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疟疾俗称发疟子;也叫打摆子;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冬春季是根治疟疾的最好时机,在这个季节对有疟疾史者进行一、二次抗复发治疗,很有必要。1 疟疾复发的原因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有两处,一处是血液中,另一处是肝脏里。血液中的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大量放出毒素,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典型疟疾症状;肝脏里的疟原虫,如果不经治疗,能长期存活,在身体抵抗能力低时,乘虚而入,进入血液里繁殖,造成旧病复发。  相似文献   

2.
从疟原虫的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的疫苗成份和宿主的遗传基因限制性等方面,深入研究抗疟疾疫苗。作用于红细胞前期的疟疾疫苗主要是抑制疟疾的临床发作,控制疟疾的传播;作用于红细胞期的疟疾疫苗诱导宿主体液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抑制疟原虫侵入和感染红细胞,达到减少疟原虫虫荷,降低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作用于疟原虫有性生殖时期,控制疟疾传播的疟疾疫苗,其在于控制一个地区疟原虫的感染率和疟疾发病率,但对已感染疟原虫个体的免疫保护作用意义不大。在设计疟疾疫苗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限制性问题。由于疟原虫生活史的复杂性,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疟原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成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疟原虫对传统抗疟疾药物出现耐药性问题,导致感染疟疾的人数居高不下,仅在2019年全球就有超过2亿人感染疟疾.疟原虫的耐药性问题给消除疟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促使新药的研发加快脚步,目前已有多项抗疟疾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从传统抗疟疾药物、利用不同方法筛选的抗疟疾新药以及新发现的抗疟疾药物靶点几个方面综述抗疟疾药...  相似文献   

4.
青蒿素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林 《大自然》2010,(2):42-44
疟疾,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的虫媒传染病。雌性按蚊是疟原虫的携带者和传播疟疾的罪魁祸首。根据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种类,疟疾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围疟,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成人疟疾患者一般先全身发冷,并有明显的寒战,10分钟至24小时后体温迅速上升,持续高热2~6小时后,患者全身大汗淋漓,  相似文献   

5.
用大量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2.1×10~6)和猪尾猴疟虫子孢子(9.53×10~6)各经股静脉接种一猕猴。前者在接种子孢子后第7天,后者在第8天分别出现首次原虫血症。两猴皆用氯喹(10mg/kg)连续5天作胃管灌服,以清除血中原虫。食蟹猴疟原虫经氯喹治疗后出现3次复发,时间分别为子孢子接种后30,56和155天。每次复发均用上述剂量的氯喹作同样的治疗。在猪尾猴疟原虫则在第1次氯喹治疗后一直无复发出现。用间接荧光抗体染色(IFAT)和吉氏染色法在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第7天和62天的猴肝切片中均找到典型的休眠体,而在感染猪尾猴疟原虫第8天的肝切片中,只查到发育成熟的裂殖体而无休眠体。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疟疾“复发”是“休眠体”经过一段时间蛰伏后发育成裂殖子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疟疾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疟原虫致病机理是理论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最新的医学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可以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系统.文章利用生物数学建模的思想,对上述现象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应用稳定性理论研究该模型的平衡点稳定性与阈值!0.研究结果显示,当!01时,疟疾感染不能在宿主体内建立,从而疟原虫将会消亡;当!01时,疟原虫将在体内持续存在.最后对该模型做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7.
利福平对红内期约氏疟原虫超微结构的影响陆绍红,曹汉民(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200062)自从六十年代在泰国及哥伦比亚地区首次报道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以来,氯喹逐渐失去临床的使用价值[1,2],疟疾重新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致命疾病,所以迫切要求寻找有效...  相似文献   

8.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4,20(3):145-145
据《自然》杂志报道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 ,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中药——青蒿素研制出的药物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 ,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每年有 3亿人患疟疾 ,其中 1 0 0万人因此死亡。从 2 0世纪 60年代开始 ,氯喹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 ,但在非洲和亚洲 ,疟疾寄生虫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药物越来越具有抗药性。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原虫的机理。部分研究人员认为 ,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 ,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 ,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输入性疟疾的临床特点、抗疟药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收治的30例非洲务工疟疾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检疟原虫阳性19例,其中,恶性疟原虫6例,间日疟原虫5例,分型不详8例;30例中单用蒿甲醚治疗10例,青蒿琥酯治疗8例,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5例,氯喹治疗1例,蒿甲醚联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6例;疗程最短2 d,最长15 d,所有病例最终均有效控制症状.结论输入性疟疾临床症状典型,有急性肝损害、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肾衰竭、脑型疟疾及肺病变等常见并发症,血检疟原虫阳性率较高,常用抗疟药物能有效控制症状.  相似文献   

10.
将抗疟原虫基因移入媒介按蚊种群,可能会成为公共卫生工作者防治疟疾的工具。目前由于缺乏基础知识,尚难将这一设想转变为现实。科学家着重对确定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过程中的潜在弱点进行了研究。 通常认为在选择的作用下,疟原虫可以克服任何一种遗传建立的屏障进入按蚊体内。然而疟原虫适应的多面性是有限的。哺乳动物的疟原虫由按蚊传播,而鸟类疟原虫则由  相似文献   

