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的二叠系及其与三叠系界线的划分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在该区长期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前人地层划分成果及当地使用习惯,利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古地磁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三地区的二叠系进行了综合划分与对比。结果将新疆北部二叠系分别称下、中、上统,与中国南方及国际标准的3个统对应;中二叠统对应于瓜德鲁普统,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290~265 Ma),中、上二叠统界线在中二叠统塔尔郎组上部,上二叠统与三叠系界线在上二叠统锅底坑组内;中二叠统分布于准噶尔盆地中南部、吐哈盆地北部和三塘湖盆地南部。结论建议将大龙口、锅底坑、塔尔郎沟、照壁山剖面和跃进沟剖面分别作为北疆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2.
复杂构造背景导致川西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沉积格局不清。为明确有利沉积相带展布规律,采用碳酸盐岩石学、古生物、地震资料结合的方法,对区内栖霞-茅口组沉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川西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受龙门山-米仓山前带差异性构造沉降背景控制,原始沉积物类型复杂,多发育虫-藻组合,地震剖面显示为低缓沉积背景、典型台地特征不明显,总体属北东倾斜的差异型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栖霞组二段及茅口组3段内缓坡砂屑滩及生屑滩于龙门山前缘呈狭长形分布,中缓坡生物滩在广元-旺苍一带呈宽弧状分布。古地貌差异控制了栖霞-茅口组滩体"八"字形分布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盆缘野外剖面、岩芯详细观察,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研究分析,建立标准岩性、古生物地层剖面,识别相标志,将沉积相划分为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斜坡相及盆地相,在平武-茂汶-小金一带识别斜坡相和盆地相,川西地区发育台地边缘滩相带,川西-川中隆起带为开阔台地相台内滩亚相发育带;川北-蜀南低隆带为开阔台地相开阔海和台内滩亚相;川东地区为开阔台地相台内浅洼亚相。区域地层对比及沉积相展布表明,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控制栖霞组沉积格局,加里东古隆起地貌及川西裂陷盆地发育共同控制川西地区栖霞组台地边缘相展布。栖霞组台缘相带发育规模相控白云岩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层形成良好源储匹配关系,栖霞组台缘相带是深层海相碳酸盐岩重点勘探领域,泥盆系-二叠系具有相同源储匹配关系,具备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圈闭气藏的地质条件,推覆体下盘发育大型隐伏构造高带,是整体勘探、立体勘探重要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贵州桐梓松坎二叠系剖面是华南二叠系的一条代表性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可以分为栖霞组、茅口组、龙潭组和长兴组,总厚度为484.02m.野外实测和室内研究表明:剖面岩石类型较为单调,主要为石灰岩和页岩,以及少量的白云岩和硅岩.石灰岩进一步可以分为生屑石灰岩、生屑质石灰岩、含生屑石灰岩、泥(粉)晶石灰岩和眼球状石灰岩.眼球状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下部和茅口组中下部,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与上升流关系密切.白云岩主要为呈斑块状分布的石灰质白云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和茅口组,其可能为石灰岩经埋藏白云化作用而形成.硅岩可分为结核状、团块状、条带状硅岩和层状硅岩两种类型;二者皆为交代成因.通过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等相标志的分析,划分出了滨岸和碳酸盐岩开阔台地两种沉积环境,其中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内局部出现浅滩环境.沉积演化表明,该地区二叠纪发生了两次较大的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始于中二叠世栖霞初期,结束于茅口末期;第二次海侵始于晚二叠世龙潭初期,直至长兴期末结束.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列出西藏札达县姜叶玛二叠纪地层,古生物剖面,对该剖面进行了地层划分及时代讨论;建立了上二叠统姜叶玛组和下二叠统西兰塔组;简述了雅鲁藏布江沿线二叠系的分布特点、生物群特征、古地理概况以及地质意义。否定了雅鲁藏布江沿线二叠纪的灰岩块体“由北方远处推来的外来岩块或飞来峰”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湖南二叠系“南、北型”是由早二叠世晚期华南东吴运动主幕所造成的,在华南各省具有普遍意义.湖南的当冲组仅相当于茅口组的中下部,龙潭煤系下段则相当于茅口组的上部,因而湖南二叠系的“南、北型”实质上是一个同时异相沉积的问题.