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建立了客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建议值与客车空气品质等级。选择氨、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作为评价指标,以污染物质量浓度与环境标准建议值之比为空气质量分指数,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客车空气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甲醛和苯系物对车内空气质量影响较大,氨基本没有影响;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车内空气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提高,汽车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发了一套基于单片机的车内空气质量智能控制系统,利用各种有害气体传感器来检测车内空气质量状况,通过CPU控制模块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利用液晶屏显示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机电执行模块的通风方式,实现车内外空气流通的智能控制,从而有效消除车内空气污染,改进车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3.
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关系汽车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将模糊聚类分析应用于车内空气质量评价,选取合适的相似系数,建立模糊相似矩阵,用传递闭包法求模糊等价关系,从而实现聚类评价。  相似文献   

4.
车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和行车安全有很大的影响.以CO,CO2,TVOC作为研究汽车内污染和道路污染的检测物种.结果表明:车辆内外污染排放强度会较高,快速及外循环通风模式可以使汽车内CO2低于0.10%及其它污染物的控制;不同路段和时段选择合适的通风模式,可避免车外高CO污染对车内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汽车内空气的污染与健康驾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汽车的内装饰可能释放大量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浓度随温度升高10度而增加约一倍.由于人的呼吸,数分钟后,在封闭的车内二氧化碳就会超标,使用车内循环的空调设施,无法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反而可能由于合适温度而产生的舒适感觉,忽视了不良气体的危害.交通高峰时间、车辆拥挤路口和地段、以及行驶在尾气排放污浊的车辆后面,车外的空气质量可能更差,不适宜通风换气.对如何减少车内释放有害气体的危害,汽车通风的时间、地点,车内外空气循环装置模式的使用方式等方面,给出了健康驾驶的几项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6.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4-4
伴随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汽车,车内的空气污染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近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专门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四大污染源成为危害车内人体健康的最大“杀手”。最近,王先生购买了一辆高档休闲车,但开了不久,就出现脱发、流眼泪、头昏、睡不好觉等不适症状,便怀疑是车内的空气质量有问题,将新车送到相关机构检测后发现,车内的甲醛含量高达3.3%,严重超出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针对评价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对乘员舒适性影响的方法未能综合考虑车内VOCs的气味和对健康危害性的问题,将汽车内部作为一个室内微环境体系,基于车内VOCs的天然本底质量浓度、国标限值以及检知嗅阈值,采用韦伯-费希纳定律,建立了综合考虑VOCs气味与健康危害的乘员舒适性评价方法. 将变异系数法与三角模糊函数相结合,定量分析车内VOCs主要组分对乘员舒适性的影响权重以及乘员舒适性等级,提出一种基于评语集的定量分析来比较不同车型乘员舒适性的理论方法. 应用上述评价方法与理论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4种车型中,第4种车型的乘员舒适性最佳.  相似文献   

8.
刘艳霖  王国胜 《科技信息》2010,(17):367-368
了解目前深圳市家用汽车车内空气污染状况,于2009年12月对48辆汽车进行检测,甲醛浓度超过0.1mg/m^3有7辆,占14.6%。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超过0.6mg/m^3有21辆,占43.8%。说明普遍车内TVOC超标严重。国家关于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应尽快出台。  相似文献   

9.
以M1类新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整车VOC测试环境仓法研究车内空气中醛类和苯系物的散发特性及短期衰减行为,考察工况和下线时间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影响。依据美国环保署颁布的 “致癌物的风险评价导则”,计算车内空气中“五苯三醛”对乘员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将车内空气中VOC浓度与健康效应相关联。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甲醛散发量的影响较乙醛更为显著,通风对乙醛的去除能力强于甲醛,车内空气中苯系物的短期衰减强于醛类物质。高温状态下甲醛对乘员有致癌风险,二甲苯、乙醛、丙烯醛对乘员有非致癌风险。车内空气中多种恶臭物质的协同作用导致车内空气味型复杂,低嗅辨阈值化合物可能导致车内气味强度大。  相似文献   