11.
疟疾介绍     
 疟疾俗称“打摆子”、“寒热病”,是由按蚊传播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会引起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发脑、肝、肾等器官损伤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衰竭,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投放带有免疫力的蚊子的单疟疾模型和2种疟疾模型利用再生矩阵法求得基本再生数,分别讨论它们的无病平衡点、正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并且探讨了疟原虫在带菌者和寄主内永久共存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虽然疟色素很早就为一些病理学家所报道(Meckel,1847,Virchow,1849,1858),疟原虫的发现主要应归功于Aphonse Laveran.他于1880年11月6日使用一台较原始的显微镜观察到“出丝”现象,于是认为疟疾是由一种产生色素的寄生原虫入侵红细胞而引起的(Laveran,1880).尽管它为另一法国自然历史学者Richard于1882年所证实,但Laveran的发现并未立即被当时有影响的意大利学术界所接受。可是不久,意大利人弥补了自己的过失,涌现出疟原虫形态学、疟疾病理学和临床特征及症状的许多专家.Golgi、Celli、Grassi和Feleti描述了人和鸟类的疟原虫.尤其Grassi被认为是伟大的形态学者.Celli成为“罗马热”(Roman Fever)的伟大史学家.Marchiafava、Bignami、Celli和Bastianelli相继对疟疾热作了明确的描述(Grassi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实验寄生虫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疟疾免疫的研究已进入了虫苗的研制阶段,疟疾动物模型的研究已日形重要。疟疾动物模型的研究,主要是从事寄生于人的两种最重要的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和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实验寄主的研究,至今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的灵长类被证实对这两种疟原虫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性。在这方面近年来曾有文献综述。我们在1973和1974两年间,在广西百色地区以恶性疟患者的鲜血,直接静注接种于猕猴(Macaca mutatta)22只,熊猴(M. assamensis)9只,黑叶猴(Presbytis francicoisi)7只,在11只猕猴、5只熊猴和4只黑叶猴的外周血液中皆看到原虫无性发育的各个时期和配子母体的形成。但除在黑叶猴体内所见的配子母体较接近于成  相似文献   

15.
正全世界有89个国家中将近32亿人有感染疟疾的危险,科学家们为了遏制这一疾病使出了浑身解数。2021年4月26日是第14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是"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什么是疟疾呢?疟疾民间说法是"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或输血传播。  相似文献   

16.
<正>缘起自有人类以来,疟疾就如影随形。四种能够感染人的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上万年间,与人类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生存竞争,甚至人类的基因都为之变异。在西非和中非,人们演化出了Duffy血型,使得红细胞表面的Duffy抗原缺失,阻断了间日疟进入红细胞的通道。而针对危害性最大的恶性疟,非洲人还演化出了镰状细胞贫血,这是β珠蛋白基因单一碱基突变导致的性状,可将恶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被公认的人体寄生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間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和卵形疟原虫(P. ovale),此外经报告尚未肯定者尚有P. falciparum quotidianum Claig, 1909; P. vivax var. minuta Emin, 1914; P. ienue Stephens, 1914; P. perniciosum Ziemann 1915; P. falciparum var. aethiopicum Raffaelo and Lega, 1937; P. wilsoni Roberts 1940; P. sp. James and Kauntze, 1930等。1961年我校生物系和卫生保健室共同检查疟疾患病者的血片,发现一部分的教工和同学的血液中有一种疟原虫,其形态颇特异,虽与间日疟原虫比較接近,但是有好些重要的特点和Roberts氏1940年所记载的威氏疟原虫(Plasmodium wilsoni)相同。威氏疟原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来西方科学工作者以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和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接种猕猴类(macaques)做了大量的试验,仅Cadigan等(1966)以恶性疟原虫接种三种猕猴使它们出现极轻度的虫血症。1974年两广疟疾猴模研究协作组,在广西百色地区以间日疟原虫接种经切脾的熊猴,发现原虫不但能在熊猴体内生存六天,而且繁殖良好。在接种后的第三天静注健康人的鲜血7毫升,次日(第四日),原虫密度突然升高,超过了接种后一小时内的原虫密度。这一实验结果,说明前人(Ganha 1966)等关于“间日疟原虫既不能在猕猴体内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受疟原虫感染的实验猴肌注氯胺酮后供蚊吸血 ,氯胺酮是否会影响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方法 给已感染疟原虫的供血猴肌注氯胺酮之前及之后 ,各供大劣按蚊吸血一批 ,于吸血后第 9天 ,解剖蚊胃 ,第 12天解剖唾腺 ,观察卵囊和子孢子发育情况 ,共作了 5个不同剂量的重复实验。结果 各对照组和用药组之间 ,卵囊和子孢子感染阳性率无差别 ,均为 10 0 % ,卵囊感染密度和卵囊平均大小及子孢子平均感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1)。结论 给受疟原虫感染猴肌注氯胺酮后供蚊吸血 ,不影响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还能提高蚊媒吸血效果 ,缩短实验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一项于2019年2月27日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显示,一种名为阿托伐醌(atovaquone)的常用抗疟疾药物能被蚊子的腿部吸收,清除其体内的疟原虫并有效阻止疾病传播。在过去的20年间,使用经长效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曾是阻止疟疾传播的最有效方法。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蚊子开始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蚊子是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