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西辽河流域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辽河流域在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中地位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紧缺,作物需水量可为该区作物灌溉和区域灌溉需水量提供定量依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春玉米5~9月的作物系数计算了西辽河流域10个气象台站1951年~2005年春玉米需水量,采用Mann-Kendall法对全生育期需水量、生育期各月需水量和各气象要素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春玉米需水量和各气象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辽河流域全生育期需水量增加和减少的站点各占1半,5月份需水量的增减对全生育期需水量的增减有重要影响;(2)最高气温、风速、日照时数或者平均气温与春玉米需水量的关联程度最高,风速和日照时数对西辽河流域春玉米需水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杜鑫  苏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5):1821-1828
为探究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作物生育期用水,估算作物产量和优化配置作物灌溉制度,以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一定时序植被指数监测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利用MODIS数据及改进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预测研究区作物在不同生育期蒸散量并使用常用水分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主要作物玉米估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年来作物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其中玉米种植量最多,葵花其次,小麦最少;研究区玉米在初期、中期、旺盛期和末期4个生长阶段平均日蒸散分别为2.0、3.09、4.2和2.79 mm/d,R2分别为0.660 1、0.761 7、0.770 1和0.721 9;水分生产函数估产模型中Stewart模型在研究区模拟效果较好,其中临河区2016年玉米估产量为11 018.5 kg/hm2,相对误差为6.82%。该研究可作为干旱区作物生育期监测及估产的重要方法之一,为灌区科学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7年北三河流域的气象和遥感资料,采用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和保持状况,同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进行了动态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7年研究区土壤保持量整体上呈微弱减少的趋势,减少率为0.03×108 t·a-1。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5.90×108 t,而实际土壤侵蚀量与潜在土壤侵蚀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07×108 t和5.04×108 t,实际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流域土壤保持强度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北部植被覆盖度高的山区平均土壤保持量高达493.30 t·hm-2·a-1,且土壤保持量变化较大,减少量普遍超过30 t·hm-2·a-1,而南部耕地及居民区平均土壤保持量仅为1.87 t·hm-2·a-1,土壤保持量变化较小(±10 t·hm-2...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动态调控,立足河北邯郸市水资源本底条件差且管理需求高的现状,利用水资源通用配置与模拟(general water allocation and simulation, GWAS)模型构建了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动态邯郸市水资源配置模型,在选用1980—2016年和2020年相关数据分别对模型水循环模块和配置模块开展参数率定和验证的基础上,对区域2025年和2035年平水年(保证率P=50%)、枯水年(P=75%)的水资源分别进行配置。结果表明:邯郸市2025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配置水量分别为22.43×108 m3和21.53×108 m3,缺水率分别为11.70%和22.13%,缺水口主要在农业;2035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配置水量分别为25.02×108 m3和23.31×108 m3,缺水率分别为4.53%和21.81%,其缺水情况较2025年明显改善;受邯郸市天然水资源匮乏和西高东...  相似文献   

5.
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探求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0.5m~3.0m)地表滴灌与地下滴灌对作物需水量、土体中盐分的运移规律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类似地域的科学灌溉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省屯昌县枫木林场3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槟榔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槟榔人工林地下部分0~100 cm土层中根系碳储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0~100 cm土层中,槟榔人工林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层(0~30 cm),且根系生物量随土层的加深而显著降低,表现为:成熟林(1244.26 g·m-3)>中龄林(993.26 g·m-3)>幼龄林(658.59 g·m-3);随林龄增长,根系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6.23 t·hm-2)>中龄林(4.97 t·hm-2)>幼龄林(3.57 t·hm-2).不同林龄槟榔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0~100 cm土层)分布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少,不同林龄之间土壤有机碳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其中,幼龄林的有机碳范围在2.64~21.65 g·kg-1之间,中龄林的含量范围为3.56~25.21 g·kg-1,成熟林的...  相似文献   

