.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快速测定土曲霉发酵液中衣康酸及残糖的分析方法。使用TOSOH Tskgel o Apak-A色谱柱,以0.75 mmol/L H2SO4为流动相,在柱温45℃,流速1.0 m L/min的条件下,采用示差折光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20 min内可实现发酵液中衣康酸和葡萄糖的完全分离与定量。衣康酸在0~10.056 g/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9,相对标准偏差(n=6)为0.33%,加标回收率100.88%~102.74%。葡萄糖在0~6.016 g/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9,相对标准偏差(n=6)为0.12%,加标回收率101.26%~103.12%。该法适用于土黄霉发酵液中衣康酸和葡萄糖的快速、高效分离和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交换树脂对稀水溶液中衣康酸的吸附行为,D001 强酸性树脂对衣康酸发酵液进行预处理后,采用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 对预处理液中的衣康酸进行分离。通过静态交换实验,确定了D301 树脂对衣康酸的静态交换度。通过动态交换实验,确定了交换流速为3 m L/m in,硫酸为洗脱剂,以3 倍于理论交换容量的氨水为再生剂的工艺过程,衣康酸的回收率较重结晶法提高5%  相似文献   

14.
在直径为300mm的搅拌槽内,采用碘化物-碘酸盐方法研究了桨叶排出区管内返混现象。桨叶排出区内,采用内径为1.55mm的水平直管加料,管内返混现象严重,离集指数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本文首次研究弯管加料对管内返混现象的影响,发现向上弯曲90°的弯管不能有效避免管内返混现象;将加料管向后弯曲135°可有效避免管内返混现象。此外,缩小直加料管内径,增加管口出口速度同样可以有效避免管内返混现象。针对新型半椭圆涡轮桨(HEDT),本实验测得避免管内返混的临界条件为加料管出口速度与叶端线速度的比值vf/vtip大于0.05。  相似文献   

15.
离心式搅拌细胞培养反应器的流体循环及氧传递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具有离心式搅拌器的新型细胞培养反应器的流体循环,混合特性及氧传递规律。采用这种离心式搅拌器,既充分利用了细胞提升式搅拌器的优点,又大幅度地提高了流体循环效率。氧传递速率,通气速率均与转速有关,其中通气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反应器中的氧传递和提长筒中流体流动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6.
混合澄清槽是稀土生产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萃取设备,其单级的澄清室与混合室体积比多在25∶1以上,造成生产过程中占地面积大、稀土存槽量大、夹带损失高等不利影响.为解决此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混合澄清槽,在澄清室增加搅拌圆筒,创新性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考察不同条件下的水相夹带量以衡量其澄清性能,并与实际生产线测定结果对比.结果表明:适当的搅拌转速、离底高度和环盖尺寸等条件均有利于两相分离.环盖直径30mm、离底高度13cm及搅拌转速低于300r/min时,所测水相夹带量均小于实际生产线夹带量的050%,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从褐色巨藻-海带配子体获取的丝状体细胞,以海水为培养基,以空气中的CO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叶顶间隙下叶顶泄漏流对半开式叶轮离心泵流动结构的影响,设计5种不同尺寸叶顶间隙方案,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半开式叶轮离心泵进行全流道三维数值计算,分析半开式叶轮叶顶间隙内部流动结构并进行可视化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叶顶间隙的减小,离心泵的扬程和效率明显上升,间隙值减小到0.7 mm时,进一步减小叶顶...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新型自搅拌管式反应器,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新型自搅拌溶出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搅拌转速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入口流速对反应器内部流体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流速下,反应器内部轴向流速整体分布均匀,但反应器入口和出口的流体,由于受到扰动作用速度偏大,且靠近出口的流速低于入口附近流速.径向靠近壁面处速度稍大,靠近搅拌轴处速度略小,说明搅拌桨叶端部对流体作用更大.入口流速为8.3 m/s时,更利于反应器内环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