10.
汽车车内热环境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汽车车内热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阐述了现有车内热舒适性评价的客观局限性,提出了车内热环境主观评价模型的影响因素,概括了车内热环境的控制、数值模拟、试验以及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轿车车内噪声品质偏好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汽车噪声品质主观评价所需周期长、可重复性差且仅能比较出具有较明显差别的噪声样本等问题,在研究声品质客观量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心理声学客观参数来描述噪声主观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以6辆同类轿车匀速行驶时的车内噪声样本为评价对象,采用成对比较法进行声品质主观评价,计算各噪声样本的主要心理声学客观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声品质偏好性主观评价客观量化的数学模型.模型结果表明,相对于噪声分析中常用的A计权声压级和线性声压级,心理声学客观参数更适合于描述车内的噪声品质,其中响度和尖锐度是匀速行驶工况下车内声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车内噪声作为评价汽车NVH(Noise Vibration and Harshness)特性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各大汽车企业关注,降低汽车车内噪声已成为国内外相关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文章从车内噪音的传播方式及控制手段出发,通过对不同吸/隔音材料性能的研究,了解了声学材料在车内使用的基本方式,并将此研究结果应用于奇瑞某款车型,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及特征挥发性物质的特殊气味类型,和汽车气味评价员主观评价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对整车车内挥发性物质中"五苯三醛"物质进行解析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可以实现快速锁定整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类型,可作为气味溯源第一步对车内挥发性物质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4.
吴洁珊 《广东科技》2008,(3):196-196
汽车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车内空气污染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4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参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新车车内空气污染进行抽检,结果90%的轿车存在空气污染,其中约23.4%车辆甲醛超标,一些车辆甲醛超标达五六倍以上,车内空气质量状况令人堪忧。^[1]  相似文献   

15.
以汽车车内空气质量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车内VOC的分析试验和管控方法,同时选取某车型,参照整车VOC试验方法(GB/T27630—2011)和行业内常用的零件、材料的VOC袋式试验方法,通过控制试验的湿度条件,行业内首次创新性研究了湿度对车内VOC中的管控难点物质——乙醛散发量的影响作用,明确了车内乙醛散发量受湿度影响的线性模型关系:随着湿度的增加,车内乙醛散发量大幅升高,并进一步证明了聚氨酯发泡材的水解是造成车内乙醛受湿度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车内空气质量的优劣对乘客及驾驶员有着较大影响,特别是会造成驾驶员的疲劳,为此开发了一款车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该系统基于AT89C52单片机,采用MG811传感器监测二氧化碳浓度、MQ138传感器监测甲醛浓度、DHT11传感器监测温湿度,利用A/D转换器将上述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后传递给单片机,在利用液晶显示的同时与设定值相对比,如果超过设定值则进行报警。经实际测试,该系统可以实现车内空气质量的监测,且由于该系统成本较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车内环境质量的好坏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有车族们在车内度过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汽车内空气污染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本文旨在研究汽车内空气污染物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来源、采样、分析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汽车内空气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汽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车内污染也可能是现代社会中人体健康的最主要的威胁之一.世界各国对汽车内的污染开展了不少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汽车行驶在尾气排放"隧道"的中央,车内的人受害最重,加之汽车内置材料可能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内外夹击的车内污染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污染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霉菌、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污染与汽车的型号、使用年限、燃料、交通拥挤状况、天气和海拔高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为了减少污染带来的危害,一些健康驾驶的建议被提出.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因进口车车内空气质量问题而造成车辆驾乘人员身体健康受影响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进口车价格的不断走低,消费者选择此类车型的可能性大增。实验选取青岛整车进口口岸(全国第二大平行进口车口岸)进口量较大,市面上较常见的的12款车型、64台车辆开展车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甲醛和TVOC的分类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高温和长时间静置将加大车内有害气体的释放。实验结果使消费者对平行进口车的车内空气质量现状有所了解,也为各整车进口口岸即将开展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家用汽车车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不但要对热环境参数进行控制,而且要对车内空气成分实施调节与控制。现有汽车的空调系统仅能对车内的热环境参数实施一定的控制,已不能满足要求。本文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车内温度、湿度的控制;并且对汽车排放有害气体的检测与超量报警控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