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化认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这既是它走向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它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文化认同的过程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改造趋向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不断得以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从文化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途径问题,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本质和功能,凸现和表征它的文化底蕴,都极具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阐述和概括,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所作的政治报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指出:邓小平理论经历了一个从形成主题到形成轮廓、再到形成体系并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它不但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而且更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如何可能以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何方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远化处理或者盲目乐观的予以接纳,皆非明智之举。惟有培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中国方向,才能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资源,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后现代精神意蕴。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后学化必须内在打通,否则离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指向就不会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出场。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9,(3):64-6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架构在世界视野之内,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与长治久安指明了前进方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层面,与时俱进,推动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具体表现为把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推向新层面;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提到新高度: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升华到新境界。实践层面,一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具体表现为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发展新阶段、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实现方式新选择、拓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并存新空间;二是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分析现代化实现之路的"西方模式",阐释现代化实现之路的"中国方案";三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思路,拷问全球治理的问题缘起,剖析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社会主义行进500年之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全面振兴,科社人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的春天。增强问题意识需从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学科调整说起,回顾社会主义在世界的行程及其历史性遭遇,特别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历史性变革,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东西方展开及其团结合作的趋势,实现中国对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的基本转型,破除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历史使命重大与处境尴尬的局面,努力把握新的发展契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在同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国内外强大敌人的斗争中逐步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理论,是这一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文本中关注民生的思想是一个走向当代的热点话题。"民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应有之义。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生问题的态度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的高度体现。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中,切实解决目前突出的几大民生问题,有一些需要坚持的原则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在对资产阶级革命了解的基础上,他转而走向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然而,因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时局缺乏正确认识,他最终离中国共产党而去,离马克思主义而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民的阶级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对农民的阶级性进行了的分析,成为党领导农民进行革命的理论基础之一;建国以来中国农民在巨大的社会变革环境里其阶级性有了巨大的飞跃,其历史走向也是明显地--现代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坚持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一大法宝,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3.
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要明确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并遵循其融合的价值原则,进而认识其融合的价值指向.二者具有开放性特质与内在契合性,并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这是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二者融合应依据的价值原则是,一方面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看待中国传统哲学;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动中国传统哲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营养与力量源泉.目光注视未来,二者融合具有清晰的价值指向,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场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指导和解决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的现实需要,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立场的当代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当代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这些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更为我们科学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站在跨世纪的高度,深入阐述了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实际上是号召全党明确方向、振奋精神,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旗帜,把我们的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这篇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智慧的结晶,是第三代领导人庄严的宣言。在邓小平逝世以后,当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今后的走向和第三代领导核心的形象之际,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发出这一庄严宣言,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把握和认识邓小平理论,首先要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闪光的一笔,它针对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在国际发展大背景下以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的发展瓶颈问题。本文从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导思想,是开启我国发展之门的金钥匙,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几方面充分论证了科学发展观必将引领中国走向新胜利。  相似文献   

18.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在历史舞台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国家和人民能否不断地走向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方法和途径,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理论进程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作为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许多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以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属于全人类,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旗帜。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它所包含的不同层次原理的时空界限,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本质和一系列原理。必须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