上、下二叠统界线应划在龙潭组中、下老山段之间,这个界线才是与国际上流行的界线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重庆綦江藻渡地区中二叠统沉积微相组合的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以野外地质剖面和室内薄片鉴定为基础,对藻渡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开展系统的岩石颗粒组分、岩石类型和沉积环境分析,并绘制相关图件。根据Dumham的碳酸盐岩沉积结构分类方案,主要有7种类型:生物碎屑颗粒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泥灰岩、含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有孔虫泥粒灰岩、中-细晶白云岩和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研究区在中二叠世一直处于碳酸盐台地环境,发育了陆棚、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相,在栖霞组早期处于持续海侵过程,而栖霞组晚期经历了海退,到茅口组早期快速上升到最高点,茅口组中期开始下降,在茅口组晚期海平面大幅度快速下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弥勒县铜矿处于弥勒-师宗深断裂南部NE构造带上,矿区主要含矿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和下统栖霞茅口组。二叠世晚期后,该地区长期处于陆地,侵蚀作用明显,喀斯特地貌发育。通过分析认为该区主要为土壤型风化沉积改造矿床,以喀斯特地貌为基底有玄武岩风化堆积物的地区和灰岩有利部位为有利找矿地段。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川中-川西地区钻井资料匮乏、受玄武岩喷发影响地层纵横向分布发生变化等问题,利用地震资料开展中二叠统茅口组及上覆地层地震相特征分析。通过地震识别,茅口组顶界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强波峰地震反射,川中-川西地区茅口组顶界存在明显的弱振幅杂乱地震反射特征连片分布。根据沉积背景分析,认为川西南部地区、川西中部地区、川西北部地区、川中地区茅口组顶界弱振幅地震异常响应特征为火山喷发、火山沉积与碳酸盐岩喀斯特等不同地质作用所引起;结合茅口组上覆地层的差异,将川西-川中分为4个地震相区域。四川盆地上二叠统玄武岩在成都-简阳地区分布,早期可能为火山口爆发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9):1115-1115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金玉歼院士领导的国际乐平统底界和国际长兴阶底界工作组经过20多年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最近正式批准,全球二叠系乐平统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和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和二叠系长兴阶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点位(GSSP)分别被确定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县蓬莱滩南岸和中国浙江长兴县煤山D剖面.这是继全球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层型于2000年被批准在我国的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后我国二叠纪年代地层学研究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藏南定日县贡扎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新资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西藏南部定日的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新资料,在厚291 m的贡扎剖面中共采集了699个有孔虫样品,平均的样品间距约40 cm,每两个样品间的间距代表约50 000a的时间间隔.根据获得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识别出和建立了剖面的12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较为准确地确定了相邻化石带的界线,在此基础上对剖面进行了年代地层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对江西省信丰县铁石口剖面晚二叠世长兴阶至铁石口阶下部的牙形石动物群有了新的认识。基于牙形石的研究,将该地区晚二叠世的地层划分为3个牙形石生物带,自上而下分别是:Clarkina changxingensis yini带;Clarkina postwangi带;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探讨了浙江长兴煤山标准剖面晚二叠世长兴组至殷坑组下部的牙形石生物带的划分,将这段地层划分为4个牙形石带,自上而下分别是:Clarkina meishanensis meishanensis带; Clarkina changxingensis yini-Clarkina meishanensis zhangi带;Clarkina postwangiClarkina subcarinata-Clarkina changxingensis组合带,而最下部的一个带又分为2个亚带,即上部的Clarkina changxingensis亚带和下部的Clarkina subcarinata-Clarkina wangi亚带。最后将铁石口剖面与煤山剖面进行了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认为铁石口剖面除了长兴组下部被第四纪河床覆盖之外,晚二叠世上部的地层可以完全与煤山剖面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3.