7.
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分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流域非点源氮磷流失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实测水文水质数据,采用SWAT模型与SUFI2算法,以滦河潘家口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模拟了不同水平年下流域非点源氮磷流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丰水年的TN负荷是平水年的1.68倍,是枯水年的2.12倍;TP负荷是平水年的1.52倍,是枯水年的2.21倍。从空间上看,TN、TP负荷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耕地、林地、草地、荒地。相关性分析发现,泥沙产出量是非点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北京市通州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空间,计算了将冬小麦-夏玉米两茬平播调整为春玉米、苜蓿、棉花播种模式后的节水量,结果表明,节水量最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通州的中部偏北,换种节水量最大的作物是春玉米,年需水量可减少603 mm.采用线形规划的方法,规划了预测年2010年合理的种植业规模,按此规划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9.
基于BNU-SWAT模型对通州区地下水埋深变化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通州区地下水埋深的实际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设置了2020年平水年(P=50%)和枯水年(P=75%)2种情景,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和再生水灌溉模式,模拟了北京市通州区未来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如小麦、玉米等农业用地向林果等经济林地的转变,可以有效减少农业地下水开采量;同时,利用通州区内及周边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进行农业灌溉,不仅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还可以有效补给地下水.以上2种方法的结合对通州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鄱阳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泗洲头、常湖池以及蚌湖季节性淹水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典型湿地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苔草(Carex spp)和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基于DNDC模型模拟和预测不同湿地植被下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mSOC)动态变化,估算土壤碳储量和CO2的年排放量.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够准确模拟研究区不同典型植被下的mSOC动态变化,δRSME<30%,R2>0.9.敏感性分析显示:影响mSOC动态变化的敏感因素是初始土壤有机碳和黏粒含量.常湖池、蚌湖和泗洲头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6.71、17.12和11.47 t·hm-2,土壤碳储量分别为8 738、66 090和21 174 t,常湖池具有较大的碳储量.苔草、南荻和芦苇平均土壤碳密度分别为21.96、21.86、15.98 t·hm-2,土壤碳储量分别为933 928、62 933、166 458 t,苔草固碳能力巨大.基于DNDC模型模拟预测表明:在未来120年内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将呈稳定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河套平原临河站点监测的春小麦"永良4号"品种为例,运用DSSAT-CERES-Wheat模型,经过参数校正和验证,模拟不同生育期多种灌溉配额组合下的春小麦产量,优化灌溉方案,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DSSAT-CERES-Whea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河套平原春小麦"永良4号"的生长过程;2)春小麦的灌溉水生产效益随总灌溉量增加呈下降趋势;3)分蘖期灌溉是保证春小麦产量的基础,拔节期的灌溉量对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益作用最为明显,春小麦产量对乳熟期灌溉量的响应最不敏感;4)春小麦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分别灌溉30、105、30和30 mm的水量,为河套平原春小麦"永良4号"品种的最优节水灌溉方案,优化后的方案可保证春小麦产量,并且能提高春小麦灌溉水生产效益与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陇东黄土旱塬区作物轮作复种系统田间试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几种主要轮作及复种作物在干旱和丰雨两型降水年型的农田水分时空分异规律及土壤水分亏缺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基于作物水胁迫声监测精准灌溉的模糊控制系统,论述了正常灌溉和精准灌溉两种不同工作方式下常规双模模糊控制策略的制定,控制策略的目标是既要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又要实现节水效果.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作物生长环境的自学习模糊控制模型.实验表明:系统能够根据声发射号及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信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给水量的调节,实现作物的精准灌溉,避免正常灌溉时效率低下、施水过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攀西地区下湿田增种早春作物,是充分利用春季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测定5种早春作物的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净同化率、茎叶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和产量、产值。不同作物比较试验表明,攀西地区下湿田早春作物以种植玉米、西瓜、马铃薯的产量和产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广西水稻、玉米、甘蔗生长期内需水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选择出适宜广西蒸散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广西物候资料及实验资料,确定了水稻、玉米、甘蔗生长期内逐旬作物系数,并计算了几种作物的平均需水量、极端最大需水量、极端最小需水量,为农业部门确定最佳灌溉期和合理的灌溉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汾河三坝灌区浅层咸水利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汾河三坝灌区淡水资源短缺,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三坝线层地下咸水灌溉试验(1990~1995)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3.0~5.1g/l的咸水灌溉小麦、玉米、棉花和高梁,均比不灌的增产30%以上;在春季河灌和汛期集中降雨淋洗的条件下,作物根层土壤不积盐;实行咸淡水轮灌,增辟水源,改善水质,可获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作物全生育期内累积蒸发蒸腾量的变化规律,采用Logistic曲线建立了夏玉米、设施栽培番茄和西瓜的累积蒸发蒸腾量随生育时间变化的模拟模型,并通过Logistic曲线的不同阶段分析了作物生育期内的需水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番茄和西瓜的全生育期累积蒸发蒸腾量呈现出符合Logistic曲线的“慢—快—慢”的变化规律,采用Logistic曲线模拟大田和设施栽培作物累积蒸发蒸腾量是可行的;与FAO推荐的生育进程划分结果相比,根据Logistic曲线对大田作物玉米的生育进程划分结果相差不大,而设施栽培番茄和西瓜的生育进程划分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用松嫩平原21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选用基于最优拟合函数的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分别从干旱频率、干旱历时、干旱站次比等角度,分析松嫩平原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从季节来看,松嫩平原冬季出现了显著的湿润趋势(P=0.002),春季次之(P=0.039),两季的干旱频率分别为26%和29.7%,且均有重旱现象发生;夏季和秋季呈干旱化趋势,干旱频率均为22.2%,但没有重旱现象发生.从年尺度上看,松嫩平原54 a间发生持续时间为7个月及以上的干旱事件共7次,远高于其他连旱事件的次数,但总体表现为湿润化趋势.从空间来看,在年、季尺度上干旱频率整体从西南向东北递增,冬季的高频干旱区主要分布于泰来、明水和扶余及其周边地区,呈零星分布;春季和夏季主要集中于松嫩平原东北部,其中春季的高频干旱区面积大于夏季的高频干旱区面积;秋季主要集中于松嫩平原西北部和中部,主要分布于富裕、齐齐哈尔和安达等地.尽管松嫩平原的干旱严重程度有所下降,但54 a间有39次出现了全域性干旱,并且干旱的影响区域呈扩大趋势.该结论能为松嫩平原的抗旱减灾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  相似文献   

19.
聚焦于水稻、玉米和小麦3大粮食作物,就生长期的定义、界定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基于局地、区域尺度视角,描述了我国不同品种、不同地区对生长期界定所存在的差异;对应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生长期的变化规律和气候变化特征这2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期的起止日期主要依据界限温度或现实经验进行界定,界限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气候指标,我国主要以0、5或10℃为阈值;采用滑动平均方法准确估算作物播种和收获的具体日期,适用于局地尺度范围内生长期起止日期的界定.参考我国农业种植制度和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选定某时段作为生长期,便于开展区域尺度范围内气候因素的长期演变研究;改进作物生长期的界定,可准确分析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为气候变化研究的指标选取和参数优化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农业种植制度的制定、作物品种的布局优化等相关工作,能更好地保障作物产量并提高作物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