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的成因。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的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近20年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面积同比减少了约41.7%,其中主要侵蚀强度也由强烈及以上转变为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但水源整体的涵养能力仍然处于偏低状态。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成短时间暴雨集中,雨水冲刷裹挟了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最后,梳理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对策,应用生物、管理、工程和技术措施等,加大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黄河研究进展概述 建国以后,对黄河治理开发中重大技术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黄委会”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协作、联合攻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0年代,通过对黄河流域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黄河水文泥沙资料审查整编,初步摸清了黄河流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黄河洪水泥沙的来源,对黄土高原初步进行了类型区划分和治理措施研究,勘查确认了 1843年等特大洪水的量级,总结了历史治河经验,探索了治黄方略,为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此外,河务一线职工发明的…  相似文献   

3.
生态林业是一种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模式 ,根据“生态利用”原则而组织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1 生态林业建设在我省的必要性我省地处青藏高原 ,是江河源头 ,自然条件严酷 ,高寒、干旱 ,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达 334 10 0km2 ,占全省总面积45 8%。平均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达 1亿吨以上。生态环境恶劣 ,决定我省林业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遏制江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劣趋势 ,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步伐 ,实现生态环境良…  相似文献   

4.
李晖 《定西科技》2009,(2):38-39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陇西县宏齐项目区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北部,系黄河流域渭河水系的二级支流,行政区域包括马河、通安驿、宏伟和权家湾4个乡镇的27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409.77km2,水土流失面积393.08km2。项目区为梁立陵沟壑地貌,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黄河研究进展概述 建国以后,对黄河治理开发中重大技术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黄委会”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协作、联合攻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0年代,通过对黄河流域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黄河水文泥沙资料审查整编,初步摸清了黄河流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黄河洪水泥沙的来源,对黄土高原初步进行了类型区划分和治理措施研究,勘查确认了 1843年等特大洪水的量级,总结了历史治河经验,探索了治黄方略,为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此外,河务一线职工发明的锥探灌浆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了建国初期黄河下游大量堤防隐患处理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晶  李娜 《科学观察》2024,(1):39-53
[目的/意义]揭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明确当前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研究领域的优势和不足,科学描述未来研究重点及总体布局,最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辅以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WOS和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0-2022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结论](1)英文文献年度发文量呈攀升状态,中文文献年度发文量呈波动式平稳状态;(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研究的中坚研究机构,穆兴民、高鹏和冉大川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作者;(3)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WOS数据库中的研究主题分别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诱因及治理对策研究和黄河流域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及其黄河发育演化规律研究,CNKI数据库中的研究主题分别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策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工程及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研究。未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研究重点应集中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完善水沙...  相似文献   

7.
对黄河流域二级支流兴隆河水文站建站以来主要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水文监测工作面临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水文要素监测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万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由亚热带森林草原景观演变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后期森林草原景观逐渐被破坏,演变为现今天然植被几乎荡然无存,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和人类活动.气候自然波动是生态环境演变的基础,在冷干或暖干条件下,植被退化甚至死亡.人类活动主要是不合理的开垦加速植被破坏.人类活动叠加气候波动共同促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淤地坝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淤地造田,增产粮食,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文资料不仅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料,同时在汛期以及干旱发生时,能够为与防汛抗早工作相关的各个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所以水文资料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水文环境属于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够为水文环境的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导致水文资料中各个组成元素发生变化,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进一步加剧,所以针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水文资料的影响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水文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本文在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水文资料做出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环境破坏对水文资料造成影响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其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该区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从治理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文章结合研究区治理模式,从分析其治理效益追寻导致该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从而探讨提出了嘉陵江南充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研究.对LANDSAT TM图像进行解译判读,建立了反映黄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情况的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数据库.对旱地的信息进行分层提取,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对旱地分布的生态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黄河流域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是非常必要的.根据黄河流域旱耕地分布的坡度大小与水土流失情况,提出了退耕压力分级方案,依照退耕压力大小来确定退耕的区域以及先后顺序,为定性定量研究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系统阐述了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基于典型小流域和区域调查,对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的减蚀效应作出评价,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的进度与减蚀效应进行预期分析,并在水土流失对河道泥沙影响分析基础上,阐述水土流失治理对干流河道泥沙的减沙效应,金沙江流域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对减少坡面侵蚀作用显著,但对于干流河道泥沙减少效应不明显,要减少金沙江输入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应寻求其它更为有效的减沙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面对水土流失,泥沙沉积,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雾霾频发等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对生态环境与灾害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在此背景下,力学研究人员瞄准经济发展、国土整治、能源开采、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问题,发挥力学学科特长,积极开展了对生态环境与灾害问题的研究,在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矿山企业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中,会引起水土流失等环境灾害问题。本文论述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对安徽省金属矿山水土流失的原因、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矿区水土保持措施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相结合等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萍 《甘肃科技》2008,24(10):91-92
吕二沟小流域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典型的城郊型流域之一,1998年被列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项目治理流域,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的大发展,使当地群众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意识大大提高,对当地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自2006年156m蓄水初期运行后,历经2008—2009年连续2年175m试验性蓄水,于2010年首次实现了175m蓄水目标。自此在145m汛限水位和175m最高蓄水位之间形成了高差30m、面积349km2、岸线长度5578km、夏季出露冬季淹没的反季节消落带。消落带形成初期,受长期高压淹水与出露高温干旱交替变化影响,其陆地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生物群落与土壤特性等发生巨大变化,消落带将面临生物多样性减少、泥沙内源污染、强烈土壤侵蚀、地质灾害多发、库岸景观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试验观测站针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植被退化、次级支流的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问题,开展了长期跟踪观测试验,对消落带土壤侵蚀与泥沙淤积、土壤特性演变过程、适宜植物筛选、植被重建技术模式、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河流沉积物磁性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多参数磁性测量分析,探讨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为研究长江水沙环境积累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流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类别均以磁铁矿为主,晶粒均以假单畴-多畴为主.与干流相比,支流沉积物中不完整反铁磁性物质含量较多,晶粒较细,Χ值仅是干流的1/10.随着支流泥沙的汇入,入江口以下江段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相应发生变化.支流泥沙物源贡献的研究是探讨长江中下游干流沉积物环境特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无定河20世纪90年代入黄水量减少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黄河流域典型支流无定河的入黄水量不断减少,尤其1990年以来入黄水量平均只有9.104×108m3,较1956—1969年时段减少了6.282×108m3(合59%).本文从降水量变化、人类活动如国民经济用水、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分析了无定河入黄水量不断减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黄河典型支流水循环研究的问题与重要性,提出了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的应用基础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20.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自2013年通水以来对改善滇池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际运行中存在汛期水体浑浊的现象,对瀑布公园、盘龙江河道景观及城市供水等造成了影响.根据多次现场考察与观测结果,本文研究了水源地德泽水库中取水口及其上游牛栏江和左岸支流干河的水沙运动规律及汛期水体泥沙含量偏高的成因机制,认为造成取水口含沙量偏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入库泥沙较细,沉降速度较小,水库回水长度难以满足细颗粒泥沙沉降距离的要求;二是取水口以上河段存在表层、中层和底层异重流,频繁出现的中、底层异重流常会导致取水口所在高程处的含沙量显著增加,不利于泵站取水;三是取水口断面距离交汇口较近,干、支流交互作用会扰动取水口附近的含沙量分布,且支流含沙量较大的洪水汇入干流时会造成取水口断面含沙量的升高.研究结果深化了对细颗粒泥沙在水库变动回水区运动特点的认识,可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汛期泥沙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