研究川西北剑阁地区马儿岩剖面中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古沉积环境意义,为川西北地区中二叠世古环境演化的研究提供信息。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薄片鉴定,结合主元素、痕量元素测试分析等方法对马儿岩剖面栖霞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进行讨论。陆源Al_2O_3和TiO_2含量较低,两者具强烈正相关;ΣREE与陆源Σ(Al_2O_3+TiO_2)具强烈正相关,指示栖霞组沉积水体较为稳定且不受陆源碎屑影响;古水深指标Sr/Ba、1000×(Sr/Ca)的平均值分别为6.89、8.40,指示栖霞组为离岸较近的海相沉积环境;古气候指标MgO/CaO平均值为0.06,指示气候环境较为潮湿;古氧相指标V/(V+Ni)为0.35~0.79(平均值为0.52),V/Cr平均值为0.95,Ni/Co比值为5.51~7.42(平均值为6.47),U/Th比值为0.33~2.57(平均值为0.93),指示整体处于贫氧—富氧沉积环境;平均古水温为28.2℃。研究区栖霞组碳酸盐岩沉积于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贫氧—富氧环境,从栖霞组到茅口组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古水温、盐度和含氧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峨眉山早二叠世地层发育,化石丰富,含大量苔藓虫化石。栖霞组以Fenestella sp.(A)为特征,茅口组下部以Araxopora hayasakai最丰富,上部则以Meekopora emeishanensis(sp.nov.)为特色。Meekopora属在我国过去仅发现于石炭系,现该属首次在蛾眉山下二叠统中发现,其层位大致相当子北美早二叠世的瓜达卢普组(Guadalupian)。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西部桑植地区栖霞期相对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南方发育的中二叠统地层最为完整,该台地浅海环境的碳酸盐岩地层对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的重构尤为重要.湖南省西部桑植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地层中地层旋回发育,是层序地层分析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的理想地层.本文通过地层的旋回性分析,将栖霞组和茅口组下部地层划分出三个三级层序S1、S2和S3.在此基础上,结合岩相和相对水深分析结果,重构出桑植地区栖霞期至茅口早期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该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叠加四级海平面波动,与全球三级绝对海平面变化旋回有着良好吻合性,说明该区栖霞期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绝对海平面变化有关,主要受晚古生代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影响,反映二叠纪冈瓦纳大陆百万年级别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重庆石柱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微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石柱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是四川盆地的典型代表。以野外地质剖面宏观研究和室内显微镜下薄片分析相结合,参考Wilson的标准微相,识别出10种微相类型:绿藻颗粒灰岩、灰泥灰岩、?蜓粒泥灰岩、生物碎屑颗粒灰岩、泥晶珊瑚灰岩、生物碎屑内碎屑泥粒灰岩、白云石化硅化泥-微晶灰岩、荷叶藻泥粒灰岩、有孔虫泥粒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结合岩性微相组合的演化序列和沉积相分析,将栖霞组和茅口组划分为碳酸盐岩缓坡和碳酸盐岩台地两种沉积相,并将碳酸盐岩缓坡相划分为内缓坡和中缓坡两种亚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划分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和台前斜坡3种亚相及其若干微相类型,建立了沉积相模式并讨论了其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野外地质剖面、关键钻井剖面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构造格局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中二叠世的构造岩相古地理面貌,将中二叠世作为一个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中二叠世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表明,中二叠世东北地区主要发育深海-半深海沉积体系、浅海陆棚沉积体系、台地沉积体系、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以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早二叠世空谷期漠河古陆、佳木斯古陆和华北北缘高地在中二叠世依旧存在,研究区呈主体浅海-半深海沉积,周边古陆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吕东 《贵州科学》2023,(4):78-81
木贡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处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木贡村,属浅切中山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泉域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中统栖霞茅口组、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区域地质构造体系主要是受北西—南东向的垭都—紫云深大断裂控制和影响而形成的北西—南东褶皱带;热储层主要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含水层,热储盖层为峨眉山玄武岩和龙潭组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煤层及灰岩,属断裂裂隙型热矿泉;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硫酸钙型水。  相似文献   

19.
以野外露头剖面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显微薄片鉴定,对黔南—桂中地区的二叠系进行了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和古地理演化研究.将二叠系划分为2个超层序(或称为二级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识别出了海岸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台盆沉积体系,黔南地区以台地相为主,桂中地区则以“台-盆”相间为特征.通过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古地理演化研究表明:早二叠世,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黔南地区为暴露剥蚀区,桂中地区为“盆-隆”相间的沉积格局;中二叠世,受海侵作用的影响,黔南地区以台地环境为主,桂中地区演变为“台-盆”相间的沉积格局;晚二叠世早期的东吴运动造成研究区大面积隆升剥蚀;晚二叠世中晚期,海侵作用使黔南地区再次成为碳酸盐台地环境,并且在桂中地区则再次形成台-盆相间的沉积格局.上述盆地结构演化控制了礁滩相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石化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显微薄片、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资料,对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是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储集岩为残余结构白云岩及结晶白云岩,在埋藏期受到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影响。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主要有:(1)白云石化作用控制晶间孔的形成;(2)白云石化过程的伴生溶蚀作用;(3)白云石化对储层孔隙的保存作用;(4)构造热液白云石化对储层的改造。总体而言,白云石化作用的叠加改造有利于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最终发育,为储集油气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